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能通过“陈桥兵变”,顺利夺取后周政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得“感谢”周世宗柴荣,毫不夸张的说,正是柴荣“主动”帮他扫清了障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但凡柴荣能多信任自己亲戚一些,也不至于让赵匡胤得势。
比如柴荣的姐夫张永德,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当初后周太祖郭威,刚在后汉政权混出点模样出来时,就与张永德的父亲张颖关系极好,算得上是结义兄弟那种。
因此,郭威就把自己的女儿(第四女,即后来的晋国长公主),许配了张永德,由此,郭威便成了张永德的老丈人。
到了后来,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郭威带头拥立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登基,因此被封为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
老丈人升了官,自然要提携自己的女婿一把,于是,在郭威的举荐下,张永德出任奉官押班一职。
原本,翁婿二人会在后汉政权里一直打工下去,但不曾想,后汉隐帝刘承佑想独揽大权,因此就对手底下的文臣武将十分猜忌,而郭威也在被猜忌的名单内。
并且,刘承佑还决定,把包括郭威在内的一帮老臣,统统秘密杀掉。
刚开始,刘承佑确实成功秘密杀了不少老臣,但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在他准备向郭威动手的时候,有人提前把告诉了郭威。
因此,郭威起兵,而刘承佑也十分干脆,直接将郭威留在京城的所有家人全部给杀了。
其中就包括郭威的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以及他另外两个女儿,而这么一来,郭威就仅剩嫁给张永德的那个女儿,以及女婿张永德这两个血缘最近的亲人还活着了。
之后,郭威击败刘承佑派出的后汉军,并打进京城,迫使刘承佑逃亡,并在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杀,至此,后汉的军政大权,基本上落到了郭威手里。
再之后,就是郭威找了个机会,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黄袍加身”,最终在广顺元年 (公元951年)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而郭威,便是后周太祖。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老丈人当了皇帝,做女婿的自然要被升官加爵,况且当时郭威而子女中,也就剩张永德的女儿还活着,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这个时候的张永德,基本上也和郭威的儿子是一模一样。
因此,在郭威登基的同时,张永德被封为左卫将军、加驸马都尉、领和州刺史等职务,到了次年,再获升迁,最终被升为殿前都指挥使。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个所谓的“殿前都指挥使”,这是个什么职位呢?用简单点的话来说,就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最高长官,负责掌管皇城禁军。
这就意味着,郭威是十分信任和看重女婿张永德的,不然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他,毕竟这涉及到自己的身家性命。
而这个时候的张永德,才不过二十四五岁。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郭威,极有可能还考虑过将来把皇位传给张永德,毕竟他已经没了儿子,而张永德则是他的女婿。
但我们都知道,最终郭威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内侄,也就是柴荣,即后来的周世宗。
而为了让张永德安心辅佐柴荣,不因此造成内讧,郭威还在临终之前,要求张永德对天发誓,一定会效忠于柴荣。
其实这对于张永德来说,倒也没什么,史料记载他相当淡泊名利,并不是那种喜好政权之人,因此,既然岳父安排了,那就听话照做就是了。
于是,柴荣登基,而张永德则开始全力辅佐柴荣,比如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的高平之战中,正是张永德身先士卒且奋勇杀敌,才扭转了当时极其危急的局势,最终大获全胜,为后周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张永德是对后周以及柴荣,都是有功劳的。
正是因为有功,加上当时柴荣有心整顿军务,因此便在成立了一支精英部队“殿前军”后,任命姐夫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
这个殿前都点检,要比之前张永德担任过的殿前都指挥使权力更大,其不仅负责皇城安危,同时还掌握着中央的直属部队,总之就是位高权重,只有皇帝极为信任的人才能担任。
而柴荣将这个职位交给了姐夫张永德,也说明了当时他对张永德还是相当信任的。
但不幸的是,在两年后,也就是公元958年,因为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柴荣开始怀疑张永德,甚至还因此解除了他的兵权。
什么事呢?当年夏天,恰逢契丹入侵,因此柴荣便亲自率兵北伐,其中张永德也随行,刚开始,柴荣打的极其顺手,契丹军接连溃败而逃,并且柴荣所到之地,州县无不望风而降。
要是照这么下去的话,柴荣能改写今后一千年的历史。
但在柴荣打下幽州,行至河北一带时,当地百姓前来持酒进献,高兴之余,柴荣就问此地叫什么名字,结果百姓们说,这个地方,叫做“病龙台”。
听完这话,柴荣当即沉默,而在当天晚上,柴荣开始生病,且病情愈加严重,到了最后不得已,只得班师回朝。
而在回去的路上,柴荣捡到了一块木牌子。
这块木牌子,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几个大字,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而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前文也提过,正是张永德。
在这种情况下,柴荣自然开始怀疑起张永德,不仅如此,据记载,当时在柴荣病重时,张永德还曾在夜里进入柴荣大帐,说是查看柴荣病情,这更让柴荣怀疑张永德有非分之心。
