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史林探秘:魏公公对明朝的大功——宁远之战中的贡献

史林探秘:魏公公对明朝的大功——宁远之战中的贡献

被捧上天的魏公公

这些翻案者将文官集团置于皇帝的对立面,然后将两者的对立说成是正邪之争,宣扬明朝皇帝的一起都是对的,明朝的覆亡全是文官集团跟皇帝作对造成的。于是跟皇帝关系亲近天然属于皇帝一边的宦官们,顿时个个摇身一变就成了忠君爱国的典范。

已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魏忠贤,这些人想将他从耻辱柱上放下来,于是开始不断发掘魏忠贤的伟绩。

魏公公的第一条伟绩就是挡住了后金的进攻,魏公公的现代干孙子们回顾明亡清兴的历史后,无不涕泪横流地宣称,魏公公在后金就进不了关!

这些人鼓吹是魏公公领导明朝走向了胜利,是他坚持才建立起了关宁防线,是他积极为边军将士筹措军饷改善了边军的生态,是他任用了袁崇焕......当然还不忘顺便贬斥一下东林党,是魏公公压制了东林才统一了朝堂声音,满朝一起抗金。

这三个说法对不对呢?

修筑辽西防线的钱谁拨的

宁远之战发生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宁锦之战发生在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这两战确实是发生在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的时候。可是修筑一条如此庞大坚固的防线是要时间,也是要大量金钱的。这么大一笔费用在历史上必然会留下记录,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明朝拨款建立辽西走廊防线的时间吧。

根据史料记载辽西防线建设费用超过400万两之巨,而明朝的岁入也就是400万两左右,显然要想建成辽西防线,对于明朝来说也是财政非常吃紧的一件事情。

感谢全汉升(1912~2001)老爷子,他在生前所著的《明代中叶太仓岁入银两研究》一书中,为我们揭晓了明朝辽西防线的拨款是哪一年拨出的。

尤其是天启三年,这一年的拨款占了辽西防线建设总费用的四分之三,但是这一年史料记载,东林党在对浙楚齐三党的斗争中获得了大胜,在历史上第一次掌控了明朝朝堂乾纲独断。

也就是说辽西防线的拨款,都是在魏公公大权在握前就已经拨出了,跟魏公公没什么关系,不过魏公公对辽西防线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魏公公的表演吧。

两派之争的结果

在天启初年的明末朝堂上,朝臣对后金的态度一直分为两派。以浙党(阉党官员主力)为首的一派主张放弃整个辽东,明朝退守山海关,这一派主张也得到了楚党的支持;以南直隶党(东林党主力)为首的一派,则主张筑垒北上收复辽东失地。

两派为此发生了多次争执,导致明朝在辽东的策略上一直左右摇摆,随之发生了许多事情。

袁崇焕力主修筑距离山海关200里的宁远城,而王在晋却只想加强山海关的守备,所以他主张在距离山海关很近的地方筑新城。

按察使佥事袁崇焕只是一个五品官,而王在晋是蓟辽经略从二品大员,光从品级上来说王在晋比袁崇焕高了去了,可是两人却相持不下。这使得东林党在后世又被扣上了一个罪名,纵容自己的小官吏欺负王在晋这个老实人。

监军关外,这就是袁崇焕这个按察使佥事的职责。按现在的话说他是明廷派到辽东的中央巡视组组长,品级虽低却是钦差大臣,因此他有向朝廷直接奏报的权力。袁崇焕并不是王在晋的下属,朝廷还发帑金二十万给他,让他俾(协助)招募(士兵)。所以袁崇焕虽然只是个五品佥事,却权力非常大。

叶向高都把孙承宗找来了,这还有什么好问的呢?

一下就了然了叶向高意思的孙承宗,礼节性地去山海关拜会了王在晋,顺便考察了袁崇焕后,便走马上任了第一任蓟辽督师。

关于王在晋和袁崇焕的争执,现在一些人各种论证想证明袁崇焕是错的。对此码字的只想提醒这些各种各角度论证的家伙一句,王在晋的职务是辽东经略不是山海关总兵。明廷授予王在晋这个官职,已经说明了他的职责是收复辽东。

王在晋畏敌如虎尸位素餐,还有什么可为他辩解的呢?

