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这一年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是迎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年轻的英宗皇帝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率领二十万明军御驾亲征,打算收拾一下这个极不安分的瓦剌小老弟。
结果大军行至土木堡(河北怀来),被见机偷袭的瓦剌骑兵打了个灰头土脸,军队伤亡过半,就连皇帝本人也被俘虏了。
天子被俘,这在有明以来还是头一次。
消息传回京师,朝廷震动,大臣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如何应对。
以往发生此等大事,大臣们聚到一起,总要找皇帝商量,但现在朱祁镇不知道在哪片沙漠啃沙子呢,找他是没戏了。
皇帝不在,群臣无首,于是,大臣们很快把英宗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给拎了出来。
于是,朱祁钰临危受命,成了大明王朝暂时的主理人。
不过说是暂时主理,实则只不过把他拉出来当个摆设,装装样子罢了。
朱祁钰当然没有什么意见,平时他只不过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王爷,与朝堂政治无缘,现在有机会参与政事,也算是长长见识。
现在人员安排妥当,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是面对瓦剌大军的乘胜进攻,大举入侵,大家伙要如何应对。
说应对,其实无非是两种选择,即战与逃。
主张逃跑的大臣,如翰林侍讲徐有贞等人表示,自己夜观星象,认为明朝气数已尽,如要度过此次劫难,非得南迁陪都南京不可。
而主战派的大臣,如兵部侍郎于谦则认为,徐有贞这一干逃跑派大臣的言论纯属放屁,京师是国本,一旦丢弃,即代表放弃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况且宋室南渡的惨剧历历在目,我大明岂能重蹈负责?
于谦的义正言辞感染了绝大多数的大臣,乃至于原本处于旁观状态的郕王朱祁钰也站到了支持于谦的队伍中。
战与逃的事宜处理完了,接下来则是第二件事儿,严肃处理王振,以及王振余党。
说起王振,那可是大有来头的。
这位仁兄不仅是明朝历史上的初代权宦,更是英宗皇帝朱祁镇最为信任的人。
皇帝上不信公卿大臣,下不信文武百官,却专门对王振的话百依百顺。
王振让皇帝往东,皇帝绝不往西,王振让皇帝吃苹果,皇帝绝对不吃梨。
王振让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二话不说,骑上大马就出发了。
王振同志不仅蛊惑皇帝,致使皇帝在土木堡酿成如此大祸,还在朝廷里结党营私,作威作福,党同伐异,迫害臣僚,实在是一大奸臣,为朝臣所恨。
虽然此时的王振已经在土木堡之变中身死,但紫禁城里的大臣们却全然不知这个消息。
朝臣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郕王朱祁钰严肃处理王振,以及王振的党羽和爪牙。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郕王朱祁钰听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他此前深居简出,对朝堂上发生的事儿知之甚少,平时又没有多少政治经验,面对这样的情况,居然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郕王朱祁钰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此时,人群之中却走出 一个气势十足的人。
他站在场中,一声怒吼,斥退群臣,神情十分洋洋自得。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锦衣卫都指挥使的马顺。
马指挥使除了是锦衣卫之外,还兼任王振同志最要好的死党。
大臣开会,他在旁边围观半天了,一听到群臣要求严肃处理王振余党,当时可就坐不住了。
自己是王振最要好的死党,处理王振余党,那不就是处理自己么?
于是,马顺挺身而出,呵斥群臣,并希望借此打压一下群臣们的嚣张气息。
不得不说,马顺这位仁兄虽然人有点傻,但勇气还是十分可嘉的。
满朝大臣们恨极了王振,此时群情激愤,正愁没有发泄的对象,马顺居然自己站了出来。
结果他这么一嗓子吼出来,立刻吸引了大臣们的全部火力,这帮大臣们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心里的愤怒,大家撸胳膊挽袖子,一哄而上,居然活生生的把马顺在朝堂之上给打死了。
想必当时的场面,一定是十分血腥的,乃至于把主持会议的郕王给吓了个半死。
这位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王爷见到场面失控,十分恐惧,抬腿就要走人。
但朱祁钰刚走两步,他宽大的袖袍就被一双强而有力的手给拽住了。
朱祁钰一回头,拽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主战派大臣,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紧紧地攥住朱祁钰的衣角,然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明史纪事本末》:“殿下止,振罪首,不籍无以泄众愤,且群臣心为社稷耳,无他。”
于谦告诉朱祁钰,在这个危机万分的时刻,谁都可以离开,唯独你郕王朱祁钰不能走。
你不仅不能走,还应该当场宣布马顺罪该万死,众位大臣无罪。
朱祁钰不明白其中缘故,但于谦却十分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马顺虽然死了,但马顺不是普通人,他是都指挥使,是锦衣卫中的高级领导。
大殿内有负责维持秩序的锦衣卫,大殿外有站岗放哨的锦衣卫,这些人大都是马顺的手下,更有很多人是王振的余党。
现在马顺死了,这帮人能善罢甘休吗?
