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与精挑细选的募兵制,唐朝如何二者中选择?

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与精挑细选的募兵制,唐朝如何二者中选择?

我国的古代史其实也是一部战争史,因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几乎每一时期都伴随着战争。在悠久的战争史上,无数名将创造下了自己的辉煌战绩,也造就了许多名垂青史、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著名战役,随着评书小说的兴起,武将们的个人能力更是成为了世人所敬仰的标准,许多的将领在书中能够“于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宛如天神。

不过,正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真实的古代战争中,真正决定战争局势和获胜方的往往是士兵的数量、战斗力、武器配置、战术素养,以及后勤保障等等。正因为士兵如此重要,我国历代对士兵的招募制度因时而变,适应社会条件,举例来说,唐朝初年采用府兵制,而中期则改用募兵制。那么,大唐为何要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府兵制和募兵制到底各有什么特点。府兵制的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也就是说,百姓平时在家耕作,有战事时便披挂上阵,而且,这一制度下的士兵需要自备战马、武器等装备。著名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木兰替父从军,却还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便是这一制度的反映。

这一延续两百多年的制度起源于北魏时期,在西魏时正式确立,又在此后不断发展完善,到唐太宗时发展至巅峰。唐朝初期,在中央设置了“军府”,府中的士兵和军官都来源于百姓,而士兵平时是各自耕作,战争来临则入伍作战,这样,朝廷既不用承担士兵们和平时期的军费,也不会因征兵练兵耽误太多耕作的时间。

后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而实际上,募兵制早在战国初期便被著名军事家吴起所创造和采用了。《荀子》记载吴起在魏国靠募兵制建立的军队道:“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和府兵制的“来者不拒”不同,募兵制是朝廷提供优厚的待遇,从而吸引能人异士前来投军,因为是精挑细选,其战斗力当然是比一般的部队要强上不少。吴起的“魏武卒”本就是身体素质优越的士兵,再加上吴起本人的训练和指挥,其战斗力就更是独步于战国时期。

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在“阴晋之战”中大胜兵力十倍于己的秦军,《吴子》中记载道:“五万之众……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这一战便展现出了募兵制的强大之处。

唐玄宗时期,朝廷先是按照府兵制来征兵,那时边关战乱不断,士兵们所需要服役的期限被迫延长,而当时军队腐败严重,士兵的军饷被严重克扣,本就是被迫从军的他们战斗积极性进一步降低。

此外,由于平时缺少训练和磨合,士兵们作战生疏,缺乏默契,又时常不服从军官的指令,作战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气、战力都十分低下,导致了府兵制走向尽头。此后,唐朝廷大面积推行募兵制,才将这一局面进行了缓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战斗力,募兵制,士兵,时期,朝廷,唐朝,耕作,吴起,制度,战争史,观点评论,府兵制,募兵制,士兵,魏之武卒,吴起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战斗力,募兵制,士兵,时期,朝廷,唐朝,耕作,吴起,制度,战争史,观点评论,府兵制,募兵制,士兵,魏之武卒,吴起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战斗力,募兵制,士兵,时期,朝廷,唐朝,耕作,吴起,制度,战争史,观点评论,府兵制,募兵制,士兵,魏之武卒,吴起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