孙承宗的功败垂成

孙承宗有此计划是因为,原来的辽东边墙在大凌河上游顺着辽河向南凹入,这大大减少了修大凌河边墙的工程量和费用。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孙承宗干得热火朝天之时,东林党在政争中输给了魏公公。随着费用被大大裁减,这使得孙承宗的边墙计划只能暂时搁置,而这一搁置大凌河边墙就再也没机会重新启动了。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冬,随着杨涟等被削职为民,魏公公为代表的内宫实力与浙楚齐三党结盟形成的阉党掌控了朝堂。魏公公这时最大的敌人,就剩手握十几万雄兵的帝师孙承宗。因此魏公公一直绞尽脑汁的,想要把悬在自己头上的这位孙老师给拿掉。

柳河之战的结果

机会来得很快。

这一场明军小败,被称为柳河之战(也名叫三岔河之战)。

力主发动此战的山海关总兵马如龙,遭到魏公公授意的御史们的交章弹劾。而为了保住自己的得力干将马如龙,孙承宗给自己的好学生天启皇帝上了一封奏章,他在奏章中将柳河之败的责任大包大揽到了自己的身上,想要以此催促天启帝压制言官对马如龙的攻击。

然而令孙承宗意外的是,他接到的天启帝回信却是同意他辞职!

天启帝要搞垮东林党应该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表面的原因,东林党将经费都用在了边防上,这使得重修三大殿的工程不得不一直拖延,这使得天启帝对辅助自己登基的东林党感到了不满;

第二个深层的原因,东林党限制了皇权,这才是让天启帝与东林党决裂的根源。这也是东林党被现在网上攻击的一个主要理由,奇怪的是攻击东林党的人都是现代宪政下长大的人,他们都认同权力应该关进笼子里。可是荒诞的是,他们却觉得明朝皇帝就应该为所欲为,不应该被限制权力。

杀人放火坏事做绝,然后莫名其妙冒出一个大反派来要毁天灭地,于是这个男主拯救世界一下洗白成了大英雄?

高第遵从魏公公旨意的结果

随着孙承宗辞职,阉党选出高第作为新的辽东经略到了辽西。

这个高第到了辽东后就开始大拆辽西防线,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

做为魏公公派到辽西防线的代表,高第显然是在执行魏公公的决策,也是在执行浙楚齐三党放弃辽东退守内地的的策略。

可魏公公为何要放弃明朝花费巨资修筑的辽西防线呢?

高第的行为不但致使明朝投入的巨金打了水漂,他的无秩序撤退还导致大量辽西走廊驻军和民众倒毙在了撤退的路上!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轮不到不带把的魏公公当,是高居庙堂之上不顾天下安危只图自己享受的天启帝!

高第的撤兵行为还直接引来了后金军的进攻,自孙承宗主政辽西后,明金之间五年以来的相持局面被打破了!

得知后金来攻的消息,魏公公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因为他知道如果努尔哈赤攻破了山海关杀到北京城下,那他可就要被天启帝推出去当替罪羊了。不过就在魏公公在北京城里吃不下睡不着时,前线却传来了捷报——辽东按察使宁前道袁崇焕守住了宁远!后金退兵了!

魏公公对宁远之战的贡献

不过宁远之战说来还是有魏公公的一份功劳的。

因为高第不停地拆袁崇焕跟着恩师孙承宗辛苦四年多才建立起的辽西防线,气得袁崇焕天天跟高第吵架。兼之袁崇焕的老爹也在这时过世,所以他索性上书要求回家去守孝。

然而明末诡异的一件事就这么发生了,在天启五年十月时,朝廷就袁崇焕的辞呈给出了回执,袁崇焕打开一看傻眼了。

当时的明朝在一省有三大使,管军事的都指挥使,管民政的布政使,管司法的按察使。由于明朝巡抚还是临时设置的,所以这三使才是明朝一省实际上的最高官员,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因此这个任命意味着,袁崇焕自此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

而且当时的辽东明朝未设置巡抚和都指挥使,所以既能管民法又能管军法的辽东按察使,也就成为了明朝在辽东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这也是高第为何拿袁崇焕没辙的根本原因。

可是当时朝堂早已经被阉党把持,被东林党大佬韩爌[kuàng]相中文章而金榜题名,进京述职因为爱谈军事被东林巨擎侯恂看中得以推荐留在京城,在东林元老孙承宗的照应下在辽东步步高升的袁崇焕,却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封疆大吏。

阉党中谁帮了袁崇焕?

史书无载,实在是不得而知了。

不过,这一任命也说明袁崇焕在东林党只能算个边缘人,后来东林的周延儒之所以会推他出去背锅,恐怕也多少跟这有关。

不管怎样,魏公公同意了对袁崇焕夺情升职,无心插柳柳成荫,也算是为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立下了大功。

果然身居高位,要做点贡献是非常简单的。

本篇就到这里,下一篇继续说魏公公的丰功伟绩。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码字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继续欣赏码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明武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孙承宗,王在晋,大功,明朝,袁崇焕,辽西,公公,天启,山海,防线,观点评论,孙承宗,袁崇焕,辽西,东林党,魏公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孙承宗,王在晋,大功,明朝,袁崇焕,辽西,公公,天启,山海,防线,观点评论,孙承宗,袁崇焕,辽西,东林党,魏公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孙承宗,王在晋,大功,明朝,袁崇焕,辽西,公公,天启,山海,防线,观点评论,孙承宗,袁崇焕,辽西,东林党,魏公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