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同为布衣天子 自比刘邦的朱元璋 在治国之策上受到汉高祖哪些影响

同为布衣天子 自比刘邦的朱元璋 在治国之策上受到汉高祖哪些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参加农民起义最终开创一代大一统王朝的也就是刘邦和朱元璋了。因为两个人都是出身草根,所以朱元璋对这一千多年前完成人生逆袭的皇帝前辈一直景仰得很。

而且,朱元璋的许多施政方针与刘邦有不少相似之处,对于大明朝的国运影响深远。这是巧合还是刻意效法,颇值得玩味。而朱元璋又是何时开始将刘邦当成效仿对象的呢?

南渡之后 朱元璋就开始自比刘邦 连萧何张良都安排好了

朱元璋最开始绝对是兜比脸干净的赤贫阶层,后来很幸运地遇到了郭子兴,娶了郭的干女儿后,终于才有了大名并成了起义军中的“朱公子”。

朱元璋像 长脸也为了突出龙相

若说他快被饿死的时候就以汉高祖为人生努力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野心萌芽的也不算晚,在他还打着红巾军旗号的时候,就对《汉书》特别着迷。

1356年,别的红巾军还在江北打生打死,朱元璋却已经率军南渡攻略江南,并在攻克集庆(南京)之后,也效法刘邦,跟江南人民来了一个“约法三章”,初步稳定了局势。

而且起义军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宣扬这约法三章,甚至为了取信于民,朱元璋曾拿徐达、常遇春和胡大海都开过刀。在攻下镇江后,他告诫徐达,

“吾自起兵,未尝妄杀。城下之日,毋焚掠杀戮。有犯命者,处以军法, 纵者罚毋赦。”——《明通鉴》

这约法三章的内容每个时期都有不同,但大体上,一是不许烧房子,二是不许抢劫,三是不许滥杀无辜。

刘邦的影视剧照

刘邦是巩固关中然后东向争霸天下,而朱元璋同样采取了“高筑城广积粮”的策略,以集庆为中心,发展生产,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他说自己的安排是向刘邦学习。

“譬犹群犬逐兔, 高祖则张置而坐获之者。方今天下用兵, 豪杰非一, 皆为劲敌。我守江左, 任贤抚民, 伺时而动。若徒与之角力, 则猝然难定。”

红巾军与元朝的战斗路线图

地盘稳固之后,“缓称王”的朱元璋就开始每每行事都提及刘邦。

“秦政暴虐, 汉高帝起布衣, 以宽大驭群雄, 遂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 皆不知修法度明军政, 此其所以无成也。”——《明太祖实录》

刘邦得天下靠的是“汉初三杰”,这个朱元璋也必须有。当然,韩信是不可能有的。

朱元璋就将刘基刘伯温比作张良,而另一位智囊李善长,则被他比为萧何,“比作萧何, 褒称甚至。”

显见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开始以汉高祖自比了。

投其所好也为从龙之心 众臣也把朱元璋比成刘邦

作为盖棺定论的《明史》就说,“太祖以汉高自期。”

而想做从龙之臣的众多臣下当然也希望朱元璋能成为刘邦。“萧何”李善长是比较直接地当着朱元璋的面说他和刘邦很有缘分的,

“公壕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明史》

朱元璋老家凤阳的钟鼓楼

也就是告诉朱元璋,你老家和刘邦的老家挺近的,所以刘邦的王霸之气,你应该继承。

而且还告诉朱元璋该怎么做,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法其所为, 天下不足定也。”

甚至在讨论古代帝王伟业时,重臣也齐齐顶刘邦。一次朱元璋和臣下探讨汉高祖和唐太宗谁更胜一筹时,魏观等人就说那肯定是刘邦胜出,

“太宗虽才兼文武,而于为善未免矫柔。高祖豁达大度,规摹宏远。以此观之,高祖为优。”——《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很满意这个答案,他自己就说,

“太宗常有自矜自恕之心, 此则不如汉高也。”

为何如此尊崇汉高祖呢,朱元璋的臣子唐铎的话属于一锤定音的,“三代以后,起布衣有天下者,惟汉高帝及陛下而已。”

在夺取天下之前,朱元璋以刘邦自比,应是在彰显其志向,而在定鼎中原之后,朱元璋仍是尊崇刘邦,其治国政策自然难免有了刘邦的影子。

据统计,《明史》中,提及朱元璋谈及《汉书》的就有四十多处。这种影响最少也是潜移默化了。

效仿刘邦分封 一口气封了二十五个儿子为王

朱元璋的治国政策中,对明朝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实行分封制,分王子弟,建立屏藩。

秦朝一统后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不过刘邦取而代之后,却又恢复了周朝的分封制。而历史证明了分封制是有其重大缺陷的。但是在一千多年后,朱元璋却又恢复了分封制。

朱元璋认为周朝、汉朝立国时间最久,就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而其他朝代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皇帝孤立无援,没有同姓王帮忙。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联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长治之计。”——《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说自己是追随者先贤的步伐这么干的,而且他也有针对性地对分封制进行了改良。也就是“外以壮藩卫而实无事权”再到“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

