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盟约、条约在签约双方实力不对等的前提下,都谈不上公平。交战双方,强的一方一时之间难以吃掉弱方,而弱方面对强大的敌人,也满是无奈、恐惧和厌倦,在此种情况下,弱势的一方作出一些妥协,大家签订个协议吧,不要再打了。这种盟约,在双方实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还有点用,一方实力碾压时,就是一张废纸。
澶渊之盟就是这么个情况。辽朝萧太后出兵深入宋境,想吃掉北宋,但孤军深入,领军大将萧挞凛又阵亡,心中没底。北宋真宗在寇准的力劝下,亲赴前线澶州鼓舞士气。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对方,于是“谈和吧”!辽宋各有顾忌,谈判很顺利,讨价还价后,北宋岁贡三十万绢银了事。
如果追根究底,还真不是北宋违约在先。宋仁宗时,辽朝看到北宋与西夏交战,便趁机“打秋风”,勒索北宋,提高岁贡的价码。宋神宗时,辽朝借口宋在山西边境增加防御堡垒,要求北宋割地。在辽朝占优的情况下,北宋对这些无理要求一一满足。想反抗?实力不允许啊!
《澶渊之盟》确实维持了辽宋两国百年的太平。这么长久的和平时期,也造成了双方的武备废驰。宋神宗时,王安石、富弼曾道:“忘战去兵,导致禁军中河北军、京师军皆废,只有陕西军可用”,后果很严重。辽朝那边更惨,被北方崛起的金给灭了。
要说北宋对《澶渊之盟》的态度很真诚,从来没有违约行为,那也是胡扯。两宋时,除了太祖、太宗还硬气些,敢于主动挑衅,之后的对外政策一直有很猥琐的心理。
有这么不堪吗?到了“猥琐”的境界。的确如此,北宋对于曾属中原政权的幽云十六州始终没死心。又不敢自身和强敌辽国正面对抗,总想借助别人的力量粘点荤腥。一直等到辽国被金打的只剩半口气时,派使者经蓬莱走海路,和金国签了《海上之盟》,一起对付辽朝。结果是打错了算盘,辽灭后,十六州花了大价钱买回了几州,随之被更强大、更凶残的金国直接攻破汴京灭朝。
这事后来在灭金时,又联合蒙古重演了一次,然后南宋也没了…
因此,纸上盟约靠不住,哪个先违约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实力、实力、实力…敢打、敢打、敢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