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时,考古专家惊讶地发现,因为三个特殊的原因,导致唐代依然在使用木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本身属于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近两年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组织考古专家组成专业的考古队伍,对该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行动。从目前来看,考古团队主动发掘的面积,已经超过了2300平方米,其所取得的重大考古成就,是难以被估量的。
考古专家们发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唐代中央王朝建立的防御性建筑,专门为防备吐蕃军队进入塔里木盆地。据考古专家查阅资料认为,唐代烽燧的出现年代,实则是在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后不久,约为公元790年,其所沿用的时间约为100年。它的出现,为新疆地区唐代边防遗址考古建立了年代标尺,更是为我国古代边塞军事建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专家们此次对唐代烽燧进行发掘的时候,还找到了许多当时唐代守军留下来的生活遗迹,包括灶台、陶碗、砂锅、木桌、兵器等等,极大的复现了古代士兵们的生活场景。更有趣的是,就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居然还存在一些木简。起初的时候,考古专家们还认为,木简可能是汉朝时期的,直到后来才发现,其本身就是唐朝时期的木简。
木简上的文字为“及烽子五人并得平安开元四年八月十日烽帅蒋果”。经过判断,考古专家确定,木简应该是文献中记载的游弈所与烽铺间“计会交牌”的实物标本。所谓的“计会交牌”,实际上就是古代烽燧士兵记录边境情况的信号传递载体,类似于现代的边防军情记录。
不过谈到这里,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纸张自从西汉时期便已经出现,为何唐代还会使用落后的木简呢?直到后来,才有考古专家揭秘了其背后的三个原因。
第一点原因就是,木简相比于纸张而言,更加耐磨实用。众所周知,传递军事情报的过程十分复杂,而在奔波过程中,自然也就存在极大的磨损,如此而言,纸张的保存度肯定要低于木简,所以木简的出现,极大的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第二点原因就是,投计会交牌活动属于官方正式活动,在交付过程中,自然也就需要极强的仪式感。相比于轻飘飘的纸张,木简具有更强的庄重感,更能体现对朝廷事务的重视。
第三点原因则最为重要,就是因为木简与纸张之间的相互差异巨大。纸张的面积极大,可以是木简的数十倍,所以,在书写的时候,书写者往往会在纸上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大幅的文章,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又浪费了阅读者的时间,可谓是事倍功半。反观木简则不同,在使用木简时,由于其本身面积狭小,所以书写者必须要做到惜墨如金,如此才能将自己所要汇报的情况全部书写完毕。更主要的是,狭小的木简限制了书写者的发挥,极大地减少了长篇累牍累赘之言的出现。
除此之外,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木简之上,存在许许多多剐蹭的痕迹,经过鉴定,确认该现象是木简被重复使用的结果,杜绝了浪费的现象。
由此可见,古人真的很聪明,他们懂得利用最合适的材料,将其运用于最合适的领域。当然我们也能发现,纸张的发明,并没有淘汰木简,看来,传统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落后和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古董故事》 李伟峰著 河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