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十八年(西元644年)年底,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去世。李世民对嫡长子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于是命人按照国公的礼节安葬——此前,李承乾已经被贬为庶人。
曾经,李承乾是大唐帝国的皇太子、李世民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因为造反的缘故,最终被李世民废掉了太子身份。那么,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
1、玄武门之变的后遗症
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6年)夏季,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和另一个嫡子李元吉。唐高祖李渊迫于形势,只好册封李世民为新的太子,并在之后不久禅位给李世民。
可以说,李世民是通过政变的手段夺取的皇位。李世民夺取皇位的同时,也给大唐帝国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儿: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遭到了破坏。要知道,在这之前,几乎所有朝代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想要剥夺嫡长子继承权的合法途径,不外乎两点:
第一,是让嫡长子不具备嫡长子身份——比如嫡长子的母亲失去了皇后的身份;
第二,第二,则是以嫡长子失德的名义,剥夺嫡长子继承权。毕竟在中国传统社会,一个人无能不是罪过,但失德却是大事儿。
而玄武门之变,导致了人们在内心深处普遍觉得:嫡长子继承制遭到了破坏。只要实力足够,哪怕不是嫡长子,也可以获得皇位继承权。
而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后遗症。
2、贞观风云
李世民登基后,嫡长子李承乾被册立为贞观朝廷的太子。起初,李世民对于李承乾寄予厚望,也希望李承乾将来能继承自己的皇位,将大唐推向新的高峰。但这一切,随着李承乾的成长,而发生了变化。
李承乾成长的同时,他的兄弟们也开始成长。
李世民有嫡出儿子三个: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晋王李治。此外,庶子李恪,也非常让李世民感到喜爱。而李泰的表现,也无疑要比李承乾出彩、优秀。这不得不让李承乾感到担心——那就是在具备玄武门之变传统的大唐,遇上一个如此优秀的弟弟,而且也是嫡子身份,自己会不会成为李建成第二。
李承乾的焦虑,在贞观十六年达到了巅峰:这一年,李泰因为编撰《括地志》,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赐和嘉奖。这让李承乾对情况产生了误判:那就是会不会,不用等李泰动手,唐太宗就先废掉自己的太子身份?自古以来,废太子可没好下场——要知道,唐高祖时代,李世民武功赫赫,所以有了当皇帝的本钱,如今天下太平,李泰的文治,也足以取代自己,获得皇位继承权。
于是李承乾抱着先下手为强的想法,打算重演一次玄武门之变。但最终,事情出现泄漏,李承乾也因为谋反,被李世民废黜了太子身份。
3、李世民的选择
按照唐朝法律,谋反应该处死。但是李承乾毕竟是自己的嫡长子,所以李世民只是将李承乾贬为庶民。李承乾被废黜以后,李世民也开始为继承人问题产生了焦虑:那就是李世民不知道该选择谁来担任继承人:
李泰的品行,李世民很清楚:他有才干,但品行有问题。如果李泰做了太子,将来做了皇帝,怕是李唐宗室会遭到清洗。所以不当立。
按照李世民的想法,李恪是合适的继承人。但是李恪毕竟是庶子,册立李恪为太子,少不得引起朝臣的反对。所以,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好册立李治为继承人。
李治在位期间,武则天取得了唐朝的朝政大权,并在若干年后,对李唐宗室进行了清洗。这或许是李世民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