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杀戮了数万功臣名将,制造了一桩又一桩冤假错案。“勋臣第一”的开国元勋李善长的惨遭杀戮,是其中的冤案之一。
李善长
一、开国元勋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他幼年时博览群书,聪明过人。
他就史论道,点评时事,见解精辟,是远近闻名的儒士。
李善长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元末黑暗的时期,农民战争风起云涌。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大起义的烈火,在淮河两岸越烧越旺。
从漳州皇爵寺出来的一位僧徒——朱元璋,也参加了反元斗争的行列,当时是郭子兴的部下。
两年后,朱元璋带着一支农民军途经定远,李善长闻讯前来道旁迎接。
朱元璋早已闻知他的才名,很是高兴,对他以礼相待,留他在自己的军中为掌书记,相当于秘书的职责。
有一次,朱元璋询问李善长:“现在战争不断,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安宁呢?”
李善 长回答道:“秦末大乱,汉高祖刘邦身为普通百姓,在沛县揭竿而起。他为人豁达大 度,知人善任,不滥杀人,终于成就了帝业。 您的祖居地与沛县不远,山川王气沐浴着 您。现在到处战乱纷争,元朝气数将尽。您应抓住时机,早日平定天下。”
朱元璋听了大为赞赏。
从此,他视李善长为知己,令其参与军政机要,负责军粮运输分发,深受重用。
朱元璋威名日振,来投奔的将士与日俱增。
李善长建议,根据来人的实际才能,量才录用,朱元璋无不赞赏。
红巾军的统帅郭子兴企图将李善长拉拢过去,辅佐自己,被李善长婉言谢绝了。
因此,朱元璋更加信任李善长,李善长对朱元璋这位年轻统帅的过人的谋略、出众的武勇亦深为佩服。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下和州,李善长帮助他出谋划策,整肃军纪,争取民心;并以和州为据点,发展势力,巩固后方。
不久,朱元璋率众渡长江,拔采石,趋太平,克集庆;并以集庆为根据地,西征陈友谅,南攻张士诚,东平方国珍,乃至北伐大都,李善长都参与了决策。
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战,大半个中国已在朱国璋的控制之下了。
为了实现“成帝业”的目标,李善长和刘基、朱升等一批功臣,向朱元璋“劝进”。
公元1368年,终于使朱元璋在金陵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年号洪武,大明王朝由此开始了。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授李善长为中书左丞相,并封他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其爵。
太祖赐他铁卷一块,可两次免死。
当时受封国公的开国功臣共五人,李善长在众国公中最尊,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明太祖对他大加褒扬,将他与西汉时的名相萧何相媲美,可见李善长受太祖的恩宠之深。
李善长权重一时,这自然引起了政敌的忌妒和仇视。
就连与他患难与共走过来的皇上对他也有些不放心了。
朱元璋
二、难共富贵
明初宰相称为丞相,共有左右二员。
丞相的任所为中书省。
当时尚左,居左丞相的是李善长,居右丞相的是徐达。
朱元璋在即帝位后不久,逐渐感到帝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历史的教训时常在他脑中盘桓:霍光、曹操、司马氏父子和桓温等人,都是以相权压倒帝权的有名人物。
实际生活中,君相之间的权力冲突日益加剧,导致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
当年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李善长敢于任事,当机立断,这在建国前是极可赞许的长处,而在建国后还是如此行事,则不免被视为独断专行,被已登大位的皇帝视为不能容忍的行为了。
所谓“共患难易,共富贵难”,有历史为证: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便泛舟五湖;张良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便飘然远行;朱升在帮助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不久,便乞求告老还乡。
这些慧眼识人君的人臣,由于能够看清时势的变易而“鸟尽弓藏”。
李善长也想到了功成身退。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患病在家,便上书请求致仕。
出乎他的意料,皇上收到奏疏之后,一点也没有挽留,而是立即准其致仕,这对李善长来说,实在是感到寒心。
朱元璋自己也很明白这种做法似乎太绝情了,于是赐给他一些土地、守冢户、仪仗士,并对他的家人特加恩礼。
过了几年,又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祺官拜射马都尉。
这样,李善长就成了皇亲国戚。
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接替李善长相位的是汪广洋,此人因遇事能深思,小心谨慎而被皇上选中。
李善长虽已致仕,却仍居住在京城。
