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导致中原一片混乱。所谓五胡,即匈奴、羌、鲜卑、氐,羯这五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政权,所以五胡乱华时期又被称为“五胡十六国”。
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中,最突出的只有两个:前秦和北魏。北魏的孝文帝一心汉化,成为后世千百年来传颂的对象。前秦的苻坚,也是一位英明的帝王。只可惜他孤注一掷兵败淝水,后来更被小人所害——实在是太可惜了。
五胡乱世中,氐族首领苻洪早先曾经降于后赵,后又降晋。苻洪之子苻健继位后,在关中地区施行仁政,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公元352年,苻健也拉起大旗自称大秦国,定都长安。史书上称这个政权为前秦。
苻健死后他的儿子苻生继位。这个苻生是个横行霸道的魔王,骄奢淫逸动辄杀人。之后,苻健的侄子苻坚只好杀了苻生,继位前秦皇帝。苻坚自幼聪明过人,七岁时就知帮助小伙伴,八岁就主动要求请家庭教师助学,且言谈举止冷静有理。于是,苻坚潜心研读经史典籍,并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又结交了许多尘世豪杰。
登上前秦帝位后,苻坚立即实行了一系列清明的政策: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广建太学、兴修水利、推广区种法、全面汉化、发扬经学、修改弊政.......使得前秦迅速强盛壮大起来。
二.任用王猛等精明博学人士:
汉族人王猛,为人严谨博学多才。经人推荐他认识了苻坚。谁知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于是苻坚即拜王猛为中书侍郎。 王猛执法严明雷厉风行,大力惩治氐族豪强,为苻坚政权稳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公元370年——公元382年,前秦大军一路兼并了北方诸小国。前秦先后灭了前燕、仇池国、前凉、代国等,接着又征伐西域。自此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四周其余诸国见状,纷纷遣使与前秦通好。
苻坚的最终目标是统一整个中原。于是苻坚开始攻打东晋。公元373年,他曾经派遣朱肜和徐成等人攻下了东晋的梁州和益州。
但是,精明博学的王猛并不同意苻坚攻打东晋。王猛去世前特意嘱咐苻坚:“晋室现在虽然立于偏远的江南地区,但承继正统。现在国家最宝贵的就是亲近仁德之人以及与邻国友好。臣死以后,希望不要对东晋有所图谋。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终会成为祸患,应该将他们除去,以利社稷。”
但是,一门心思想统一中原的苻坚,并未听取王猛临终的肺腑之言,终于导致了兵败淝水,前功尽弃。
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淝水之战:
公元382年十月,苻坚召集群臣,宣布将亲率百万大军一举灭晋。鲜卑人慕容垂与羌人姚苌皆相应说尽力支持,但苻坚之弟苻融和石越等大臣则强烈反对。
公元383年,不自量力的苻坚,号称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侵东晋,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
然而,以谢安为首的东晋将领岂是吃素的?以谢安为总指挥,谢石和谢玄为先锋将帅的晋军,先是以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斩杀了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的秦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梁云等,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致使秦军折损数万大军。
首战告负后,秦晋两军对峙于淝水。面对整齐划一的晋军部队,苻坚不由得感觉草木皆兵,心生惊异。苻坚这个英明的皇帝,却被事实证明绝对不是一个好将军。
秦将都认为阻敌于淝水河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待晋军半渡河时出击更主动。谁知当秦军后移时,晋军立即渡水并发起突击。已经降敌的秦军将领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导致秦军阵脚大乱,晋军则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所统率的前秦大军,并于阵前斩了苻融。
苻坚也中了箭,只得率领余部拼命逃回北方。路上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便有了“风声鹤唳”的成语。
四.苻坚及前秦失败的原因:
1.前秦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2.苻坚一意孤行,用人不择贤愚,拒绝听取臣下有益的劝阻。
3.缺乏冷静客观的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
虽然苻坚把一手好棋下得稀巴烂——因为淝水之战,把一个好端端的前秦给弄丢了,自己也兵败身死,但他的功绩是不会被历史抹杀的。
正如史学家范文澜所说:“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历史会永远记得前秦,记得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