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曾是“千古一帝”的竞选者,他也被称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篡位者,被说成洗得最白的皇帝,对一个人的评价怎么前后差距这么大,李世民究竟有没有洗白自己。
杀兄弑弟、屠戮亲侄、强占兄嫂、怒怼父亲、爱哭鼻子、被儿子挖墙角,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史书上,为何还有人说洗白?
我发现李世民的罪证都分三部曲:
第一步,证明李渊和李建成是如何的能干;
第二步,证明李世民篡改历史;
第三步,证明贞观之治是个笑话。
今天用反证法说说这几步,咱们也分个三部曲:
第一步,证明李渊和李建成的小把戏;
第二步,证明李世民没有篡改过历史;
第三步,贞观之治是伟大的。
说李渊和李建成,肯定绕不开玄武门之变,从旁观者的角度上来看,为何会走到玄武门之变这一步。
要说酿成玄武门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看起来“无欲无求”的李渊。
刘邦和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李渊靠的就是自己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渊的算盘就是自己的儿子用着放心,不用害怕叛变,如果有矛盾,他自认为可以解决。但是剧本没有按照他想像的走,最终酿成了大祸。
617年,李渊起兵,兵权就掌握在两个儿子手里,这个时候两个儿子是齐头并进的,可以说功劳一半一半。直到618年,李渊正式建唐,李建成作为嫡长子自然就是太子,李世民作为次子就被封为秦王,而三子李元吉则为齐王。
当然,建立王朝不一定意味着大一统,需要用武力去绞杀。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御驾亲征显然不现实,而作为储君的李建成,更多的精力则是被李渊按在家里学习怎么理政,而出征打仗的活自然是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李世民干得还真不错,几年的时间几乎就是平定了所有的叛乱,封无可封的李渊就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地位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子,而且最大的权力就是可以开府,也就是可以有自己的小集团了。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威望直接甩开了太子李建成,就连李渊也觉得这个儿子实在是难以驾驭。
这时候,李渊开始不再重用李世民,李世民出征就派李元吉监督,慢慢地就不让李世民带兵,一步步削减李世民的兵权。这个看似“无欲无求”的父亲,已经渐渐地放弃了李世民,而李建成等人也是趁着李世民被架空的情况下,想着取而代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李世民的自卫反击战,而这场战争的损失已经降到了最低,别说外地,就连李渊也是收到儿子的人头的时候才知道出事了。这些史书上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
那李世民有没有篡改过历史?
根据《旧唐书》的加载,李世民问过负责记录的褚遂良这么一句话:
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
就是说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会如实记载吗?言外之意就是差不多得了,别有的没的都往上写。
褚遂良是个老实人,说话也不会拐弯,就如实回答:
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意思就是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一定都如实记录(别想在我这改一个字)。
而《资治通鉴》中也如实记载了这段话。
语多微文...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太宗这一次找到房玄龄,房玄龄一开始也是不同意,但是李世民坚持要看。李世民看完以后紧皱眉头,认为对于玄武门事变记载得不清楚,还让他如实记载。
所以,我觉得唐太宗没有改历史。如果改历史,这段话你都看不到,这不是考试把小纸条落在教室嘛。你就不会知道李建成是李世民亲手射杀的,也许他就被某个唐兵甲失手捅死了。
贞观之治,七年级下学期的历史书,希望没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
最后我只想说,李二是真的心大。干了这么多事还被记载了下来,到现在居然被认为是洗白。他的黑点一直在,但是也不影响他是伟大的君主,谁会一直盯着皇帝的私德看啊,看野史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