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明史》中对其有着这样的评价:“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
从布衣逆袭为皇帝不说,个人还从未忘记过初心。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创设的大量制度典章打下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一切正如他个人所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看似励志的背后,实则也有着让人诟病的地方。特别是应天府称帝后,很快就在秦淮河畔设置一批大院。除此之外,自己还在大门上题了一副对联: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
你以为这只是心血来潮?为了大明的发展考虑?表面上是为了吸引所谓的大款来这里消费,其实是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因为这是多年的亲身感受经历,渗透到朱元璋的一生。
据民间野史记载,当时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后,还抢了他的女人。大明建立后,后者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本以为这样的幸福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谁曾想多年后让朱元璋悔不当初。
陈友谅大败
关于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战役,可以说决定大明建国的生死。陈友谅手中兵力不容小觑,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改为应天府作为基地,同年七月被部下推举为吴国公,极具夺权潜力。
当时天下还有另一股势力——张士诚,最初朱元璋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在军师刘伯温的建议下,他们把目光调整到了陈友谅身上。即便占据着有利地形,但双方实力仍然相差悬殊。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企图拿下朱文正及郑愈坚守的南昌。朱元璋闻讯后,随即带领全军支援。陈友谅随即撤出军队,向东出鄱阳湖,双方在这里展开了生死较量。
在战争开始前,朱元璋号令全体士兵打起精神,哪怕是以命抵命,也必须将陈友谅的大船击沉。怂的害怕恶的,恶的害怕不要命的,朱元璋都不要命了,陈友谅你还想搞出什么动静?
翻阳湖之战中,陈友谅差点丢掉了性命,朱元璋在此次战役中胜出。战争收尾环节,陈友谅更是中箭身亡,顿时群龙无首,直接宣布大败。兵力、财力等等,全部归朱元璋所有。
抢夺敌人妻
就在个人准备撤离的时候,陈友谅的妻子阇氏出现了,朱元璋被她深深吸引。一向好色的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她,随即决定将其纳为个人妃子。谁曾想,后者开始下起了“一盘大旗”。
陈友谅的妻子名为阇氏,对丈夫死心塌地。表面上看起来对朱元璋各种顺从,其实内心里还在算计着他。在大明建立后的第二年,阇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朱梓。
众所周知,朱元璋这个人生性多疑,天下自然要自己的儿子们来镇守,所有人都被派到了边疆当藩王。随着朱梓年龄的增长,个人也掌握了一定的兵权,阇氏便开始在背后唆使。
朱梓达到封地的第三年,便立下了“宁见阎王,不见贼王”的志向。这并不是什么报国杀敌之志,而是想要拿下自己父亲朱元璋。次年二月,后者起兵造反,名义为“为亲父报仇”。
朱元璋身经百战,朱梓从未有多战事经验,双方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没过多久朱梓也丢掉了性命。虽然没有对大明造成什么影响,但对其他反明实力也是一种暗示,朱元璋悔不当初。
写在最后
在品史君看来,心机上女性必然会比男性更有潜力,这恰恰对应了古代的那句话:最毒妇人心。当然这也只是应用在封建社会中,毕竟在权力和金钱的争夺下,一些人终究会迷失。
同时对于这样的野史,笔者希望诸位保持一个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故事并不具有逻辑性,目的只是为了突出某个人的性格或特定时代的现象,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够了。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