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举事起义)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中原北方的刘福通和韩山童拔剑而起,掀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大幕。
起义这种事儿,主要靠出头鸟。
没人出头的时候,大家都按兵不动,但只要有人出头,有人先站出来了,那么大家就会纷纷揭竿而起,并且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中国人一直有“枪打出头鸟”的谚语,但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些鸟来到人世间,并不是为了躲枪子而活的。
刘福通和韩山童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打到大别山脚下的光山县(今河南信阳治下)时,当地一个叫做徐寿辉的同志可就有点坐不住了。
徐寿辉是个走街串巷的小贩,靠卖布为生,老徐同志虽然混得不好,社会地位十分卑微,但却是个胸有大志的人。
咱是大丈夫,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就应该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儿,听说刘福通韩山童已经起义,徐寿辉立刻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彭莹玉,俩人坐到一起,打算一起干点大事儿。
是啊,事到如今,黎民斯苦,我们不能再躲,也无处可躲,我们必须站出来。
(小说中的彭莹玉形象)
这个彭莹玉,是个和尚,所以我们一般管他叫做彭和尚。
巧的是,金庸老师的作品《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五散人中的彭和尚,正是以这位仁兄为原型的。
徐寿辉是想要干大事儿的人,彭和尚能被金庸老师化用,那当然也是要干大事儿的。
两个想要干大事儿的人一顿筹谋策划,很快在大别山发动了起义,由于起义军头戴红巾,所以又被称为“红巾军”。
红巾军不是散兵游勇,也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军队,而是一支讲文明,树新风的优秀作战部队。
攻城不屠城,杀敌不扰民,再加上徐寿辉又打出了“摧富益贫”(也就是劫富济贫)的口号,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起义军发展迅速,人数竟然到了百万之多。
百万之师势头猛烈,很快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俨然是半壁江山尽在掌握了。
事情发展得这么顺利,实在是徐寿辉没有想到的。
这个卖布的小商贩此刻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已然有点志得意满了。
军队有了,地盘有了,覆灭元朝指日可待,徐寿辉决定,要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于是他称帝建国,当上了皇帝。
(红巾起义 画册)
史书没有记载徐寿辉政权的名字,只记载了他那十分奇葩的国号:天完。
作者鲁钝,如果非要让我解读天完的话,那么这个国号的意思就是,上天一定要我完蛋。
不吉利,实在是不吉利。
翻遍史书,有一个字的国号,如王莽的“新”,有十分普通的国号,比如梁武帝曾经使用过的“普通”,又比如东晋使用过的年号“大兴”和西燕所使用过的“昌平”撞车现在北京市的地名,但却从来都没见过“天完”这种国号。
徐寿辉不是傻子,也不是头被门给夹了,他取天完为国号,当然有他自己的解释。
元朝,意思为大哉乾元,当时一般称为大元,而徐寿辉为了让自己建立的政权处处压着元朝一头,所以在大元的“大”字上加了个“一”,在大元的“元”上又加了一个“宀”字,这才有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天完”。
不过很显然,在国号上耍这种小聪明,只是一种十分无聊的自我安慰。
(蒙古铁骑)
元朝虽然已经时值末年,可他们毕竟也是黄金家族的子孙,当年横刀立马,纵横沙场的本领也没落下,毕竟当年横扫过亚欧大陆,所以大元朝廷很快反应过来,开始集结兵力收拾徐寿辉。
元人的思路,在当时是很清奇的,你造反可以,你举事也可以,只要你不称帝,那么一切就都还好谈,但是如果你敢称帝,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收拾你。
比如,浙东的方国珍不称帝,元朝不仅不打,反而还积极招安,江南的张士诚称帝(王)建国,元朝几百万军队立刻把张围了个水泄不通。
再比如,大员朝廷宁肯舍近求远,放过那个在南京城潜力无限,并且实施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计划的朱元璋,也要去收拾已经称帝建国的徐寿辉。
元军和红巾军的战斗,可以说是拉锯战。
一开始,元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不仅收复了许多失地,还把红巾军领导人之一的彭和尚的人头给收了。
不过,元军虽猛,但红巾军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大举反攻,又把失去的城池给夺了回来。
在这段时间,徐寿辉由于当了皇帝,已经没有办法身先士卒,直接指挥战斗,所以红巾军的实际指挥者,变成了丞相倪文俊。
(倪文俊 形象)
而倪文俊的直属手下,叫做陈友谅。
这么来看的话,徐寿辉在识人上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倪文俊和陈友谅这俩人,属实都是坏包。
倪文俊作战勇猛,但却心术不正,一直觊觎徐寿辉的帝位。
而陈友谅虽然在红巾军里只是个中层领导,却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更大的功名。
于是,在这三个人之间,一场“罗生门”式的内斗开始了。
倪文俊掌握大权之后,想要袭杀徐寿辉,不料事情暴露,倪文俊只好逃亡,结果遭到陈友谅的捕杀。
倪文俊一死,陈友谅趁机取而代之,成为了红巾军的二号人物。
到这个时候,徐寿辉基本上就算是被架空了,只能是被陈友谅裹挟着前进。
至正十八年,红巾军攻下了一座叫做龙兴(今江西南昌)的城池,徐寿辉十分开心,想要迁都到龙兴,因为他认为“龙兴”就是“龙运兴旺”之意,自己迁都到龙兴,还可以沾沾喜气。
(陈友谅 塑像)
当然了,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徐寿辉也想要趁机摆脱陈友谅的控制。
天完政权的都城汉阳(湖北武汉),是陈友谅的势力所在,徐寿辉在汉阳城里,没有王者的霸气,只像被豢养在金丝笼里的鸟儿。
当年我也是一代英豪,我也曾经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解百姓黎民于倒悬之间,哥们也是响当当的一代枭雄啊。
如果不是用错了人,至于被倪文俊,陈友谅之流这么拿捏么?
