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王朝)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
身在魏州(河北大名)的后汉枢密使郭威突然得知了一个令他十分震惊的消息。
京师朝堂上的几位官员,宰相杨邠,中书令史弘肇,检校太尉王章纷纷落马,引颈受戮,成了皇帝的刀下亡魂。
朋友们,如果是死两个芝麻小官儿,倒也无可厚非,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时期,死人,是常有的事儿。
但这回死的,可都是先帝刘知远留给当朝天子,隐帝刘承祐的托孤重臣。
五代走到今天,已经过了四代。
唐末乱世,朱温篡唐建梁,后梁在华夏大地上率先支棱了起来。
但后梁王朝内斗频繁,今天儿子杀父亲,明天弟弟杀哥哥,政权不稳,所以很快被后来居上的后唐覆灭。
后唐幅员辽阔,沃土千里,曾经盛极一时,不仅覆灭了后梁,更是脚踢前蜀,拳打契丹,但可惜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后唐国内有位叫做石敬瑭的节度使,举兵叛乱,很快又将后唐送上了绝路。
(后晋高祖石敬瑭 画像)
石敬瑭背刺后唐,建立后晋,但奈何后晋政权也是个短命鬼,很快又被大举南下的契丹人端了老窝,结果后晋也宣告玩完。
后晋一凉,盘踞在河东的后晋节度使刘知远抓住机会,悍然引兵自立,建立了后汉,自己则当上了后汉高祖。
后汉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地盘并不是很大,所辖只有山西西南一部,刘知远带着一帮兄弟们南征北战,这才打下了大大的疆土,而这帮为皇帝卖命的兄弟,就包括我们刚刚提到的杨邠,史弘肇和王章,以及文章开头的郭威。
四位仁兄风里来雨里去,刀口舔血,这才换来了这大好河山,而皇帝刘知远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不搞卸磨杀驴那一套,在自己临死之前,把这帮人都许以高官,并且安排成了自己的儿子新皇帝后汉隐帝刘承祐的托孤重臣。
皇帝托孤并不是闲着没事儿,而是因为自己的这个儿子性格鲁莽毛躁,向来难堪大用,所以必须安排点靠谱的大臣来辅佐他。
大臣们都很尽忠职守,但新皇帝刘承祐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自己是一国之君,是后汉天子,整天被这么几个老家伙管来管去,实在是不自在。
在皇帝眼里,别人还好说,最可气的,就是那个宰相杨邠。
这个杨邠,管东管西,管自己吃,管自己喝,管自己的言行,连自己娶几房老婆他都要过问。
你是丞相,不是我爹,你凭什么这么管我?
(杨邠 形象)
爱管闲事儿,直言进谏的宰相杨邠很快惹怒了年轻的新皇帝,皇帝忍无可忍,盛怒之下,选择了杀掉杨邠。
并且,在除掉杨邠之后,隐帝刘承祐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自己是这天下的王,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自己原本不用被任何人指手画脚。
既然杨邠我能杀,那就代表,只要是我看不惯的大臣,我都能除之而后快。
所以很快,中书令史弘肇和检校太尉王章也遭了殃,纷纷被皇帝送上了西天。
事到如今,只剩下一个在地方任职的郭威了。
对郭威来说,几位大臣的死的确是给自己敲响了警钟,但在郭威看来,这几位仁兄之所以会领便当,是因为他们身在京师,过分的干预皇权,这才惹上了杀身之祸。
可自己远在魏州,平时又恪行恭良,从来不干那些对皇帝指手画脚的事儿,皇帝实在犯不上对自己动手。
天真的郭威认为,只要自己忠诚靠谱,皇帝必然不会猜忌自己,但他不知道,在权力的战场上,猜忌是猜忌者的通行证,而忠诚则成了忠诚者的墓志铭。
对皇帝刘承祐来说,朝堂上的文臣们不过是鼓弄唇舌,自己都要斩尽杀绝,又何况是手握重兵,盘踞在外的郭威呢?
(后周太祖郭威 画像)
郭威啊郭威,非你不忠,非朕不明,你的清白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
很快,皇帝就开始召集人手,打算组成“锄奸小分队”,奔赴魏州,诛杀郭威。
皇帝找来的人手,主要有两位。
第一位,马军指挥使郭崇,第二位,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
按说我们的这位皇帝同志头脑应该也不是很聪明,找谁帮忙不好,非找来这两位军营中的武将。
高祖刘知远在位的时候,郭威就在军营中执掌帅印,后汉军队中的头头脑脑,跟郭威基本上都是磕过头,拜过把子的兄弟。
你找郭威曾经的部下来加害郭威,人家能真心实意帮你么?
