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是搞娱乐的。所以,对于他的观点,我们也就娱乐待之罢了。关于明朝,他不是黑了一次两次了,而是成系列、搞连载地黑,甚至得着机会就黑。
之所以黑,是因为恨。而之所以恨,就是因为高晓松的一个自我认知和确认偏误。
高晓松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反正他肯定是相信了。即然自认为知识分子,那就肯定痛恨知识分子最黑暗的时代了。
高晓松的全部黑明朝的奇葩言论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确认偏误的基础上,即:
全中国知识分子最黑暗的时代就是明朝时代。
自己认为自己就是知识分子,自己又认为明朝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黑暗的时代,那么高晓松,就肯定要拼命地黑明朝了。
01.“明朝三无”果然如此吗
高晓松有各种黑明朝的奇葩言论,比如“明朝三无”,即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列举反例的方式来辩倒他的奇葩言论。
无名君,明朝历经276年、有过16位皇帝,即便这些人都无名也无明,但你总不能说朱元璋不行吧。如果朱元璋都不算,那就真心无法解释明朝怎么能立国了?
无名将,明初名将荟萃、明末也是名将爆发,无论是结果论还是过程论,你也不能说明朝无名将吧。明朝的名将很多,明初的常遇春和蓝玉、明末的袁崇焕和卢象升,能当这些人不存在吗?当然还有士大夫领兵的于谦,抗倭名将戚继光等人。
无名士,你可以把大明所有名士都给忽略掉,但开创阳明心学的王守仁是怎么也不可能忽略掉的。这是一个圣人般的存在。朱熹第一个把儒家引入到了思辨层面,而王守仁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把儒家向思辨层面引入更深。
所以,明朝并非三无。但是,你驳斥了“明朝三无”就能让高晓松哑口无言吗?不可能,他的确认偏误是一个解释框架。你可以列举反例,但是他可以在反例的基础上继续解释。而且,高晓松的解释还会非常有感染力。很多人都被他看似真实的历史细节给绕了进去。
02.明朝就是不行吗
明粉们一直力挺明朝说:无和亲、无割地、无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高晓松摇着一把扇子就给了一番笑谈:
大明无和亲因为没人要朱家女儿;无岁币因为政府岁入只有两宋十分之一真心没钱;天子在国门是因为永乐以叔篡侄在南京疑神疑鬼才迁都回自己封地北京;君王死社稷因为崇祯众叛亲离无路可逃。
所以,高晓松就能解释说:明朝就是不行。然后再以明朝不行这个结论,反推“明朝三无”这个奇葩言论。而明朝之所以不行,就是因为不重视知识分子,明朝是知识分子最黑暗的时代。
那么明朝果真不行吗?
不和亲,并非明朝所独有,两宋也不和亲、秦朝也不和亲。和亲是从汉朝开始的,而开始的原因就是汉朝要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草原问题。那么明朝为什么不和亲?
跟两宋一个原因,就是要建立中原本位的王朝,不想操心草原的事情,也不想向草原输出秩序。汉朝和唐朝则不是,他们是要在草原建立统治的。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和亲在唐末以后就不管用了。唐朝和亲契丹,但安禄山一开战,契丹人就杀公主。这时候和亲还有啥意思?和亲,多是贵族手段。而唐朝以后中原已经是一个士大夫时代。士大夫的手段自然不会全盘采纳贵族的手段。
无岁币是因为财政收入不足。这更是无稽之谈,明朝完全不用赔钱,只要开放边贸就可以实现岁币能够实现的目的。明朝的日子就是再不好过,也比女真人和鞑靼人好过。之所以不赔款、也不开放边贸,其目的是要对草原民族进行经济封锁。
天子守国门,确实有靖难之役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应该是一个历史趋势,即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南移。朱棣如果不定都北京,那么辽东和山海关不仅会被草原民族轻松掠夺,甚至能不能保住河北和山西都要另说。因为幽云十六州这个地方早在五代十国就被分割了出去。
所以,明朝并非不行。其国策也不是高晓松想当然的那么简单。
03.只是高晓松的确认偏误而已
什么是确认偏误?
教科书的概念定义,这里就不说了,因为网上可以随时查到。只做一个帮助式的理解吧。
先说我们的认识:
我们的认识完全来源于事实吗?这个根本就不可能,非但不可能而且也不现实。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看到了地球是圆的所以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你被毒蛇咬伤中毒了所以认识到毒蛇真得可以害人性命。这个成本是谁也接受不了的。所以,为了效率,人的认识都是先入为主的。
再说我们的偏误:
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地认识客观世界,这种先入为主既有我们的学习也有我们的经历,既包含客观知识更包含主观倾向。特别是主观倾向,我们就是带着一种主观倾向在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已有的主观倾向和先入为主。
这就是确认偏误。
我们不是以无我之心来观察世界、增进认识,而恰恰是以有我之心来观察世界、增进认识。我们就像一个律师,带着对委托人的忠诚和掌握的法律知识,来观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所以,人人都有确认偏误。
高晓松就是如此。他首先带有了一种知识分子的感情倾向和一种对明朝很黑暗的观点,来推进自己的认识、制造各种奇葩言论。而这些言论当然就要黑明朝。
至于高晓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确认偏误,不能从他的基因里来找,因为我们人类的基因带不动这么复杂的信息。只能从他的生活环境、文化教育和后天经历来找。至于怎么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多说就会伤感情、拉仇恨,还要涉及意识形态的话题,所以点到为止。
04.该怎样认识历史
历史是有意图的,因为我们总要追问这样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这三个问题只能伸向历史中来探求答案。而我们的很多确认偏误,总会非常容易地暴露在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给历史附加意图。
历史是有意义的,沃尔夫勒姆说,排除历史的因素,人类文明并不比一袋空气高级。主导我们行动的、给我们提供目的的,以及塑造我们价值观的,恰恰是我们所认为的历史包袱。
所以,你可以有你的确认偏误,但是要发展自己的认识,一定要突破这种确认偏误,以一种更客观、更宏大、更善良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即便是一些令自己不快的沉痛历史。
明朝存在了将近300年,它和宋朝一样,都是贵族之后的一批士大夫精英,在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手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说,很多中国精神,都来自于明朝时代。
明朝太监果真能够掌握士大夫的生死,那怎么解释嘉靖朝的大礼仪之争,皇帝想给自己的生父正个名分都不行。在这一事件中,士大夫们取得了完胜。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对皇权的限制从来就没有明朝这么硬过。所以,太监能决定士大夫的生死,完全只是表象而已。
明朝果真搞思想钳制压制知识分子,那怎么解释王阳明背朱熹理学创阳明心学,更无法解释东林党和私人书院的大流行。能跟东林党这个潮流相提并论的,可能只有两宋时期了。这种时代下的知识分子,到底遭遇了什么黑暗?到了清朝,可能他们才知道什么叫黑暗了。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比卢梭的《民约论》还早了一百年。还有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论,把皇权朝代与家国天下这两个概念给区分了出来。这些思想,到现在读来,都让人倍感亲近,甚至你都不相信这是传统时代的思想产物。这些人能有这样的思想,而且这些人的思想还能流传到现在,你怎么能说明朝就是知识分子最黑暗的时代?
所以,认识历史,应该是带着确认偏误去读,但不要带着仇恨去读,在认识的过程中就是要突破自己的确认偏误。如果有些人做不到这种态度,而是满满的情怀论调和偏见怪谈,我们就客气地说一句:哥您知道的真多,然后莞尔一笑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