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弄错了,赵构在“用人之际”,可没有对岳飞痛下杀手。相反,他是大力提拔、重用岳飞的。
北宋军队最有战斗力的是禁军。到北宋末年,禁军中实力最强的是西军。西军本来是防守西夏的,后来宋夏议和、止戈停战,多年升平。于是在对付辽军的时候,宋徽宗就抽调了西军上战场。而岳飞,在伐辽时已经是西军的一员,却只是一个下级小军官。
岳飞的表现很突出。可是成长是需要时间的。这中间岳飞父丧,为守孝又一度离开部队。直到金南下攻宋的前一年,他才又重回军旅,却是往河东路平定军投戎,等于是从头做起。
靖康之变,平定军失陷,岳飞突围回到家乡。因为不忍人民惨遭杀戮奴役,又一次投军从戎。
这时候康王赵构到了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跟随的将领刘浩被任命为元帅府前军统制。岳飞随军转战,奋勇杀敌,屡立奇功,得到了副元帅宗泽(元帅就是赵构)的赏识,也因功迁武翼郎。
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一边起用了抗战派名臣李纲为左相,一边又采取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退避。时年25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不顾自己官卑职低,向赵构“上书数千言”,坚决反对南迁,却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几个月以后,岳飞第四次投军。因为已经赢得了一定名气,也因为非凡见识、高超武艺,他受到了破格提拔。但他与所属的主帅王彦(也是坚决的主战派)不合,率队出走。抗金的中心将领宗泽珍惜他的才干,原谅了他的违纪,留他在营中听候差遣。
到此时为止,岳飞的军族生涯可说是坎坷不平。赵构应该已经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一定很讨厌这个坚决主战的家伙,因为赵构本人,是最坚决的主和派。但是人的感情是能够变化的。而时局的变化,可能比感情更快。
建炎元年冬到建炎二年春,金国分兵三路全军出动,南下攻宋。建炎二年秋,金再次发动对宋战争,并且以“活捉赵构”为目标。建炎三年,金军攻陷天长军,南迁扬州的赵构落荒而逃。建炎三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进犯,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建安……绍兴……
现在赵构面临的,不是想战想和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能不能保住南宋小朝廷的问题了。
宗泽、王彦、马扩、岳飞等主战派将领的浴血奋战,阻挡了金军南下的铁蹄,才保住了赵构的小朝廷。虽然赵构坚决阻止他们趁胜北伐,但是赵构一定很明白,如果没有这些武将,自己就算不死,也会到五国城去跟父亲宋徽宗、哥哥宋钦宗做伴了。
要让武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小朝廷,就不能不给他们权力。这个道理,赵构是再明白不过的。所以在抗击金军南下的过程中,岳飞也从“以白身借补修武郎”之类的起码小军官,渐成方面大员、集团军总司令,数次觐见宋高宗赵构,还受到赵构亲赐金带、马鞍等物。赵构甚至把岳飞召至“寝阁”,向岳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君臣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除了抗金之外,岳飞还镇压过一些军民起义。从岳飞来说,一定程度上,镇压是为了吸纳起义军的有生力量,以为我用;但从赵构来说,岳飞客观上维护了他的统治。
岳飞除了忠贞、善战之外,也有其个性十足的一面。他曾因与主帅王彦不和,就率部出走。虽然对赵构忠心耿耿,但是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也会赌气,甚至不经批准就擅自离队,回家守母孝兼养病去了。他甚至直率地建议赵构早立储君,违背了严禁军人过问庙谟的戒律。因为在君臣“蜜月期”,根本上是因为岳飞对赵构有用,所以这些小问题都被赵构选择性地忽略了。
但是,说到底,赵构还是一个主和派。在战场局势转向对宋军有利之后,赵构开始阻止岳飞等人的北伐,并且态度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坚决、越来越急迫。
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在赵构看来,这时候的岳飞,已经没有用、只胜下威胁了。
借金国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要求的机会,宋廷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等人。
四月,赵构将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调到临安枢密院供职,实际是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八月,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秦桧命人收买岳飞的部将来构陷岳飞。十月,岳飞被投入大理寺。
虽然经受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但秉承赵构意旨的秦桧,还真的需要“人证物证俱全”吗?他胡乱捏造了几个没人会相信的罪名,就把岳飞判处死刑,上报给了赵构。
前面说过的,这里再强调一下:此时的金国已经无力攻灭南宋,双方的和议也已经达成。“必杀岳飞”早就不再是谈判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赵构的“用之人际”也已经过去,对武将的忌惮传统重占上风。于是在秦桧奏报的当天,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
千古奇冤,由此铸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