万一局面失控,锦衣卫们以马顺之死上殿逼宫,趁机屠戮大臣,发动政变,岂不是大祸一场?
所以于谦明白,此时此刻,必须留下朱祁钰。
因为只有朱祁钰开口说话,替大臣们洗脱罪名,才能坐实马顺之死的合理性。
朱祁钰不是傻子,他很快也反应了过来,于是重新回到朝堂之上,当场宣布,大臣群殴有理,马顺死了白搭。
于谦稳住了局面,而朱祁钰也做出了十分正确的决定。
这对在机缘巧合中通力合作的君臣,在这一刻,建立了最初的友谊。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十分熟悉了。
在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指挥下,大明王朝军民齐心,以仅仅两万兵力,抵挡住了瓦剌十万大军的进攻,成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一场血战,保住了大明的基业,也成就了于谦和朱祁钰。
此战过后,于谦成为了明王朝最为风光无两的大臣,而朱祁钰也因此俘获大臣们的信任,被推举为王朝的新帝。(明代宗)
名臣出世,新帝登基,大明普天同庆,俨然已经开始了新生活。
而那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连北京城的一块墙皮都没啃下来的也先,则灰头土脸地离开了中原,远遁漠北,此生再不复还。
临走之前,也先顺手把已经成为了太上皇的朱祁镇送还给了大明。
重回紫禁城,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朱祁镇同志虽然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但他的一生却还是十分传奇的。
少年时,他曾经是英姿勃发的大明天子,万乘之尊,天为他,地为他,万物也为他。
青年时,他曾经是雄心壮志的战争帝王,亲率六师出征,想要在北方建立属于自己的耀眼功勋。
中年时,他曾经身败名裂,失去一切,沦为瓦剌人的俘虏,失去尊严和权力,沦为这世间的草芥。
而现在,他重回紫禁城,迎来的不是作为太上皇的清闲日子,而是立刻被自己的弟弟,已经成为皇帝的朱祁钰送到了紫禁城中极为偏僻的南宫里,结结实实的成为了政治的囚徒。
二龙并立不现实,就算朱祁钰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辈,他也只能把太上皇朱祁镇关起来。
不把朱祁镇关禁闭,那大明到底是他说了算,还是自己说了算?
于是,我们的倒霉蛋朱祁镇同志在南宫一待就是八年。
八年,是朱祁镇的灰暗记忆。
八年,也是朱祁钰的光辉岁月。
这位临危受命的大明帝王稳定过时局,发展过经济,治理过水患,也勉强算是一代英主。
但在八年之后,那个已经基本快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太上皇朱祁镇,却迎来了自己生命的转机。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患病不能上朝,朱祁镇趁着这个机会,被一众大臣从南宫接了出来,居然绝地翻盘,复辟登基了。
千古奇谈现夺门,霸业之前无兄弟。
英宗皇帝朱祁镇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而那个曾经在大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代宗朱祁钰,则在不久之后暴毙于宫中,至于死因,则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不明。
朱祁钰死了。
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是自然死亡还是他杀,无人关心,也无人记载。
他就像一颗流星一样,曾经划亮了大明的夜空,但转瞬又消失不见。
人们会崇拜太阳的光芒,人们也会欣赏明月的清幽,但谁会注目流星的闪烁呢?
按照老规矩,在文章结束之前,作者总要对文章中的帝王留下一句评语。
但对明代宗朱祁钰,作者却迟迟开不了口,原因无他,因为斯人已逝,我不想过多揣测。
又或者说,其实这位帝王的一生也已经不用我来评价,他庙号中的“代”字,就已经诠释了他的一生。
至于是什么样的一生,那就要由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来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