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73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为人们所知的宰相要么是鞠躬尽瘁而被世人尊重,要么是做惯奸臣而被后人叱骂,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为官风格。
比如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西汉开国名相萧何,一语可破天下事的初唐房玄龄,比如唐玄宗时期趁机专权的李林甫、杨国忠等。
一国之相需具备有常人难及的品格才能,经过群臣和皇帝的认可,才能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因此,我们印象中的宰相即使能力不太够,但也具备有超常的度量,但事实并非如此。
唐朝时期有一位开国宰相就是宰相中典型的反面教材,这位宰相就是刘文静。此人本没有超常的才能,在历史中留下青名,但是却凭借自己的死亡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人的死亡能够如此惊奇吗?在刘文静身上是这样的。作为一国宰相,刘文静的死亡与嫉妒好友地位比自己高而口出狂言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刘文静死于自己的嫉妒之心,何其讽刺。
刘文静的生平
第一、追随李渊父子
刘文静的爷爷是北周石洲刺史,拥有首都户口,这样的出身注定了这名男子这一生的不平凡。刘文静正值壮年的时候,隋朝并不太平,各处都在起义。
当时的隋朝似乎有一个独特的规律,那就是但凡有才华,有气质,有相貌的子弟都拥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比如李密、杨文静等人。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据史书记载,杨文静和他们都是相貌了得,才情亦可的难得之人。
在众多起义者之中寻找自己所要追随的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刘文静还是凭借自己的慧眼相中了当时还是太原留守的李渊等人身上。锁定目标后,刘文静一步一谋划,通过了一番刻意地结交,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共谋天下事。
起兵是一件大事,事事都需要谨慎。当时的刘文静因为亲戚关系被捕入狱,李世民前来探望。经过一番细聊之后,两人发现彼此的想法还都挺合拍。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突破了心理的防线后,他们的关系就会发生质变的典型例子。李世民让刘文静为李渊招兵买马,与裴寂一起,成为了李渊父子手下有名的能人,二人所图也不过是开国后有一个较好的地位。
第二、开国功臣
刘文静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终于迎来了李渊的上位。他自己被封为纳言,这是唐朝初期的一个正三品职位,相当于宰相,而裴寂被封为了尚书右仆射,同样是宰相。
令刘文静心里有一个疙瘩的是,裴寂是从二品的职位,比自己的政治地位要高上一筹。在刘文静心里,裴寂的才貌都不及自己,是依靠须臾拍马赢得李渊的偏心。
这个时候,刘文静也没有傻到提出自己的不满,毕竟大家都还是在政治创业的初期。一直到后面发生了一件事情,李渊派李世民领兵去剿灭西秦霸王薛举。
因为李世民在行军途中身体不适,将这个任务的重担压到了刘文静和另一个人身上,哪曾想,这两兄弟将事情搞砸了,李渊听闻震怒,于是剥去了刘文静的官职。
事后,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再次发兵,成功拿下薛举大军,本以为这次可以攻复原位的刘文静,却再次遭受到了打击。
李渊把宰相之位还给了刘文静,可惜是个虚职,让刘文静成为民部尚书,又是在裴寂手下工作。这下子点燃了刘文静心中的嫉妒之火,原先还是好朋友的刘文静和裴寂,因为人类天生的攀比心,而成了陌路人。
刘文静之死
第一、一个愚蠢之计
刘文静始终是一个文人,满腹诗书却心比天高,恃才傲物却心胸狭窄。面对这份心里的不平等,他虽不直说,但是每逢裴寂提出什么想法时,刘文静便会提出相反的意见来。
初时,李渊和裴寂还以为这都是刘文静的真实看法,但是时间一久便发现,这是刘文静有意为之。这下可让李渊和裴寂难受极了。
而裴寂身为一个宰相,一定是要有宽容之心才能为自己博得好名声,但是刘文静的才情又远比裴寂高,裴寂没有办法这样淡定下去。而事情的走向并没有按照一般套路进行,裴寂还没来得及出手,刘文静就自爆了。
第二、口出狂言
刘文静在与弟弟在家中喝酒时,一时兴起,说出一定斩杀裴寂之言,本以为在家中胡言,没曾想成为了别人手中的把柄。家中的一个小妾将这番言论传递给了李渊。
于是出现了刘文静、裴寂的调查团,显然李渊是偏心于裴寂的。这个时候的李渊还没有动杀心,一直到李世民出面为刘文静求情,裴寂在一旁扇耳边风,秦王配才子,令人忌惮,李渊终是杀掉了刘文静。
其实,刘文静的才情如此高,只要自己踏实安分,不去拱裴寂的火,迟早会得到一个好的归宿。但是这个搞政治的才子犯了一个大忌,即便是在家中,口若乱言,迟早会成为悬在自己脖子上的一把利刃,将自己的性命与前途全都断送掉。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