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不仅为自己建立了“皇帝”的称号,还为朝中确立了百官之职,我们常说的“三公九卿制”便源自秦始皇时期。

不过事实上秦朝并非真正的三公九卿制,因为太尉一职从未有人担任,在朝中有资格开府置僚属的也只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同时,御史大夫虽然号称“副丞相”,但地位无法与丞相相提并论。

丞相是金印,秩万石;御史大夫是银印,秩二千石。

也就是说,秦朝在皇帝之下其实是丞相总负责制。那么三公九卿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1、三公九卿制的形成

我们知道,秦朝的建立伴随的是世袭制的结束,而丞相的设立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为丞相不能世袭,也无法终身担任。

然而,由于丞相总领百官,从一开始便与皇权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皇帝们总是想方设法的削弱相权。换句话说,丞相的设立之初便是其权力巅峰之时。

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喜欢乾纲独断的汉武帝决定在宫中设立内朝(又称中朝),居首的为大将军,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汉旧仪》记载:

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但即便如此,皇帝对外朝的丞相还是不放心。于是到了汉成帝时期,御史大夫被改为大司空,同时也不再是丞相的副手,而是与丞相、大司马(即大将军)平起平坐,秩均为万石,这便是“三公”。至此,丞相的职权正式一分为三,三公体制正式建立。

王莽篡汉之后,定三公名号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丞相这个名字也消失了。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将三公分别改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并将三公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衔。

也就是说,三公的形成,其实代表的是“丞相”相权的消失,从丞相衍生的三公变成了位高无权的虚职。

九卿与三公不同,九卿均为执行机构,对皇权没有威胁。秦汉时期,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九卿的名称数量虽多有变化,但一直都是实职,比如

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侍卫;卫尉,掌宫门卫屯兵;

太仆,掌车马驿站;廷尉,掌司法刑讯;典客,掌外交;宗正,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皇宫财务;中尉,掌京城警卫。

2、尚书省的形成

尚书的崛起,尚在三公形成之前。

尚书,本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低微,其职责便是在皇帝和丞相之间传话,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至于其成员,既可以是士人,也可以是宦官。

后来,汉武帝为了架空丞相之权,便利用尚书这一平台组建了内朝。从此,尚书成为皇帝的办公机构,朝臣的奏章必须通过尚书才能呈送给皇帝,尚书的职责是负责收发奏章,皇帝的诏令由尚书发到御史,再由御史发给丞相执行。

汉武帝之后,大将军的权力之所以能超越丞相,凭借的便是掌控了尚书这一内朝的核心。

大将军霍光

至东汉时期,尚书的权力进一步增大,拥有了草拟诏书之权,并可以直接向行政机关下令,由此开始从皇帝的办公机构变为帝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因此,东汉只有加“录尚书事”的官员才是真宰相,三公完全是虚职。

从西汉成帝开始,尚书之下开始设立部曹,也就是分类的办事机构,最开始分为4曹,后来到南北朝时期变为5曹或6曹,比如

吏部,掌选拔官吏;左民,掌户籍;客曹,掌祭祀和礼仪;五兵,掌军事;度支,掌财政。

这是六部的雏形。

3、中书省的形成

中书,也就是中尚书,后宫内的尚书,与尚书一起产生于汉武帝时期。

随着尚书逐渐走向外朝,而皇帝大多都在后宫之中,于是汉武帝便又在后宫之中设立了中书,由宦官担任。尚书在朝中接纳奏章,然后转给中书,中书再呈送汉武帝。

不过,由于中书都是由宦官担任,遭到了天下士人的抨击,于是在汉成帝之时便撤销了中书,东汉也没有中书,尚书一家独大,同时掌握发布命令和行政执行,权力太大,逐渐威胁到了皇权。

于是,曹魏之时便重建了中书,重建后的中书分掉了尚书的发布命令权,中书正式成为皇帝与尚书之间的联络机关,尚书又变为单纯的执行机构。此时的中书,便相当于汉武帝之时尚书;此时的尚书,便相当于汉武帝之时的丞相。这又是一个轮回。

4、门下省的形成

与中书和尚书不同,门下在汉朝之时并非一个正式的行政机构,而只是皇帝的侍从,全称是“禁中黄门之下”。

门下的官吏之中最重要的是侍中,其职责主要有二:

其一,服侍皇帝,包括为皇帝端便器和痰盂。

其二,讨论政事,是皇帝的顾问。

所以,门下侍中是皇帝最亲近的人,其担任者也多为贵族子弟和博学多才者。也正是如此,门下的地位也越来越尊崇。

至汉灵帝之时,设侍中寺,汉献帝时又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6人,以评审尚书的奏章为主要职责,门下的行政机构正式形成。

晋朝时,该侍中寺为门下省,开始成为宰相。

5、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至迟到晋朝时期便都出现了,只不过当时这一制度还没有正式确立。

至魏孝文帝改革之时,在朝中正式设立了尚书、门下、中书、秘书、集书、中侍中六省。其中,前三省为中央的行政机构,后三省主要服务后宫,这一制度后来被东魏~北齐沿袭了下来。

隋朝设立五省六曹制

隋朝一统天下之后,在北魏制度的基础之上,设立了五省六曹制。

五省,即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其中,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则掌管宦官,真正的政府中枢机关为内史、门下、尚书三省。

之后,在尚书省下设吏、度支、礼、兵、都官、工六曹,这便是五省六曹制。后来度支曹改称户部,都官曹那称刑部,六曹也改称六部,所以又称五省六部制。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建立之后,基本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将内史省改为中书省,并对三省进行了分工,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书;

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不当可以驳回;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其下设六部。

而由于六部与九卿的职掌重合,九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此,从汉武帝时期设立尚书开始,历经600多年,终于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同时,与我们常常想象的不同,三省六部制并非完全用来取代三公九卿制,因为尚书形成之时,尚无三公,而三公与三省一样,其本质都是为了削减丞相的权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三省,门下,丞相,汉武帝,行政,时期,大将军,尚书,执行机构,皇帝,观点评论,中书,丞相,汉武帝,尚书省,尚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三省,门下,丞相,汉武帝,行政,时期,大将军,尚书,执行机构,皇帝,观点评论,中书,丞相,汉武帝,尚书省,尚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三省,门下,丞相,汉武帝,行政,时期,大将军,尚书,执行机构,皇帝,观点评论,中书,丞相,汉武帝,尚书省,尚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