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赞同一种观点:史官应该诚实地进行记录。他们不应随意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埋藏在史料中,即使是从自己的角度给出最中立和最客观的评价。为什么?因为有“行业壁垒”。
历史学家里可能兼有优秀的从政者,例如司马光。相反,司马光从未提及自己对孔明的评价。因为司马光知道轻重,是“知道得越多,就越不敢评估”的典型。《资治通鉴》就是:就事论事。
但即使是做到了这一点,司马光一旦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子午谷奇谋”上就让人觉得很尴尬(错把潼关当长安)。因为就算司马光既是史学家又是从政者,但他不知兵事。在“子午谷”这块地界上,刻意地进行思想引导而酿出了惨剧。
司马光都这样了,陈寿的历史评论被推翻并不奇怪。陈寿的仕途一团糟。他不能成为蜀国的高级官员,在魏国多次被降职。他对庙堂有认知偏见。而除了1个随军主薄的职位,陈寿的军事履历一片空白。他对军队的理解可能只比现在的大妈好一点。
因此,即使陈寿尽力的对诸葛亮做出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也会被推翻。1、陈寿的“长与短的理论”是有问题的,无论长与短的词义是什么。因为“你为什么认为诸葛亮在内政上比军事上更优秀?”或者“你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好?”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属于“武庙十哲”的档次,在内政上的成就属于“十大贤相”的档次。都是通史里顺位TOP10,你怎么来量化比较诸葛亮的内政和军事才能?
2、陈寿对北伐的评价陷入了“胜”与“败”两个极端问题。这基本上是古代文人常见的硬伤。怎么来定义胜、如何来定义败?还有北伐的性质适合用胜利或失败来衡量吗?这些都是毛病。
蜀汉北伐的意义与50年代抗美援朝的意义极其相似。这就是一场“建国战争”,完全不适合可以用胜利或失败来定义其性质。3、是对“北伐失败”的结论,也是基于错误架构上的“空谈”。
陈寿完全不了解诸葛亮北伐的总体目标、历次北伐的战略选择和配套战术设计。接着他将韩信弄出来,讲诸葛亮没有类似韩信的大将军当成原因。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与韩信相比?这样的历史评论似乎态度正确,但毫无意义。为什么?
因为这就像什么都没说。孙权合肥不利是因为他没有白起这样的著名将军的帮助,曹魏因为没有得到姜太公的帮助,在事实上率先被灭国。北宋未能避免“靖康之耻”,是因为没有张飞站在黄河边大声喊叫吓跑10多万金军。
这种评价属于文人的自我沉浸,你说不出他的话有什么错,但这些话既尴尬又无用。它们对以后的世界没有指导意义,对后代也没有参考价值。就好比我们不能一来就抱怨:如果自己没有取得任何成就,都怪圣人不能转世吧?多啦A梦,你在哪里?
诚实地记录历史是历史学家的职责。最成功的历史学家不是刻意去表达观点,并确保历史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历史或历史人物的评估可以交给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来说: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质疑和李靖对诸葛亮的赞誉,不是更准确、更有价值吗?
没有历史学家的意见,事实本来就是最清晰的镜子。在巴蜀的历史上,只有蜀汉能够维持对整个中原地区的进攻态势。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大魏国被小蜀汉压制,损兵折将、难以卸甲释鞍。魏地纵深,汉军来去自如,而魏军无法有效地打击蜀汉军。
这段历史本来便是反射诸葛亮军事能力最清晰、最有光泽度的镜子。打个比方,如果今天的巴基斯坦有一位强人,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他可以领导巴基斯坦军队5次入侵印度,占领印度17%的土地面积,消灭西线的两支印度的军级单位。
抢劫印度一个邦的人口,击毙印度国防部副部长。这样的人厉害吗?他能被戴上军事家的头衔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当这个人平均每两年发动一次战争的同时,国内物价稳定,国库充裕。这样的人会被称为经济学家吗?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
陈寿的评价相当于“巴基斯坦领导人未能占领印度全境,可能是因为他领导军队的能力不如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他未能歼灭所有印度军队,可能是因为他善于建军,不善于临机指挥。”然后,他举行公开发布会:评价巴基斯坦是战败方。
PS1:当然了,一定有人会说:我犯了个巨大的错误。“既然你认为陈寿没有资格评论诸葛亮,这是不合理的。你也可以考虑一下,你是否有资格评论他?”那么我想说的是:我评论的地方和陈寿评论的地方完全不同。我评论的地方是网络号。
这不是我的工作领域,这是一个非官方和非学术平台。然而,陈寿发表评论的地方被称为《三国志》,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岗位,也是重要的官方和学术研究资料。换句话说,如果我在全国RPA市场报告中随意评论一位企业家的对与错。这才是相当于陈寿的行为。
2、“神一样的武庙十哲又来了。武庙十哲是什么玩意?是靠内政能力选的。”那么,武庙里的十位圣人都是些什么人?白起,韩信,孙武,李靖,乐毅,李绩、吴起他们是什么玩意??没病出来走两步??
说诸葛亮不是靠军事能力进武庙的,先把以上7人打倒再说。3、“李世民是后代,陈寿是当代人。我觉得陈寿的评价更具参考价值。”那么,好家伙,你觉得伟人评价李世民的军政才能有参考性还是长安城的一个小吏评价的有参考性?
4、“史官作为第一记录人是很适合评价人物的。难道非要官居高位,有重大军功的才有资格评价?”那么,我想表达的是:军事史确实不适合让文人来写……他们是真的看不懂,尤其是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太史公同样作了许多主观评价,但至少在史料中,司马迁对战争的判断基本上是准确的。引用的李广传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司马迁尊重李广,但他并没有扭曲和撕裂李光的多次失败。而陈寿:已经是在总结失败的原因了。
在陈寿的评价中,原文“年年动众,未能克服”、“功业凌迟”等等。蜀汉五伐失败了吗?最准确的评估应该是“取得了部分成果”。陈寿说他没赢,谁攻取了武都阴平?谁杀了张郃?在诸葛亮的一生中,魏国甚至连触及蜀汉边界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他在陈寿口便成为“功业凌迟”。陈寿极不合理的评价,使无数人对诸葛亮的“五伐皆败”有了错误的理解。因此,太史公在史书序列中的地位远高于陈寿,这不仅是史书撰写较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