果不其然,皇帝前脚安排完如何除掉郭威的计划,后脚郭崇和李弘义这两位仁兄就屁颠屁颠跑去找郭威打了小报告。
结果郭威也不含糊,一听说皇帝要收拾自己,果断变节,悍然发动了兵变,举起了叛乱的大旗。
刘承祐啊刘承祐,我想好好给你打工你不干,你非要逼我翻身农奴把歌唱,你这不是纯纯找死么?
事到如今,郭威和皇帝算是彻底撕破了脸。
皇帝计划败露,恼羞成怒,于是将郭威在京师中居住的郭氏亲族们一网打尽,全都推上了断头台,这其中,包括郭威的父母,兄弟,姊妹,以及他尚在襁褓中的儿子。
皇帝想要通过这种政治清洗告诉郭威,跟我作对,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可以理解,刘承祐之所以采取这种暴力胁迫的方式,只不过是希望郭威可以屈服在自己的屠刀之下,没想到适得其反,这样的举动反而激发了郭威的斗志。
(后汉隐帝刘承祐 形象)
如果说在此之前,郭威只不过一个“逼上梁上式”的枭雄人物,那么在皇帝杀掉了自己全家之后,郭威则正式蜕变成了一个勇敢无畏的人。
我已经失去了我所爱之人,最爱之人,我还有什么可畏惧,可牵挂的呢?
时至今日,已经并不年轻的郭威才明白,自己面前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条为人臣的道路,而是一条加冕称帝的殊途。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失去一切的时候,他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强大。
郭威从魏州起兵,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在正面战场上大破刘承祐的后汉军队,隐帝刘承祐众叛亲离,大势已去,最终被乱军所杀。
后汉,混到这一步,就算是亡了。
郭威从魏州拼杀到了京师开封,并没有着急篡位登基,而是找到了仍在中宫里留守的后汉太后李氏,表达了自己原本是忠臣,根本不想造反,都是你儿子刘承祐逼的,所以我现在虽然带兵入城,掌握了主动权,但我可一点也不想当皇帝的想法。
郭威不仅没有着急称帝,反而态度十分坚决,表示想要册立高祖刘知远的养子刘赟为帝。
(后汉湘阴公刘赟 形象)
原本事情计划的挺好,结果刘赟刚要登基,前线传来紧急军报,契丹大军南下,情况不容乐观。
郭威一听,来精神了,连刘赟也来不及拥立,立刻带着大军北上,打算教育教育不听话的契丹小老弟。
结果,郭威领着大军乌央乌央的往前线跑,途经澶州时(河南濮阳西),手下的士兵发动兵变,二话不说就把黄袍披在了郭威身上,要求郭威顺天应命,即刻登基。
是的,黄袍加身并非宋太祖赵匡胤首创,他的老前辈郭威同志在多年前就已经搞过这么一套了。
既然已经当了皇帝,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返回京师汴梁登基称帝,在前线作乱的契丹人,反而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又或者说,所谓的突然作乱的契丹人,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骗局,目的就是为了给郭威称帝,制造机会。
历史如此遥远,我们已经不能确定郭威的虚伪或是真心,因为事实如此,郭威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返回开封,在群臣的一致拥戴下,改元称帝,建国后周。
(古代开封)
开封,又叫做汴州,汴梁。
现在是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这里地处中原腹地,又在黄河之滨,夏朝,战国魏,后梁,后晋,后汉都曾经在此定都。
未来,宋朝,金朝也会把这里定为都城。
可以说,这是一座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帝王之都。
无数人的荣耀从这里诞生,无数人的荣光在这里终结。
现在,郭威坐在属于他的皇位之上,俯瞰天地,看群臣俯首,听百官山呼万岁。
他已经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顶点,已经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用人的得失,用权的道路,一步一步,他终于成为了这天下的王。
但奇怪的是,郭威并不是很开心。
(皇位)
他坐在皇位之上,没有称王称霸的喜悦,心情却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重。
万岁?
谈何万岁?
谁能活一万岁?
这权力,是杀人的权力,这皇座,是带血的皇座。
身为帝王,亦或是身为这乱世之中的一份子,郭威早就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
无论为人臣,还是为人君,这都绝非是一条光辉璀璨的道路,而是一条绝路,一条不归路。
一旦踏上了这条道路,就再也不能回头。
强如帝王,也只能硬着头皮,呕心沥血的,走下去。
因为在历史面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