朱元璋分封的藩王

朱元璋在明初分封了自己二十多个儿子为王,这些扼守全国各地的藩王,虽然不能直接另有土地和人口,但是他们却是有着军权的。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当然这都不算事,只不过他死了可就“高皇帝崩,遂人人有帝制自为之意。”

熟读《汉书》的朱元璋当然知道刘邦的分封制有多大隐患,但是在明朝初定,天下还未一统时,确实也是一直折中处理的办法。毕竟握有兵马的都是自己的儿子,地方上的闹不起来的。至于自己死后,哪怕是真有篡权夺庙者,也是姓朱不是?他还是可以安享祭祀。

不过早有臣下在分封藩王之初就唱起了反调,“数世之后,必然尾大不掉”必须“削其地而夺之权。”

朱元璋见过奏章立时大怒,“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

结果不需要数世,与西汉爆发“七国之乱”一样,朱元璋死后没多久就有了“靖难之役”。那些作为藩屏的王爷们,一个个作壁上观看着朱元璋的大孙子被拉下皇位。

当然从结果看,这大明朝还是老朱家的,也就不算是朱元璋的失策。至于其后老朱家鱼肉天下,实则在各朝各代只要有皇亲国戚在都是难免的,无非的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没能达成预期罢了。

朱元璋说刘邦杀功臣是因为功臣们都作奸犯科

分封制的最初设计目的自然是家天下,也就是保证国祚长存。而作为开国皇帝,最碍眼也最担心的当然是那些劳苦功劳的功臣们了。

刘邦分封的异姓王

所以在刘邦时代,那些为他打下江山最终裂土封王的合伙人,这些异姓王除了一个绝了后的之外,无一人善终。至于说,这些异姓王是不是真有造反的心思,只怕谁也说不清楚了。

而正是这些异姓王被干掉之后,大汉朝才有了大把的土地分封给刘姓子弟。

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这个事,就是铁杆明粉也是遮掩不掉的,但至于是不是跟刘邦学就值得推敲了,因为刘邦下手可没他这么狠,虽然萧何樊哙都有过生命危险,不过好歹算是没死在刘邦这旧主手里。

做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很快就以刘邦时代为例子,诫谕那些开国功臣们,

“大抵开基创业之主,待功臣非不欲始终尽善,如韩信、彭越自不能保全其功,深可惜也。至承平之后,旧臣多有获罪者,究其所以,盖其事主之心日骄,富贵之志日淫,以致于败……汝等宜深戒之。”

他说汉高祖杀功臣不是因为他们功高震主,而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不拿皇帝当回事。敲山震虎之意很明显了。

而就在他大封功臣之后没多久,朱元璋就举起了屠刀,洪武朝一共有两次大肆杀戮功臣的事件,一次是胡惟庸案,被杀了万余人, 一次是蓝玉案,被杀一万五千余人。如蓝玉、傅友德、冯胜这样的大将及李善长、胡惟庸、宋镰、刘基这样的谋臣,都朱元璋或杀或逐。

朱元璋虽然没解释自己为何大杀功臣,但是却借用了他对刘邦行事的理解来说明,

“功臣不免于诛戮,非高祖忘功臣之劳,由其恃功骄悠,自冒于法耳。”

物语说

朱元璋写给刘邦的祭文是“惟汉高祖皇帝,除赢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这是朱元璋无数次用宽仁大度来形容刘邦了。

在施政上,刘邦承袭黄老的无为而治确实算是对百姓的仁政,而效仿刘邦的朱元璋在对待民生上同样注意休养生息,也算是宽仁之君了。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一脉相传。

而在巩固皇权上,朱元璋同样和刘邦一样对功臣们举起了屠刀,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刘邦时期曹参、陈平、周勃等丰沛集团功臣得以封侯赐地,而在朱元璋时代,那些功臣宿将,几乎无一善终。

为了保证王室不孤立无援,朱元璋也学着刘邦分封朱家子弟为王,但最终结果是,因为朱棣上位后将诸王都圈养成了猪王,只顾在自己地头埋头剥削百姓,所以天下大乱时,朱家王爷都成了人家桌上的菜。

当然,不能说朱元璋就是效法刘邦制定的治国之策,但因为两人出身相似,所以朱元璋行事多少都会受其影响就是了。至于说是不是巧合,只能说天下帝王为保自家江山都是那么个德行。

参考资料《汉书》《明太祖实录》《明通鉴》《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太祖,连萧何,刘邦,朱元璋,影响,红巾军,天下,布衣,天子,汉高祖,观点评论,刘邦,朱元璋,功臣,汉高祖,萧何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太祖,连萧何,刘邦,朱元璋,影响,红巾军,天下,布衣,天子,汉高祖,观点评论,刘邦,朱元璋,功臣,汉高祖,萧何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太祖,连萧何,刘邦,朱元璋,影响,红巾军,天下,布衣,天子,汉高祖,观点评论,刘邦,朱元璋,功臣,汉高祖,萧何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