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是南宋时期的宰相,本来位高权重的一位重臣,却干出了构陷忠臣岳飞的丑事,成为了我国历史臭名昭著的一位大奸臣,至今仍然跪在岳飞墓前赎罪。
秦桧不简单
秦桧这个人,奸臣的身份是一个定论,但是这个大坏蛋却并不简单。当年大金攻入宋朝京都,掳走了徽、钦二帝,同时还掳走了其他人,在这些人中就包含了秦桧在内。在大金的这段时间,秦桧利用了他的一些手段,获得了完颜昌的信赖,这位完颜昌是一位金国的主和派。
秦桧得到了他的信赖之后,得以返回宋朝。秦桧这次返回宋朝的情况非常蹊跷,他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一起回到了宋朝,按理说秦桧这种俘虏,即便再受到信任,也要留一些家属在金国,才好放他走吧。完颜昌自然不是傻瓜,如此浅显的道理自然明白,不过,他既然与秦桧达成协议,同意秦桧拖家带口的重返南宋,这里面就一定有猫腻。
秦桧如果不带家眷返回南宋,那么他一定得不到南宋政权的信任,更不可能重用一个这样的俘虏,毕竟他作为奸细的概率太大。如此一来,秦桧带着家眷逃回南宋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完颜昌让秦桧带家眷回到南宋,就是希望秦桧回去以后,能够重新得到重用,在南宋朝廷为了自己的利益发言。所以,秦桧除了南宋宰相的身份外,他还是完颜昌在南宋政权的一位代言人。
有一句老话“秦桧还有几个好朋友”,这句话说得没错,不管你这个人有多坏,总会有几个好朋友,秦桧自然也是如此,他的两个重要的好朋友正是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这两人位高权重,在南宋政权说话很有分量。秦桧拖家带口的从金国逃回,他的忠诚度受到了满朝文武的质疑,毕竟徽、钦二帝未归,他秦桧杀了看守的金兵,拖家带口逃回南宋太过匪夷所思。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秦桧的两个好朋友发挥了重要作用,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力保秦桧的忠诚,这一重量级的担保,让赵构认同了秦桧是忠臣的说法。当然了,获取赵构的信任肯定不是如此简单,至于其中的曲折原委此处不多做解释分析。
“惟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桧善,尽破群疑,力荐其忠。”——《宋史》
也正是因为秦桧有这样的身份,完颜昌又是金国的主和派,秦桧自然就成为了南宋的主和派,提出了“南自南,北自北”的策略方针,提议南北分治,井水不犯河水。这样的提议遭到了主战派岳飞的反对,岳飞收复失地,忠君爱国的志向与秦桧截然不同。最终,秦桧为了除掉岳飞,捏造了“莫须有”的罪名,达成了中国第一大奸臣的“荣誉称号”,成为了后世所不齿的存在,受到万世唾骂。
乾隆时期状元秦大士
秦大士,二十三岁中举人,三十八岁中状元,绝对是一个高人。除此之外,他的诗、书、画在当时也非常有名。不过,在他成为状元的时候,却发生一件与秦桧有关的事情,险些让他与状元失之交臂。
那是乾隆十七年的殿试,乾隆钦点状元,在审阅了诸位学子的文章之后,对一篇文章赞赏有加,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秦大士。乾隆看罢文章后,本想直接钦点秦大士为状元,不过他看到了秦大士的名字和祖籍后,犹豫起来,派人对他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是秦大士果然与秦桧有关,不过并不是秦桧的后人,而是秦桧兄弟秦梓的后代,秦梓与秦桧不同,他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清官。得知这一消息后,乾隆长出了一口气,如果秦大士真是秦桧的后代,他还真不能将他钦点为状元,毕竟奸臣之后为状元,这样的典范不能开。
乾隆面见秦大士时,明知道秦大士并非为秦桧之后,却突然起兴,对秦大士问道:“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这一问简单,但是其实很难回答,秦桧毕竟也是秦大士的长辈,如果直接否认,难免显得秦大士见利忘义,为了讨好皇帝而拒人长辈。也不能说是秦桧的后代,因为他真的不是。这个时候,秦大士显示出了他的才思敏捷,他机智的回答道:“一朝君子一朝臣”。没有直接回到自己是否是秦桧的后代,又对乾隆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这样的回答让乾隆非常满意,当下就钦点了秦大士为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秦大士为官之后,清正廉洁,成为一代好官,不仅公事办得好,文化素养高,而且还是一位有担当的好官。
有一次秦大士与同僚游杭州,路过了岳飞墓,看见了跪在那里的秦桧像,为了避免秦大士尴尬,同僚们都不故意去看秦桧,也不提秦大士出身这茬,偏偏秦大士有一位同行的朋友,哪壶不开提哪壶,执意让秦大士为此做对联。秦大士也没面露难色,提笔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让周围的人情不自禁的为秦大士鼓起掌来了。
秦大士不愧是清官之后,作风极正,且有真才实学,即便是面对皇帝的考验与朋友的揶揄都能完美应对,成就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