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它其中的思想内容丰富,而且在于施耐庵的写作技术相当的成熟。施耐庵巧妙地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所融合,凸显了当时宋朝社会的历史背景,塑造了108位绿林好汉,每个人物身上都身怀绝技,武艺超群。宋代为何会掀起一股“习武热”?
随着宋代商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更高,由此而促进了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武术文化就此而诞生。在武艺人的搏击中,体现了宋代人奔放自由的精神追求,何其豪迈的人生意境。
一、《水浒传》中武术的代名词
《元史》刑法志中从明确规定民间制人凡是要学习武术练习脚底运功的人,无论是传授之人,是学习之人都要接受77杖责,可见元代是明确禁止民间之人习武。透过施耐庵的《水浒传》我们来探寻一下在宋代的民间武术占据着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呢?
卢俊义
1.多称为“武艺”
全书在对英雄人物的描述的同时,从来未出现过“武术”二字,大多都是以“武艺”著称。在谈到豹子头林冲时,是这样描述的:“东京人,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惯使丈八蛇矛。”再有外号“玉麒麟”的卢俊义在文中是这样说他的:“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可见在宋代时期基本都用武艺来描述武术文化。
2.洒家的“本事”
俗话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宋朝对于武术的别称还另有说法,比如说“本事”。例如在少华山寨中三个头领商议的话中:“为头的神机军师朱武,那人原是定远人,是能使两口双刀,虽无十分本事”。在后文中鲁智深回答太公的话中也有这么一句:“洒家一分酒只有一分本事,十分酒便有十分力气。”这里的本事便是指武艺。
3.堪称“手段”的武术
在索超见了杨志后有这样的叙述:“那索超见了杨志手段高强,心中也自钦服”。这里的手段便是指杨志武艺高强之意。武松醉打蒋门神时向施恩讨酒是这样说的:“低麽却才中我意;去打蒋门神,教我也有些胆量。没酒时,如何使得手段出来!还你今朝打倒那斯,教众人大笑一场!”可见武松也是一个无酒不欢之人。通过施耐庵的描述,可以理解为他是在避讳元代的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武术在当时的宋朝是极其普遍的。
武松
二、《水浒传》与宋代的武举
在《水浒传》梁山上的职业军官有21人,在其中有三位英雄好汉曾参加过当时宋朝的武举考试,分别是青面兽杨志,百胜将军韩涛,还有呼延灼。在第12回中,提到杨志时是这样说的“年纪小的时候,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史官”。在55回中呼延灼说自己是曾应过吴武举出身的人。
武举考试自唐朝时期开始实行,一路发展到了宋朝,宋朝江武举考试和武举考试并重想要打造文武合一的将才。因此武状元也是需要进行文科考试的,他们考试的内容“武经七书”。这是宋神宗时期,对我国军事上打造的不朽杰作。
考试分为骑射两部分,先考“步射”后考“马射”,只有当这两科合格之后,才有资格考取文科考试。宋代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文武并重的倾向,他们需要的是能骁勇善战的儒将,因此他们不少人在其中做出了相当大的成就例如军事理论家江伯虎。在军事上能独当一面的战将:许思纯,张建侯,周虎,薛毅等人。
宋代的武举制度考试可谓是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也为之后历代的人才选拔奠定了一定良好的基础。这样文武并重的选拔方式,使得宋代部队中的统帅能力都为历史之最,提升了整个军队的整体素质。
杨志卖刀
三、《水浒传》武术的体系
1.十八般兵刃
宋代的武术套路已经发展到较为完善,全数套路棍术套路以及形式各样的武术表演,与当时宋朝的礼仪相互结合形成了有较强表演性和多样性的表演艺术。每一位武术表演艺术家是专门以卖艺为生,他们个个身手非凡,武艺精湛,常常能吸引来众人的参观,从而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水浒传》中第二回;“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即:矛、锤、弓、弩、统,鞭、简、剑、链、挝,斧、钱并戈、载,牌、棒与枪、权。《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擅长用弓箭。作为远程兵器弓弩,在军队装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神宗时期,弩的射程达到372米以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日本贸易来往频繁,刀具也成为了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给宋欧阳修的《日本刀歌》:“宝刀进出日本国”,青面獣杨志便擅长使刀。要说到宋代的武器冰人不得不提起杨家将使用的枪,杨家将中杨妙珍使得梨花枪“25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在《水浒传》中天罡星卢俊义和豹子头林冲使用的就是长枪 。
