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皆达到了历史巅峰,缔造了让后世景仰的“贞观之治”。然而,在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因误服丹药,51岁即猝然而逝。在仓促的弥留之际,太宗看似波澜不惊的临终措置,却隐藏着深意,仔细探究一下,甚至影响了高宗时期的政局走向和大唐国运。
太宗临终时,交代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将长孙无忌、褚遂良列为顾命大臣,将储君李治及皇后这一对“好儿好妇”托付给他们,表示自己可以放心地含笑九泉。
第二件事情是将功勋卓著的李勣贬官至外地,并交代李治及时将其召回京城,拔为宰相,示以恩德,以得到李勣的忠心辅佐。
第三件事情颇有蹊跷,是嘱托顾命大臣褚遂良的:长孙无忌对朕忠诚,朕有天下多是无忌出力,以后遇到任何情况,都要保护无忌,不能让他受到诬陷伤害。否则,你就不配做我的臣子!
这就让人有些费解了,此时长孙无忌既是顾命大臣,又是太尉兼宰相,怎么会交待另一位顾命大臣褚遂良来保护长孙无忌呢?
太宗是临终糊涂了吗?
02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太宗临终布置的深意,就会发现,太宗绝不是糊涂了,而是他比常人看得更远,对政治的理解更深。
长孙无忌是什么人?稍微了解历史的人会说,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李世民最信任、也是麾下功劳最大的人。
他其实更重要的身份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是一个外戚!
况且,长孙氏还是北魏皇族之后,原本的姓氏是“拓跋氏”!
(《旧唐书》:长孙无忌...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氏。)
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就去世了,临终前就曾谆谆交待:自古外戚掌权都没有好结果,千万不能让我的亲属执掌大权。
但凡看过长孙皇后的生平事迹,就会由衷的佩服她的见识和操守。她临终有这样的担心,无疑就是指不要把长孙无忌放在朝廷枢要的位置上。
然而太宗出于对长孙无忌的深情厚谊和拳拳之心,还是让他担任顾命大臣。
太宗让外戚长孙无忌待辅佐李治的初衷,是李治性格相对柔弱,且是长孙无忌亲自扶上台的,加上他们是甥舅关系,按照常理,长孙无忌肯定会悉心辅佐好李治。这当然是好的预期结果。
然而,熟谙历史的太宗同时也很清楚,这种设置还可能存在另一个不好的隐患:由于李治性格比较柔弱,长孙无忌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王莽呢?
这种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
因为在皇权的诱惑面前,就以唐朝的皇帝来说,连亲兄弟、亲儿子都能杀,何况是外甥?长孙无忌后来会不会呢?这个笔者后面再说。
03
针对可能出现的这一隐患,太宗另一个人事安排就看出其高明了。他临终前,先是将军界享有崇高威望的李勣贬出京城,又私下嘱咐李治提拔其为宰相。
其隐含的意图,是让李勣成为西汉周勃一样的人物,不仅对李治效忠,还能对外戚长孙无忌形成制衡,以维护李治的地位!
在贞观十七年,太宗曾对李勣说过一段话:“朕的太子尚幼需要托付,思来想去没有比您更适合的人了。当年您对李密都能那样忠诚,想来对朕更不在话下。”
所以,李勣很早就被太宗确定为托付后事的重臣之一。
太宗驾崩后,高宗李治当月就将贬在外地的李勣提拔其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给予其跟顾命大臣一样的身份地位。
太宗曾评价长孙无忌在军事方面的欠缺:“总兵攻战,非所长也”,长孙无忌虽贵为国舅和顾命大臣,但没有独立带兵作战的经历,李勣在军中的威望和权势,是长孙无忌怎么也比不了的。
所以,只要李勣在,长孙无忌无法撼动皇权!
04
真是担心什么来什么。
太宗驾崩后,长孙无忌掌握朝政,同为顾命大臣的褚遂良成为他的副手,唯其马首是瞻。
长孙无忌也撕下了以往乐呵呵的面具,变得异常凶悍强势。在房遗爱谋反案中,他不仅通过此案诛杀了一批平时不太听话的李元景、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皇室和勋臣,还故意上下其手制造冤案,把太宗最优秀的儿子吴王李恪牵连进去予以诛杀!把李唐宗室威望最高、打仗最厉害的江夏王李道宗也牵涉进去加以迫害致死!
