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古代中国发生过两件非常屈辱的事:一是靖康之变,二是土木堡之变。靖康之变,是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事件,北宋两任皇帝在这次事变中被金军掳走,同时被掳走的,还有大量的北宋皇室成员。这些曾经的皇亲贵胄们被掳到金国后,都拥有了一段非常惨痛的人生经历。

土木堡之变,远没有靖康之变那般可怕,但对明朝而言依然是一件具有耻辱柱意义的事件。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朝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在瓦剌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回归明朝。

事变发生前明朝对蒙古赏赐过高,内部实行屯田制又出现了诸多问题

不过土木堡之变和靖康之变仍然有很大的区别:靖康之变中,金朝军队是抱着吞并北宋的想法挥军南下的,因此对北宋皇室并无丝毫敬畏之心;而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虽然被俘,却依然享受了很高的待遇,瓦剌首领甚至还对其行跪拜礼。

这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源于这两场战争背后的起因大不相同。靖康之变的起因,自然是北宋和金国之间的领土之争,是两个政权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土木堡之变,不过是明朝针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次打击战争,瓦剌也不足以被当作明朝势均力敌的对手对待。

其实按照明朝和瓦剌的实力对比和双方投入的兵力等对比来看,瓦剌本没有获胜的可能,所以对于瓦剌不仅取得了胜利,甚至还掳走了明英宗的事实,明朝朝廷一开始甚至怀疑这是一条假消息。

土木堡之变的一切,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预兆:首先是明朝和蒙古瓦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正常;其次明朝内部,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军队体系,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给了瓦剌可乘之机。

明朝政府和蒙古瓦剌之间的关系,初期还是比较正常的,但随着瓦剌逐渐统一了大部分蒙古势力,这种关系其实已经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只不过明朝政府内部根本没有对这种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一直坚持着“薄来厚往”的交往准则。

对于瓦剌这样的少数民族而言,过高的赏赐并不会让他们臣服于明朝的统治,反而会滋生出一些不该有的心思。早在瓦剌实力尚不够强的时候,就已经在和明朝接触时存在过欺瞒的现象。

当时明朝给予瓦剌等蒙古部落的赏赐,是按人数算的,瓦剌为了获得更多的赏赐,经常刻意扩大出使明朝的队伍规模。有时候,甚至会假报人数,骗取更多的赏赐。

这样一个对利益十分看重的民族,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只要在边境骚扰明朝军民后,明朝就会加大对他们的赏赐力度时,就必定会恶意在边境制造混乱来换取更高的赏赐。

另一边的明朝政府内部,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军队体系,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政府机构的主要问题是腐败,而军队体系除了腐败之外,还有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屯田制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明朝和蒙古大体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表面和平的关系,所以明朝边境的官员开始放松了警惕,很多原本属于军屯的屯田,被官员私占。屯田的大量私有化,导致明朝边境的军粮储备严重不足,再加上官员们在军粮储备问题上中饱私囊,库存的粮草根本不足以支撑战事。

明英宗时期,明朝内部军事情报工作成果极差,导致明英宗战败被俘

明英宗时期,明朝和瓦剌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此时的瓦剌已经统一了大部分蒙古地区,开始逐渐蚕食明朝边境地区,少年上位的明英宗决定亲征北伐,彻底消灭瓦剌。

然而不管是从后来的结果分析,还是从当时的情况考虑,明英宗决定亲征北伐的想法都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明英宗本人根本没有上过战场的经验,更遑论领兵作战,而明英宗选择亲征,显然不可能只是想去前线做一个吉祥物。一个不懂战事和指挥的将领,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是致命的弱点,偏偏朝内又没有能够真正拦得住明英宗的人。

当时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并不同意他亲征北伐,原因很简单:孙太后也清楚自己的儿子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更何况明英宗还年轻,少年天子远离朝政,这是政治上的大忌。

偏偏明英宗一意孤行,为了说服孙太后,他还将自己两岁的儿子立为皇储,以此来表明自己北伐的决心。众人劝说无果后,只能顺着明英宗而行。

如果说统治者的胡闹是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兵败的直接原因,那么明朝内部军事情报工作的失败,就是其中的间接原因。