此外,斧钺钩叉等杂兵器械种类也不少,由此可以看出,宋代时期的兵器种类多样化,已经呈现了一个普及的态势,一方面丰富了民间的武艺表演,另一方面在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焦挺
2.武术技艺与传承
许宁所教钩镰枪法的技艺“或是马上,或是步行,都有法则”。焦挺在讲述自己击败李逵时,说道:“却才手脚,父于相传,不数徒弟”。每个武术流派的背后都有自己的独门技法。每种技艺具有自己的传承体系:许宁钩饿枪法“祖传习学,不教外人”,焦挺“祖传三代相扑为生”,因此《水浒传》中具有大量的师承关系。
可见当时宋朝时期的武术文化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武术的技法套路更加的明确,传承的方式也是有严格的要求,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化体系。宋代的武术文化的发展可谓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四、民间的武术形式
1.云游四方,习武傍身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中罗列当时70余著名民间武术艺人,其中杨望京更是其中的朴刀、相扑、蛮派武术艺人代表。说到武术表演,既然是功利性的,那么表演的地点就十分重要了。在宋朝时期,武术表演地点主要是在勾栏和瓦舍,根据《武林旧事·瓦子勾栏》中记载道,当时南宋首都临安就存在着米市桥瓦、大瓦、中瓦、南瓦等二十三处,各种不同的民间武术都可以在这里进行表演。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这样的表演形式也愈演愈烈。
在《水浒传》中打虎将李忠,病大虫就是曾经是枪弄棒卖药度日的武术艺人,买梁山好汉。到江州劫法场的一回,本人就乔装成了卖药郎。可见在当时这种慢要一人是十分常见的。
《水浒传》燕青智扑擎天柱,燕青的扮相就像是一个卖药郎:“燕青除了头巾,光光的梳着两个角,脱下草鞋,赤了双脚,蹲在献台一边,解了腿绷护膝,跳将起来,把布衫脱将下来,吐架子”。在北宋期武术表演艺人逐渐增多,因此表演形式也从刚开始的单练变成了对练,由此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形式。
史进
2.武术的社团文化
宋代初期的社团文化,主要是从农村开始,很多农村地区兴起了弓箭社,忠义社等。首先有了专门的练武组织,其次这样的社团为习武者提供了彼此切磋技艺的场所,对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武术在民间自然而然就扎根生长。在描述宋代的戏曲,杂技和小说中武术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水浒传》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石家庄村民在九纹龙史进的带领下抵抗外贼。在第46回和50回之间所描述的三打祝家庄,像祝家庄这样形式的团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普遍存在的,虽然这些民间武装,没有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
但是他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敌人和利益倾向。可见在宋朝时期这种武术团体的出现,表现了当时百姓向往安定生活的一种体现,更展现了人民百姓中的一种凝聚力。从侧面烘托出朝廷的动荡不安。
宋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农村渐渐施行了以社保山寨形式出现的很多类似于梁山这样的武术团体。自然每一个社团的目的都非常的明确,就是求得一方平安保家御敌。这样的聚集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农耕文化影响下,百姓能形成区域性较强的地方性组织。
总结
在《水浒传》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样都有光辉和阴暗的一面。这也是施耐庵技法巧妙之笔。全书以农民起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主线,表现了在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必然规律。同时也呈现出了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随着宋代后期社会潮局的动荡,全民习武成为了宋朝百姓确保自我平安的一种形式,同样也是武术兴起的一大原因。
参考文献:
1.《水浒传》
2.《东京梦华录》
3.《中国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