尤其是杀李恪、害李道宗,老百姓都知道是冤枉的,“四海冤之”。
长孙无忌做的这些事情,符合太宗皇帝的遗愿吗?显然不符合。
通过这一波反常操作,李唐宗室地位最高、力量最强的几位都被长孙无忌所消灭,表面上看他是维护高宗李治的统治地位,实际上不能排除他有自己的私心杂念。
05
风起于青萍之末。
长孙无忌的权臣生涯没想到会栽在一个女人手里。
高宗的后宫争宠,意外促成了武则天的崛起,这不仅对当时的大唐政局是一个天大变数,在整个中国历史也是个大变数。
高宗李治当然是被迷得七荤八素了,很快想将其立为皇后。
围绕着立后的问题,长孙无忌、褚遂良都坚决抵制。道理很简单,天子怎么能娶小妈?!天下人会怎么评价?
李治曾赐给长孙无忌金银宝器整整一车、绫锦十车,想让他支持立后;武昭仪的母亲杨氏还亲自拜访长孙无忌,请求他同意;高宗佞臣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劝说他回心转意,都被长孙无忌“厉色折之”。
在这件事上,长孙无忌软硬不吃。
高宗不得不征求另一重量级人物李勣的意见。
李勣作为淫浸官场多年的骨灰级老狐狸,眼看长孙无忌长期只手遮天,正好通过这件事向高宗邀宠,巩固自身地位。于是说:这不就是陛下的家事吗,还需问外人?
这给了高宗强大的底气。
回头就将武昭仪越过贵妃一级,直接晋升为皇后!
06
武则天绝不是普通的女子,她聪明领悟,手段狠辣,权谋深藏,她善于敏锐地抓住哪怕一丁点的机会,她能够通过笼络小人物来解决大人物。
一旦权力在手,还怕你个长孙无忌?
此时顾命大臣之一褚遂良已经先期充当炮灰,被高宗和武后贬出京城,随后一贬再贬,两年后死于流放途中。
长孙无忌的地位岌岌可危。
事已至此,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长孙无忌、褚遂良作为顾命大臣,前面能够诛杀李唐宗室,为何此时不考虑另一个方案,废掉高宗呢?
不是长孙无忌不想这么干,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李勣这个定海神针在,长孙无忌实在是动不了李治!
长孙无忌如果要实施废立,很可能会像西汉初年的“诸吕”一样被李勣诛杀!
这就是为什么长孙无忌在武后的攻势下,步步败退,直到束手就擒!
这也是为什么太宗临终时会担心长孙无忌的安危!不得不佩服他看得实在太远了。
武后迅速在朝中安插势力,遍布耳目,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成为她忠实的爪牙,长孙无忌逐渐成了光杆司令。
显庆四年,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中书令许敬宗举报长孙无忌谋反。
高宗愕然:“家门不幸,昔年高阳公主与朕关系那么亲密,却跟房遗爱谋反,现在我亲舅舅又做这样的事情,令朕无颜面对天下百姓。”
许敬宗巧舌如簧:“房遗爱乳臭小儿,与女子谋反,哪能成事?长孙无忌做宰相三十年,一呼百应。陛下须立即决断,将其拿下!否则当断不断,遗祸无穷!”
高宗流下了眼泪:“朕决不忍心将他定罪,后代的史官将怎么写朕呢?”
结果是长孙无忌在没有被高宗亲自审问查证的情况下,就以谋反罪“从轻发落”流放到了黔州,随后被勒令自缢而亡。
一代权臣长孙无忌,居然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结语:
唐太宗李世民在临终前的匆忙布置,显示了他洞察问题的深邃,通过布局李勣这枚棋子,成功制约了长孙无忌的无限膨胀;但是也如他所担心的那样,长孙无忌结局悲惨。太宗临终前所担心的事情在他身后都一一发生,不仅最优秀的儿子死于非命,最亲密的大舅子也不得善终,唯一保住的是他懦弱的继承人。武后的迅速崛起,这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
不得不说,人算不如天算。
(完)
作者:
@青史子建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