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的天气,还是一样的好。自打咱们太祖皇帝把开封府当成首都以后,依靠着汴河水系的便利,我们宋朝的经济,可谓是越来越好了。
要说吃,肯定是不愁吃的,两浙地区、苏湖地区,哪一个不是高产之地;那说说喝,这玩意更不缺,仅一个东京城,便有七十二家正店与千余家脚店,贩卖的酒水更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滋味。
要说这人啊,吃穿不愁之后,其主要关注点,便不再是这些民生问题了。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很容易满足,但精神需求,却能有无限提高。这不,城里面最近又流行了一种新鲜玩意——女伎团体表演。
看到这个问题,不少读者可能会心一笑。千万别误会,女伎很干净,它是单人旁的伎,而不是女字旁的妓。那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技巧、才艺、才能,二是指人,特指能歌善舞的女子。很显然了,女伎团体表演(简称“女团”),是一种集杂技、歌舞表演于一身的大型团体活动。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们时的场景:
那是一个下午,金色的阳光铺洒在街道上。这条平日里宽敞大气的街道,此时已经人满为患。各家市民从家中走出,他们互相拥挤着,东张西望,翘首以盼,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难道是天子出巡?我想到这里,也未免有些激动。但随着一阵阵喧哗之声,我回过头来,看到了一副别开生面的场景。
原来,从街口处,出现了一支特殊的“方阵”。她们全都是女子组成,看人数,估摸着得好几百。博人眼球的是,这些女子一个个都是十七八岁的妙龄少女。
这些女子,容貌皆是不俗,有些尖尖的脸蛋儿,细眼弯眉的。她们头上都戴着娇艳的花冠,穿着红黄色的锦衣,看上去富贵红火。走起路来,好似杨柳扶腰,落日余晖洒在脸上,显得光彩照人。
倒不是说大家伙没见过世面。在平日里,一些世家小姐贵妇,也曾抛头露面,其举手投足之间,充满着贵气,让人不敢靠近。
而今天出现的这些少女,却是这样真实。不少小伙子尖叫着、并冲上前去,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鲜花礼物,不要钱一般地向她们送去。
我旁边的大哥们,还在议论纷纷,希望自家的女儿在及笄后,也能出落成这样标致动人的样子。我心中想了想,觉得不大可能。
毕竟,要成为这样的女子,也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这姣好的容貌,便是第一关;随后是气质,人得金装,才能看上去美艳动人。
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她们拥有的才艺,算是全能型的。对上寻常人家的百姓,这柴米油盐能说的头头是道,对上富贵人家的子弟,她们有歌舞傍身,哪怕是面对一板一眼的读书人,这些女子也能聊一聊诗词歌赋。这些女子,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我不知道的是,街尾处站着一位文人,叫做孟元老。后来才听朋友说,这位才子将今天发生的这一幕,原封不动写进了它的书中《东京梦华录》里面。我想,时隔千百年后,或许这一幕能被世人所知吧。
其实啊 ,在咱们宋朝,“妓”与“伎”是通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职业是相同的。
与那种卖笑的职业相比,女伎的成名,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自身的才艺,才让大家心悦诚服。
(一)文思敏捷型
我有一个老弟,他家里走了点关系,让他去宫里当差。有一次,他回来之后,便给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主人公是真宗皇帝,这一天,他设宴请了一些近臣。可别觉得大惊小怪的,往前数一千年,你看哪个朝代向咱们宋朝一样,如此热爱宴饮活动?都没有,只有本朝,才有底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
接着再说宴会,当时真宗皇帝忽然心血来潮,想听人朗读庄子。结果宫里一位不起眼的女伎站出来了,她穿着翠绿色的衣服,迈着小碎步走在堂上,在开口背诵《秋水》的时候,却仿佛换了一个人,沉稳的气质与淡然自若的表现,让一众臣子为之交好称颂。
(二)打一手好驴球
除了文学才艺,这些女伎的武功也非常惊人。当时风靡一时的,还有个稀奇的玩意儿,叫做打驴球。这种运动,脱胎于唐朝贵族阶层的打马球。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重视武艺的,那李唐皇族,更是有着胡族血统,与鲜卑族走的很近。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后,尚武的李氏贵族依旧将这种剽悍的风气保留了下来。
一些贵族,喜欢射箭,也喜欢烈马,他们的骑射功夫,在当时都是一流。而打马球,便是一项兼具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的活动。