因为中书省的属员大都是他一手提拔、安置的,所以人虽去职,威望还在,对朝廷政务依然颇有影响。
李善长掌握了皇上对汪广洋日渐感到失望的情况后,乘机把与自己关系甚密的胡惟庸推荐进中书省。
不久,汪广洋被贬到广东任参政。
他明白挤走他的虽是胡惟庸,但主谋却是李善长。
他要设法报复。
正在这时,汪广洋被召为左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是他的职责。
于是他收集了李善长的许多不法行为,与右御史大夫陈宁合疏参幼,说他犯有“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不问候”等罪。
李善长的岁禄被削减一千八百石。
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朱元璋将胡惟庸升为左相,同时又将汪广洋调进中书省任右相,他想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互相牵制。
就这样调来调去,皇帝还是不放心,最后干脆废除了丞相制。
因此,在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四人。
胡惟庸
三、祸起“胡”案
胡惟庸很早便以精明干练被李善长重视,李曾多次推荐和提拔胡。
胡惟庸与李善长都是淮西旧人,他们互相来往,情谊日深。
他们还联姻结亲,胡惟庸将兄长的女儿许配给李善长堂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做妻子。
胡惟庸是一个依权仗势、专横跋扈的人物。
朝廷上的一些大事,他径直处理,不向皇上呈报。
他在朝中结党营私,采取笼络、压制等办法,建立了一个以自己为首的死党,组成一个淮人官僚集团。
胡惟庸准备起兵反叛朝廷。
他与亲信们秘密制定反叛计划,并与许多军事将领暗中勾结,以争取军队的支持。
他还多次派人劝说李善长一道反叛,但都遭到李善长的拒绝。
朱元璋本就是一个猜疑多虑的雄主,自然容不得这一切。
他开始着手废除丞相制。
在胡惟庸案之前,他借故赐死了汪广洋。
这对胡惟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
因为右丞相既死,左丞相自是炭炭可危。
这也加快了他谋反的步伐。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的一天,胡惟庸谎报自己院子里水井中涌出了甘甜的泉水,邀请明太祖亲临观赏。
明太祖应允。
当明太祖的车队出了西华门,宫内使臣云奇冲向车队,勒住坐骑想说什么,却因太紧张说不出话来。
明太祖大怒,命左右将云奇拽下马来,结果几乎将他摔得昏死过去,但他的手一直指向胡惟庸的府宅。
明太祖终于醒悟,便登上城楼向胡惟庸的府宅眺望,看见夹墙间有埋伏的士兵,刀枪林立。
明太祖立即发令御林军包围胡惟庸的府宅,逮捕了胡惟庸。
最后将他处以碟刑致死。
同时处死的还有他的党羽御史大夫陈宁、中丞徐节等人,以及他的属下共一万五千人,株连被捕杀的就更多了。
这就是明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大案——胡惟庸党案。
此案持续了十年之久。
从此,由秦始皇开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中的丞相制度废除了,皇帝成为综揽政事的最大独裁者。
李善长像
四、居功获罪
胡惟庸案发后,有的大臣说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同党,建议杀掉李善长,明太祖未答应。
他对群臣说:“我刚起兵的时候,李善长来到军营前拜见说,‘可算盼得圣明的君主出世了’。这时我年方二十七岁,李善长四十一岁。他是我的患难之交,我实在不忍心加罪于他,你们不必多说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控告李存义父子实际是胡党分子,应该处死。
由于李善长的关系,太祖下诏免除李存义父子的死罪,只是将他们安置到崇明一带。
李善长却没去谢恩,明太祖很不高兴。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李善长,从信国公汤和那儿借来三百名士兵为自己建造豪华府第。
汤和暗中告诉了太祖,太祖又起了疑心:不知李善长要那么多士兵做什么。
四月,有一批在京城的人犯了罪要发配边疆。
这其中有一个叫丁斌的人,他与李善长有亲戚关系。
李善长就向太祖为丁斌求情。
太祖对李善长看重私情的做法也很反感。
后来,又有人向太祖告李善长的状,说大将军蓝玉有一次到边塞戎守,来到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那个地方,截获了一份胡惟庸与元朝残余势力勾结谋叛的情报,迅速向李善长呈报,而李善长却对这事匿而不报,犯有欺君之罪。
这时,御史台的官员也趁机纷纷上奏,揭发李善长的罪状。
就连家中的仆人卢仲谦等,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来往的一些情况。
太祖也由对李善长的不满转变为嫉恨,萌发了杀他的念头。
太祖认为,李善长既是开国功臣,又是皇亲国戚,却对胡惟庸的反叛企图遮遮掩掩,真是对自己不忠不义。
洪武二十三年,有大臣面奏太祖,说近期有星变,经占卜知道,将有大灾降临,须杀掉一些大臣来消灾。
太祖知道,这是在请求杀掉李善长。
于是,太祖以李善长同胡党一道暗地勾结北元企图谋叛的罪名,逮捕了李善长。
五月的一天,李善长被赐自溢而死,并株连九族,因而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被斩杀。
李善长死时,已是一位白发苍苍、行走不便的老人了,他怎么能有精力谋叛?