所以,在返回京城后,柴荣第一时间,就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
这么一来,殿前都点检的职位就空了出来,因此自然就需要找人来代替,最终思前想后,柴荣就把这个职位交给了当时颇有功勋的赵匡胤。
之所以选择赵匡胤,是因为他在高平之战中,同样表现出色,并且,在柴荣整顿军务期间,赵匡胤负责筛选工作,同样表现良好,因此,也成为了柴荣的亲信之一。
到了显德二年(955年),柴荣又发动了征讨南唐之战,而在此战中,赵匡胤又率兵击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极为高兴的柴荣,直接升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
这么一来,赵匡胤就成了柴荣的心腹忠臣。
正是因为赵匡胤历来表现不错,加上其颇有战功,因此柴荣对他的信任愈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殿前都点检一职的人选时,柴荣自然就想到了赵匡胤。
同时,柴荣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对张永德的忌惮,毕竟当时所处的五代十国时代,被亲戚夺了权的事情比比皆是,因此,在姐夫张永德和小弟赵匡胤这两人之间,柴荣选择相信了赵匡胤。
由此,赵匡胤便成为了后周权力最大的人之一,甚至用“军界第一人”来形容都不为过,在此之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登基,在此期间,赵匡胤利用自己的权势,将禁军系统内基本上都调换称自己人,基本上整个后周都由他说了算。
一切准备完毕后,赵匡胤效仿当年的郭威,也来了一招“黄袍加身”,迫使柴宗训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
从这里其实就能看出,如果当初柴荣不那么怀疑姐夫张永德,那么赵匡胤是没有太大机会的,至少他不敢在柴荣死后就马上夺权,但可惜的是,柴荣的怀疑,导致张永德被解除兵权,同时他又亲手把大权交到赵匡胤手里,算是给赵匡胤制造了良好的夺权条件。
所以,柴荣就不要怪赵匡胤后来的“黄袍加身”了,毕竟,这都是他给赵匡胤创造的机会。
当然,除了张永德之外,柴荣活着的时候,还有其他几个心腹忠臣,只不过,这几个心腹忠臣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其中,最忠心于后周的,莫过于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
在赵匡胤“黄袍加身”,并带兵返回京城时,惊闻消息的韩通,第一时间是要阻止赵匡胤入城,因此他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号令兵士守住城门。
但结果,就在他骑着马走到半路时,被将领王彦升发现,而王彦升历来与赵匡胤关系极好,并且他还参与了如何拥立赵匡胤的密谋会议。
之所以王彦升会恰好赶上韩通呢?说起来也是凑巧了,起先王彦升本来跟随赵匡胤在陈桥,在“黄袍加身”后,赵匡胤命他先带人返回京城打探消息,因此,王彦升便提前一步回到了京城。
就在他刚进入京城,就撞上了飞奔而来的韩通,并且一眼看出韩通想要干什么,所以,干脆趁机拦住韩通,并趁其不备将他击杀。
而韩通,也成为了在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期间,唯一一个为后周战死的大将。
除了韩通之外,其他原本是后周的重臣,且深受柴荣信任和重用的人,则在关键时刻,主动站到了赵匡胤这一边。
比如前文提到的王彦升,他曾先后效力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并且在后周时期,被周世宗柴荣看重,封为散员都指挥使。
也就是说,王彦升也算是深受柴荣赏识的人,但却最终站在了赵匡胤这边。
还有,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返回京城开封时,接应他,并为他打开城门的二人,即石守信和王审琦,这二人,一个是后周的义成军节度使,一个是后周的殿前都虞候,总之都是被柴荣信任且看重之人,并也担任后周重要官职。
但结果呢?二人中的石守信,成了赵匡胤的生死弟兄,而王审琦,则帮助石守信为赵匡胤打开城门,也正是如此,后周的灭亡,二人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如前文所说,在赵匡胤执掌后周禁军期间,他通过各种方式,就已经将禁军系统中的绝大多数人,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其中不乏有周世宗柴荣曾经十分信任的心腹忠臣。
这么一来,在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帮助赵匡胤的情况下,自然就会让其轻易得手。
并且,当时除了上文提到的韩通被王彦升所杀外,赵匡胤所执行的尽量不动武政策,也是柴荣心腹忠臣倒戈的一个主要原因。
比如前文提到的张永德,也就是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姐夫,在赵匡胤夺权时,就选择了默不出声,因此,等到赵匡胤登基,对待张永德也属实不错,授予其为武胜军节度使,另外加官侍中等,同时还赵匡胤还多次召其入宫饮酒叙旧,总之就是对张永德十分不错。
而除了张永德,其他后周的旧臣,也就是赵匡胤之前的同僚,只要愿意真心跟着赵匡胤混的,大多都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反正就是荣华富贵没断。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即便有一部分人曾经是柴荣的心腹忠臣,但有道是人往高处走,该怎么做和怎么选择,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反抗赵匡胤的,比如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郭威姐姐福庆长公主郭氏之子),就在北宋建立后,依旧举起了反对赵匡胤的大旗,准备光复后周。
但可惜的是,孤掌难鸣,加上赵匡胤已经尽收众人之心,所以,李重进的“复国”计划最终失败,而他眼见无望,则选择了自尽,临死前长叹,自己“有愧于周太祖之恩”。
由此,后周最后的反抗力量彻底消失殆尽,而赵匡胤也坐稳了皇位,中原大地也进入了大宋朝时代。
所以,不是柴荣没有留下心腹忠臣,而是他曾亲手把自己的姐夫张永德解除了兵权,并且把赵匡胤视为最值得信任的人,因为从侧面给赵匡胤创造了夺权的机会,同时,柴荣曾经信任的忠臣,一个个被赵匡胤收买,最终都站到了赵匡胤这一边,这么一来,自然就更有利于赵匡胤得手,所以说,赵匡胤最终登基称帝,也算是一个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