在双方军队作战之前和作战的过程中,军事情报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工作对决策者进行战略部署和后期的战略调整,都起着引导性的作用,相当于决策者在前线的“眼睛”。

而明英宗时期,决策者的这双“眼睛”几乎彻底失去了其作用。由于军队体系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军事情报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虽然名义上仍然存在收集情报的部门,但实际上部门内部根本没有具有获得情报能力的人才。即使有,其意见也根本得不到重视。

这直接导致明英宗能拿到的情报中,有大量的错误信息,再加上不懂军事的明英宗做指挥,明朝的这场北伐战争失败几乎成了必然。

从后来的结果分析,明英宗在指挥过程中,不听劝阻,非要亲上前线,这直接导致了他本人被俘虏。像明英宗这样没有任何战争经验的统治者,最合适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前线做一个鼓舞士气的“吉祥物”,在士气低迷时出现,用个人魅力和君王的身份鼓舞士气。

然而明英宗偏偏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而且还犯了诸多错误:比如他在自己的营帐周围没有设下足够的“眼线”勘察是否有敌人接近;盲目自信认为瓦剌不敢攻打自己的营帐……

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复辟导致政府两次出现人才断层,精锐损失严重

被俘后,明英宗受到了瓦剌的高级礼遇。毕竟从实际情况出发,瓦剌根本无法承受明朝真正意义上的怒火,更何况他们名义上仍是明朝的附属,因此弑君对瓦剌而言绝对是下下策。

瓦剌将明英宗软禁起来,给予其最高规格的待遇,同时开始以明英宗为筹码,向明朝政府施压,企图用这种方式来获得明朝长期的“供养”。可惜,瓦剌的想法彻底落空了。

早在明英宗亲征前,朝堂内部就对他的这一决定反对声不断,无奈皇权大过天,群臣也无法真正阻止住一意孤行的明英宗。但当明英宗在前线不顾劝阻,成功将自己“送”入敌营后,明朝政府内部就开始出现了另外的声音。

明英宗朱祁镇的继位过程并不顺利,他的叔叔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甚至在他少年继位的早期,出现过不少认为应由明英宗的叔叔将其取而代之的声音。

明英宗决定亲征北伐后,令自己的弟弟监国,这也是他的母后一直不同意他亲征北伐的重要原因:明英宗的弟弟,并不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

自从明英宗被俘后,其弟不肯依从瓦剌人的要挟给予其“供养”,甚至出兵重创瓦剌,丝毫不顾及明英宗的安危。同时,他还在朝臣们的拥护下,登基为帝,并直接将明英宗立为太上皇。就这样,明英宗被自己的弟弟背后捅刀,在瓦剌做了一年多真正的孤家寡人。

最后,因为瓦剌实在不知该如何处理明英宗,杀也不敢杀,继续供养实在太过浪费,无奈之下,他们放走了明英宗。回到明朝的明英宗,被自己的弟弟软禁在宫中七年之久,最后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成功。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的错误指挥,和后来夺门之变的血腥政治斗争,导致明朝政府内部大量优秀的文臣武将丧失了生命,使得明朝政府内部陷入了人才断层的窘境。

一个国家能够正常运转,主要依靠的,其实是中层官员。而土木堡之变和土木堡之变间接引起的夺门之变,使明朝的中层官员大量流失,造成很多基层事务无人处理的情况发生,导致明朝政治陷入了长时间的混乱。

而且明朝的精锐部队,也在这两次战争中损失了大半。土木堡之变前,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明朝不得不将大量精锐派出跟随。正因如此,明英宗被抓后,明朝精锐群龙无首,几乎被瓦剌消灭了大半。

土木堡之变,直接导致明朝在对外战争中由于精锐大量损失被迫由攻转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力对外发起战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政府,社会,明朝,瓦剌,问题,明英宗,蒙古,工作,军队,故事传记,明朝,土木堡,明英宗,蒙古,孙太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政府,社会,明朝,瓦剌,问题,明英宗,蒙古,工作,军队,故事传记,明朝,土木堡,明英宗,蒙古,孙太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政府,社会,明朝,瓦剌,问题,明英宗,蒙古,工作,军队,故事传记,明朝,土木堡,明英宗,蒙古,孙太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