而且牵连到家口七十余人惨遭杀戳,真是天大的冤案。
值得庆幸的是,李善长还算后继有人。
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是皇上的射马,因临安公主求情未被斩杀。
李祺夫妻被逐出京城,迁居到江浦一带,不久也死去了。
他们的儿子李芳、李茂,因母亲贵为公主而保全了性命,以后还做了官。
这也算是李善长一家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李善长画像
五、必然结局与主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打天下的皇帝,他的文武官员许多都曾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这些开国功勋自然会萌生居功自傲的情绪,这对皇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明王朝建立以来,为了巩固自己的朱氏王朝,朱元璋采取以猛治国的方针,对稍有不从的大臣给予坚决的镇压,大肆杀戳对自己的政权构成威胁的功臣名将。
皇太子朱标为人忠厚,主张仁恕之道。
太祖深知,凭朱标的性格能力,难以应付文武功臣骄横不法的局面。
有一次,皇太子朱标劝谏太祖:“父皇您杀的人太多了,弄得人人自危,恐怕不合适吧?”
太祖没有理他。
第二天,太祖把朱标叫到身边,故意将一条棘仗放在地上,让朱标拿起来。
朱标面有难色,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太祖严肃地教训他道:“怎么样,你怕有刺扎手吧?我现在要把这些刺都去掉,不就很容易拾起来了吗?我所杀掉的都是天下有刺的坏人,只有除掉他们,你才能顺利地当这个家。”
太祖为了太子将来能坐稳皇上宝座,企图将那些功臣都斩尽杀绝,不给太子留一点“刺”。
李善长等人就是这些可能会危及太子皇位的“刺”,因此,他们的死就并非偶然了。
朱标画像
许多正直的大臣深知李善长之冤。
就在李善长被杀的第二年,一个名叫王国用的虞部郎中,冒死向太祖陈言,为李善长洗冤辩白,其言词之凿凿,掷地有声。
他在奏折中写道,大意是:
李善长跟随陛下打天下,万死不辞,功勋赫赫,封公封王,位极人臣,又与陛下成为儿女亲家。如果他想自己当皇帝,起来造反或许有可能,说他要帮助胡惟庸造反,这怎么可能呢!以人之常情来说,爱自己的儿女,必定胜过兄弟的子女,已经享有大富大贵者,一定不会侥幸去争取未可知的富贵。李善长与胡惟庸,只是侄子联姻,而与陛下则是自身的儿女亲家,即使帮助胡惟庸造反成功,也不过是第一功臣而已,难道会超过现在吗?而且李善长是从元末的战乱年代过来的,当时有多少人逐鹿中原,最后又有几个不是灭族绝代、身首异处呢?他怎么不知道天下难以凭侥幸来夺取呢?凡是要造反的,一定是有深仇大恨,万不得已,现在李善长的儿子是陛下的附马,关系融洽,何苦要这样做呢?如果说是天象变化要杀大臣来消灾,那就更不合道理了,恐怕天下的人听了,会说连李善长下场都是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呢?以致人人自危,国家就会因此而分崩离析了。现在李善长已经死了,再怎么说也无法挽回,只是希望陛下将来能以此为戒呀!
这份奏折呈上后,一直没有回音。
王国用也像没有上过书的一样,平安无事。
显然,太祖也自知理亏,默认了自己杀李善长的过错,只有装着什么也不知道。
于是这份奏折就被一直扣押在宫中。
这桩震惊朝野的大冤案也就不再有人提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