于是,徐寿辉不顾陈友谅的反对,执意迁都,带着自己的一帮心腹就出发了。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要离开陈友谅,离开这些阴险的小人,不怕自己不能重头再来。
对徐寿辉来说,他只要还活着,就能令他愉快,因为在他活着的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不断地成长。
对他而言,他人生中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让他得到了教训,但教训对他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东西。
他时常这样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所以老徐同志的心里几乎很少有伤心,失望,难过这样的情绪存在。
不过很可惜,这个世界不靠乐观说话,而是靠实力说话。
(徐寿辉 形象)
气急败坏的陈友谅恼羞成怒,他派人在半路上把徐寿辉的部众全都杀尽,然后将徐寿辉挟持到了江州。(今江西九江)
江州城的黎明,和徐寿辉见过的所有黎明一样,平静而深邃。
风还是那么吹,雪还是那么飞,自己的境遇还是什么都没变,自己还是无可奈何地再次落入了陈友谅的控制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逃跑被抓,我徐寿辉也没办法啊。
不过,虽然被挟持了,在名义上来讲,徐寿辉还是天完政权的皇帝,每天都会坐在金漆雕龙的宝座之上,受到陈友谅的朝拜。
可以想象,拥有雄心壮志的陈友谅在每次拜见徐寿辉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很来气的。
陈友谅不能理解,乱世之中,明明是自己这样的狠人牛人才能称王称霸,他徐寿辉一个废物,凭什么当皇帝,凭什么当领导?
所以,陈友谅很快萌发了除掉徐寿辉的想法。
想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问题在于,天完政权中还有很多依附徐寿辉的将领,要杀徐寿辉,得先把他们给处理了。
徐寿辉的智谋不是很高,但他手下的将领却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对天完政权中的形势一目了然,认为陈友谅过不了多久就要搞事,搞不好还要弑君自立,万一徐寿辉领了盒饭,那么自己这种天完政权的老成员必然受到牵连,所以他们干脆收拾行李,一刻不停,纷纷出逃,投奔了隔壁的朱元璋。
投奔朱元璋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小角色,不过在这些投奔的人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值得一提,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傅友德。
(傅友德 画像)
这位仁兄后来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又在之后的北伐战争中七战七捷,横扫北元,一时无敌,成为了后洪武时代的名将。
权散如山倒,你跑我也跑,时至今日,徐寿辉终于混到山穷水尽,众叛亲离的下场,终被陈友谅所杀害。
老实说,徐寿辉不是个太坏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好人。
他曾经拥兵百万,占据半壁江山,声势如日中天,纵横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元王朝的封建统治。
他治下的红巾军,当真如他起义时所说的那样,秋毫无犯,善待百姓,救济黎民。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终却落得了一个被陈友谅的部下用铁锤砸了个稀巴烂的下场。
眼看他起山呼,眼看他听万岁,眼看他称王称霸,眼看他分崩离析。
看来,乱世的法则,徐寿辉没有搞懂。
读史到此,不禁悬心。
(登基称帝)
徐寿辉死了,陈友谅十分兴奋而又急不可耐地整编红巾军,建国开元,登基称帝,成为了陈汉政权的新皇。
讽刺的是,这样一位靠着弑君上位的皇帝,他的国号叫做“大义”。
更为讽刺的是,陈友谅登基的那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大家东倒西歪,手忙脚乱,整个登基仪式办得蹩脚而仓促,皇帝陈友谅和一众文武大臣,更是被淋成了落汤鸡。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那一刻,天地呜咽,倾诉着它所见到的一切。
在今天的重庆市弹子石大佛寺五佛殿中,矗立着一尊徐寿辉的雕像,雕像精美,款式考究,颔首而立,有不怒自威的神态。
只可惜白云千载,往事悠悠,一切都成了一场浮华的幻梦。
不过,几百年前的风虽然已经止息,但徐寿辉这一尊雕像,却仍然昂首而立,保持着他在风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