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很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唐朝的魏征、明朝的张居正等,但小编今天要说这位贤相则被称为“千古第一”贤相,他距离我们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年代久远,很多人都遗忘他的存在,但他的治国理念影响后世万代。
他就是助汤灭夏的开国元勋伊尹,他是奴隶出身,他不过是一场联姻换来的厨子,没承想却成为助力改朝换代的智谋之臣,名留青史的治国贤相。慧眼识珠的名君,换来了一代名相的鞠躬尽瘁,君臣肝胆相照传佳话。伊尹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出生传说
伊尹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649年,据说他的出生有个古老的传说,这样使他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凡是古代名人的背后,总会有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他的母亲是一名采桑养蚕的奴隶,生活在伊水附近。母亲生他之前,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出现一个神人,神人对她说:“如果臼内有水涌出,赶快向东边跑,千万千要回头。”
第二天醒来,她还记得昨晚的梦,但未放在心上。后来,他的母亲发现臼内还真有水涌出,这时她想起昨晚的梦,非常吃惊,告知村里的人,向东边逃跑20多里后,她不忍往后面看了一眼,结果身后的村庄被淹没,一片汪洋大海。
她的梦却成真的啊,但这位采桑女违背了神人的告诫,受到惩罚,整个人变成空的桑树。这时,刚好有一个有莘氏的部落女子路过,发现桑树的大洞里有婴儿啼哭声。她觉得这个孩子很可怜,于是将他抱回家,献给了自己部落的国君,并赐名伊挚,交给家里的奴隶厨师抚养。
厨子入相
伊挚从小聪慧过人,寄养在作为厨师的养父家中,耳濡目染,加之他勤奋上进,跟着养父学会了烹调之术,做得一手好菜。他不仅厨艺无双,还喜欢研究尧舜的治国理念,将自己的厨艺运用到治国方略当中。自创出“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治国之道,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他认为“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烹饪食物用火要适度,时间长短不同,食物的味道就会大不相同。
伊挚还总结说:厨师需经过精心的烹制,才能够熟练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境界。
他深谙烹饪之道,因此也被后人誉为“中华厨祖”。
伊挚长大成人后,深受有莘国国君的喜爱,他虽是奴隶出身,却被招进王公贵族家中当家庭教师。除了教他们厨艺,还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渐渐他的名声大噪,传到商部首领成汤的耳中。
成汤有胸怀天下之大志,求贤若渴,急需这样的人才辅佐自己。于是,他礼贤下士,带着礼物去有莘国,希望将伊挚为他所用,但却遭到有莘国国君的婉言谢绝。
成汤不甘心,思来想去,想了一个办法:与有莘国国君的女儿联姻,娶国君的女儿为王妃,并且附加条件将伊挚作为陪嫁品送入商部落,有莘国国君同意成汤的要求。就这样,伊挚来到了成汤的身边。
伊挚来到商以后,给成汤讲授尧舜的治国之道,让他以德治天下,建议推翻夏桀,因为夏桀残暴不仁,搞得民众怨声载道。成汤听后,感到很高兴,找对人啊,正合我意,没想这厨师,还懂得治国。于是,成汤免去了他奴隶的身份,破格升他为“尹”,即为相的意思,所以伊挚又名叫“伊尹”。
助汤灭夏,建立商朝
伊尹得到商汤的重用之后,开始卖力工作,不辜负汤的信任。他向成汤建议:要想伐夏,必须了解夏朝其内部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情报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伊尹主动潜入夏王都城做卧底,策反夏王最宠爱妃子妹喜,为其收集情报。他为商朝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帮助成汤取得天下,伊尹为成汤作了详细的规划及战略布署。他认为不能操之过急,需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毕竟夏朝历经四百余年,虽然夏桀残暴不仁,但他的威信还在。
为了进一步确认夏桀是否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伊尹向成汤建议停止向夏朝进贡,派兵先攻打夏朝的附属国:韦、顾、昆吾三国,消除其周边势力。这引起夏桀的愤怒,于是派九夷部落攻打商汤。成汤这时实力还不够与夏桀抗衡,于是表面上臣服于他,恢复向夏朝进贡,暗中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一举歼灭夏朝。
成汤通过各种手段拉笼其夏的附属国,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夏桀还是不思进取,不理朝政,荒淫无度,残暴不仁,而导致失去民心。这时伊尹跟随成汤一举讨之,夏朝灭亡,建立商朝,伊尹功不可没。
五朝元老,放逐太甲
伊尹助汤建立商朝后,帮助其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官吏,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使商朝逐渐繁荣起来。
后来,商汤驾崩,因其长子太丁早逝,按照祖训兄终弟及,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继任商王,伊尹继续辅佐他们。不过他们继位没多久,都已病逝。伊尹只能立太丁的长子太甲为商王。
商朝初建,连丧三王,朝局政荡,伊尹力挽狂澜,主持大局,力挺太甲上位。可是太甲不争气,不理朝政,昏庸暴虐,伊尹多次劝阻太甲德行天下,太甲完全听不进去。后来,他实在没办法,以国相的身份,罢免太甲的王位,将太甲放逐在先祖的陵墓旁的桐宫中面壁思过,好好反省。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
太甲被罢免,为祖父商汤守墓,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能使人静下心来好好反省。太甲思及祖父、父亲的建国事迹,不禁有感,渐渐察觉到自己的过错,决定迷途知返。为此,伊尹还为他写下《伊训》、《肆命》,让太甲学习为政之道、治国理念。
在桐宫三年,太甲日夜思过,学习伊尹的写给他的书,逐渐具备一个好君王的素质。伊尹见他已悔过自新,亲自去桐宫迎接太甲,恢复他的王位,还政于他,太甲再次即位。后来在太甲的治理之下,商朝走上稳定繁荣发展之路。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伊尹可谓是用心良苦,恨铁不成钢,此时的他已是耄耋之年,还在为国家效劳。
伊尹约公元前1549年去世,活了100岁,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之下,是非常长寿。他去世时,太甲之子沃丁当政,以天子之礼厚葬伊尹,以表示不忘伊尹辅佐数代君王的功绩,并受后世祭祀朝拜。
伊尹辅佐五代君王(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为商朝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不朽功勋,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也就是以德服人,实行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至今都影响着后人,因此,也被誉为“千古名相”。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当中,他的思想及主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