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是由魏征推荐给唐太宗的。
有次唐太宗唉声叹气,感慨虞世南死后再也没有能与自己谈论书法的人,魏征一拍大腿:“早说啊,当代书法界的扛把子褚遂良要不要认识一下?”
就这样,已经年近不惑的小官褚遂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进入了唐太宗的视线。
褚遂良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就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
褚遂良有段时间负责记录皇帝起居,就跟咱们记日记似的,把皇帝每天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
其实在古代历史上,皇帝的起居录都是不允许皇帝本人查阅的,但李世民好奇啊,其实他是有点心虚,因此很想看看史官是怎么描写“玄武门兵变”的。
于是有一天,李世民溜溜达达来找褚遂良,东拉西扯了一大堆之后才说出自己的目的:“老褚啊,你每天写起居录,都记载了什么啊?我能看看不?不过千万别误会,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下次改正。”
褚遂良冷着一张脸:“臣从没有听说过帝王亲自观看史书的。”
李世民不死心:“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记吗?”
褚遂良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记呢?你要是犯了错误,就算我不写,天下人也会记着。”
这几句硬邦邦的话噎得李世民说不出话来。当然,后来他还是通过“威胁”房玄龄的方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我们如今看到的“玄武门兵变”就是经过了改编的版本。
褚遂良虽然顶撞了李世民,李世民却非常欣赏他那耿直不屈的性格。李世民想去泰山封禅,魏征和褚遂良认为太劳民伤财,坚决说“No”;李世民要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翻来覆去地劝,李世民不听,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
李世民后悔自己没听褚遂良的话,从高丽回来后就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于是成了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
褚遂良也是李治的坚定支持者。
太子李承乾造反以后,无论立嫡立长都应该是老二李泰,怎么也轮不到李治。李泰也跑到李世民面前抱着老爹大腿表忠心,说自己当皇帝后会把儿子杀死,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
这话可是说到李世民心坎里了,他最怕的就是骨肉相残,于是兴冲冲地在一帮重臣面前夸李泰仁义,别人都没说话,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你仔细想想,会有皇帝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人吗?魏王如果不是傻,那么就是在欺骗你。”“在立太子之前,请先把晋王(李治)安置好。”
比起当时长孙无忌模糊的态度,褚遂良立场鲜明地站在李治这边,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李世民对他极为信任,临终把他列为托孤大臣之一。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这位恩公也是非常感激,没几年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当时李治没有想过,昔日的恩公会成为自己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最大绊脚石。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已经得到消息,正在商议如何劝谏,褚遂良主动请缨,甘愿当出头鸟:“向我开炮!”
他抢先说话有两个目的,第一自己就算说不过李治,后面还有长孙无忌兜着;第二压制李勣,自己做发言代表就可以防止李勣发表不一样的看法。果然,李勣一看这个架势立刻心脏脑袋哪哪都疼,自己先跑了。
唐高宗李治已经懒得跟这群顽固派兜圈子了,直截了当:“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
禇遂良把李世民搬出来,大声答道:“皇后出身名家,又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去世时还拉着我的手,把你和皇后交给我负责,况且皇后没有罪过,岂可轻易废除?我可不敢违抗先帝的旨意!”
李治一看,得了,人家确实比自己有理,王皇后虽说没有生儿子,但她才25岁,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到了50岁没有子嗣的女人才可以被休。这第一次交锋,李治毫无疑问地失败了。
但是李治不甘心,第二天继续把这群人召集起来开会,想必他觉得这群老臣们年老体衰,打算来场消耗战、持久战,把他们累糊涂了说不定立武则天当皇后这事就能成了。
于是李治继续抛出昨天的话题——废后。
还是褚遂良打头阵,作为两朝重臣、辩论场的高手,他觉得自己要是重复昨天的理由显得太没水平,于是他又换了条理由,语重心长地跟李治说:“要是真想废后我们也依你,但是也得找个好人家出身的,武昭仪曾经是先帝的嫔妃,天下人可是都知道呢。”
李治听到这话是什么反应呢?《新唐书》里写到:“帝羞默。”
事已至此,李治无话可说,褚遂良一方取得了压倒性胜利,鸣金收兵就可以了。
偏偏他那天情绪太high,表演欲过于旺盛,慷慨陈词之后似乎被自己的一腔忠义所感动,于是褚遂良突然做出了匪夷所思的鲁莽举动。
只见他放下手中的朝笏,解开头巾,一边用头撞击台阶,一边高喊:“我今天忤逆了陛下罪该万死,请陛下让我告老还乡吧!”
这一下局势发生了逆转,李治一看你这满脑袋的血,是打算要挟我吗?
李治大怒,让人把褚遂良拖出去,这时躲在帘子后面偷听的武则天也怒了,大喊一声:“何不扑杀此獠?”
不得不说武则天这个时机把握得真是太好了。
本来会议的主题是废王立武,武则天没法绕过自己曾是先帝嫔妃这一事实,关键时刻褚遂良冷不丁来了这么个匪夷所思的动作,她高喊要杀掉褚遂良,其实是巧妙地把矛盾转移到褚遂良身上,本来占尽优势的长孙无忌集团,此刻不得不全力营救褚遂良这个猪队友。
最后,武则天如愿成为皇后,说实话这个军功章得有褚遂良的份,因为他不经大脑的表演,意外成就了武则天。
成为“半个功臣”的褚遂良被一贬再贬,最后到了爱州(今越南清化市)当刺史。禇遂良举目远眺,预感到这个很可能是自己生命的终点,于是他提笔给李治写了一封奏疏。
褚遂良在奏疏里处处标榜自己的功劳,翻译过来就是:“稚奴啊,当年可是我力挺你你才能当太子的,那时候你爹死了,你抱着我的脖子哭,咱们爷俩那时候多好,我跟你舅成天白加黑5+2地给你干活,你就可怜可怜我吧。”
他的这封奏疏始终没有得到李治的回应。一年后,禇遂良在无尽的失落和忧愤中闭上了眼睛,终年六十三岁。
他本是李治登上帝位的大功臣,却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严格说起来不是武则天非要陷害他,而是自己站错了队。
唐太宗时期,褚遂良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李世民称赞过他:“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结果到了唐高宗李治这,褚遂良已经由小鸟成长为一只牙尖嘴利的鹰,他不扶持李治,却转为依附长孙无忌,跟长孙无忌好的能穿一条裤子。
官场上最忌站错队,身为臣子不和皇帝一条心,本身就有结党嫌疑,加之褚遂良和长孙无忌颇以功臣自居,长期大权独揽,把李治的皇权视为空气,他们原先那点功劳早就被李治的怨气给冲散了。
而且褚遂良后期的很多行为都已经违背了身为臣子的初衷,他忘记了忠君的使命,转而积极为自身谋求利益,虽然后代史书把他描述成一个正直的毫不利己的人,但他在德行上是有亏损的,属于前半生忠臣后半生小人,有点晚节不保的意味。
他曾经以极低的价格从下属的职员手中购买土地,事发后被李治贬官,然而三个月后,他又大摇大摆地回来了,而且立刻恢复了宰相之职,还一手掌握了朝廷的人事大权。
这种赤裸裸的挑衅已经令李治恼火,结果四个月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又强迫年仅25岁的李治立庶子李忠为皇太子,此举完全不是为了江山社稷,纯粹是为了维护关陇贵族集团的利益。
这样的褚遂良,已经不是唐太宗时期那个敢于直言犯谏的忠君之臣,而是变成了面目可憎的权臣,他和长孙无忌试图用相权对抗皇权,虽然没有谋逆之心,其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皇帝的忍耐范围,故而在曲折中走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