只可惜,咱们大宋朝不重视武将,因为担心打马球有危险,却不愿意放弃这种活动,便干脆将她改成了打驴球。
有些时候,皇家园林会向老百姓开放。也正因如此,鄙人有幸观看过宫廷中的马球比赛。场上的参赛人员,大概有100多个。虽然这些女子的脸庞还有些稚嫩,但却充满了坚定。
她们穿着小棉袄,丝质的鞋子跨在驴子身上的鞍上面。总体被分为两支队伍,每个人手中都拿着彩画装饰的球杖。
待一声下令,两方人开始追逐起来,她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将球传给之前选出来的“射手”,然后狠狠将球击入对方的球门之中。只见两方互相追逐,你来我往,不乏一些精彩而又刺激的场面。
为了胜利,两方的女伎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从她们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们自身有着良好的体质基础、熟练的骑驴技巧以及令人动容的持久力。
过了很久,尽管有女伎体力不支,可比赛只要没结束,她们便会咬牙坚持,直到皇帝下令结束,并赐下各种赏赐,这次驴球比赛才会落下帷幕。
回到家中,我将此情此景告知了另一位好友李攸,后来他在《宋朝事实》中简单记述了一下:“跨驴击球,供奉分朋戏,在御前以为乐。后因打球名不雅,改为‘击鞠院’,列为军中之戏。”有意思的是,这个球还能用脚来踢,大家都熟知的某位皇帝,便酷爱这项蹴鞠之艺。
(三)小小厨娘不得了
说到这,大家都能体会到女伎的不容易。正在众多行业之中,厨娘只能算是“下色”,可即便如此,女伎中培养出的厨娘,也不是寻常人。
我见过一女,她梳着高髻,穿着宽领短衣,下身则着长裙,虽然没有华丽装饰,但一动起手来,就能看出她的不一般。
要说这几十年前,咱们开封城中,能处理好鲙鱼的,可谓是少之又少。只有一户姓梅的人家中,才有这样一位高手厨娘。
听说欧阳修大人想要吃鲙鱼,也要提前准备好食材去梅家拜访。由此可见,这小小厨娘的手上功夫,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培养出来的。
正因如此,这些厨娘反倒是开创了一个标准。听说二大爷家的儿子求亲,便要打听女方是不是擅长厨艺。还有一些人,听到女方擅长厨艺,竟然二话不说便要下聘迎娶。
不难发现,因为女伎行业的高标准,导致百姓的眼界也变得有些高了,是不是会厨艺,反而成为了女子的一项加分技能。
我在想,这种意识的转变,是不是给社会风尚带来了不少影响呢?经过我的观察取证,发现这一猜测,还真是合情合理。就以开封城中的餐饮业为例,我从城东走到城西,便发现了一丝端倪。
这一路上,以女子为名的小饭馆小铺子,可谓数不胜数。能叫出名号的,便有王妈妈家茶肆、宋五嫂鱼羹、李婆婆杂蔡羹、王小姑酒店... ...
这些店铺,之所以能在京城中闻名,靠的不是别的,自然是各家小店中厨娘的看家本领。尤其是宋五嫂鱼羹,还别说,不愧是皇帝都尝过的美食,其风味独特、口感细腻,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四)其他
要说这女伎,还真是行行出状元。除了一些常见的歌舞、厨艺、文学技能之外,还有一些女伎,擅长小众化的技艺。有擅长制药的,有能掐会算的,也有双手一捏便能做出精美瓷器的。
有趣的是,开封城中还有着一位奇女子,竟然擅长下棋,人家都叫他“棋神沈姑姑”。这位会下棋的女伎可不得了,听说有国手的水平,一般的大师也不是她的对手。
由此可见,这些女伎的在各行业中的独特魅力了。这样的奇女子,又岂是那些风俗之人能比的?
别看这些女伎光鲜亮丽,但一般人家的女子,又有谁能吃的了这些苦?
我一个表兄,在自家酒楼养了几名女伎。其中一个,嫁给了店里的跑堂,两人生了一个儿子出来。谁能想到,这名女伎的儿子不过刚满三岁,便已经会唱当时流行的各大名曲了。
这背后,自然离不开一个拥有高明曲艺母亲的教导,但真要说起来,一个孩子有着这样的童年时光,他会真的快乐吗?
这件事流传出去,就好像一个石子,投进了本就暗藏汹涌的江河,在上面荡起了一层层涟漪。不少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狠心让孩童去接受女伎各种苛刻的训练。
这些孩子,被关在屋子里,因为要保证体型,须得要控制她们的饮食;她身上的各种特征,也要经过专人细细验查,如有半分差错,便要采取蛮横手段人为地将其“掰正”。
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繁重的教学任务,按照她们的所长,将其培养成擅长某项技艺的“成品”。待到十几岁的时候,便可以进行交易,而她们的父母,也能因此赚取一大笔钱。
一个出色的女伎,可卖几十万贯钱。由此可见,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还是以卖方为主导的。这么一来,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女伎,希望将她卖出格好价钱。
所以说,这些女伎看似风光,其实背后也非常可怜。在咱们这个社会,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或是有难言之隐,谁愿意放下相夫教子的生活,来做一个取悦他人的女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