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熊廷弼的历史地位
许多人总认为,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统帅(军事专家)。
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唐伯虎一类身份),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本来明末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摘自金庸《袁崇焕评传》)
问题是,熊廷弼有什么资格,享受这种荣誉呢?
第一、熊廷弼曾指挥过一场,值得称道的战役吗?没有!
第二、在整个广宁之战中,熊廷弼曾有出色的表现吗?没有!
既然如此,所谓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统帅,又是从何说起呢?我不否认,熊廷弼是一个非常有担当、有才能的人。但是凭他的战绩,实在称不上第一流的统帅。
更主要的是,熊廷弼在整个广宁之战中的表现,那就是变着花样的在作死。
听到满清大举进犯的消息,熊廷弼没有赶赴前线,相反他一直在后方,看王化贞的笑话。
总而言之,你不是很有本事吗?现在继续表演啊!更让人拿着令箭催促王化贞出战。
再总而言之,你不是成天说,六万大军就要荡平辽阳吗?现在是你表演的好时候了。
帝国政府在宣判熊廷弼的罪行时,判决书是这样写的。
……守备之计,等闲置之,虏骑一来,错愕不知所出。飞檄催战,盖曰:胜可以成吾之名,败亦可以验吾之言也。不知封疆大臣破坏封疆,国有定律,百口何辞!廷弼试扪心一思:比之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若厚诛化贞,而廷弼少及于宽政,不惟无以服天下万世之心,恐无以服杨镐、袁应泰之心矣。宜用重典,以警将来。
我最初看到这个情节时,第一感觉就是,它肯定不是真的。
后来,看到帝国政府对熊廷弼的判词(这是天启二年时的判决书,而当时东林党还是众正盈朝;而且主审官也是东林党大佬),也是这样说的,我依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因为别的事都不用说,就这一条罪名坐实了,枪毙熊廷弼十回,也不冤枉他。
问题是,崇祯初年,政府为熊廷弼平反时,也认为熊廷弼在广宁之战中意气用事,那就是罪不容诛的事。
明年五月,大学士韩爌等言:“……乃仓皇风鹤,偕化贞并马入关,其意以我固尝言之,言而不听,罪当末减。此则私心短见,杀身以此,杀身而无辞公论,亦以此。传首边庭,头足异处,亦足为临难鲜忠者之戒矣。然使诛廷弼者,按封疆失陷之条,偕同事诸臣,一体伏法,廷弼九原目瞑……。”
换而言之,明帝国政府从始到终也认为熊廷弼罪不容诛,即使为他平反时,也没改变这种态度。
敌人率军进攻,熊廷弼作为关外最高指挥官(虽然被王化贞架空了),竟然在关键时候,跳出来瞎指挥。谁当皇帝,也肯定想枪毙他十回。因为你个王八蛋,你还叫人呢?
你说,熊廷弼认为王化贞应该出战吗?肯定认为不应该出战。
既然熊廷弼认为王化贞不应该出战,为什么还派人拿令箭催促王化贞出战呢?就因为王化贞天天说大话,天天排挤他!
我敢说,一个统帅敢这样指挥军队,放到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枪毙他十回,也不冤枉他。
就算你和王化贞有天大的意见,就算你受了天大的委屈,你也不能这样做啊?
你这样逼着王化贞,在不该出战的时候出战,会让多少无辜的将士白白牺牲?会对帝国造成多大的损失?作为前敌统帅,这样毫不负责任的指挥军队,你说枪毙他十回,冤枉他吗?
事实上,这是优秀统帅的大忌。因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帅,一旦坐在指挥台前,他常常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因为坐在指挥台前,他心中所想的,就是如何指挥好这场战争。因为你坐在指挥台前,你的一举一动,关系着万千上万将士的生死安危,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怎么可以情感用事呢?
许多时候,细微的情感因素,都有可能让自己的指挥陷入被动。何况熊廷弼这种离奇的选择?
每当我看到,熊廷弼拿令箭催王化贞出战的情节,我就觉这实在太耸人听闻了。
事实上,天启皇帝一心要杀熊廷弼的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王化贞失职,是因为他无能;熊廷弼失职,是因为他拿军国大事当儿戏。同样是失职,熊廷弼的性质更为恶劣。
这就好像,你是一个老板,两个经理人因为失职,给你的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个经理人失职,是因为他无能;另一个经理人失职,是因为他和同事斗气,所以故意放任事态扩大。你更恨哪个,肯定更恨后一个。
努尔哈赤20日渡过辽河,24日才率军开赴广宁。
王化贞在22日,就从广宁城稀里糊涂逃走了。换而言之,王化贞逃走的时候,连满清一兵一卒也没有看到。
王化贞逃到锦州时,就遇到了熊廷弼。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过去的三四天时间里,熊廷弼都干过些什么?毫不夸张的说,啥事也没有干过。所以当王化贞哭丧着脸,向他求助时,熊廷弼只告诉王化贞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就退回山海关!
此时,努尔哈赤还没有到广宁。
当时的人,普遍认为熊廷弼该死,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满清渡过辽河时,熊廷弼应该及时赶赴广宁,如果是那样,就有可能守住广宁。但是熊廷弼就一直呆在锦州。
就算熊廷弼认为广宁无法守住,在这三四天时间里,他也可以选择一些保守的方案,避免损失无限扩大,但是熊廷弼什么也没有做。
最让小皇帝生气的是,当熊廷弼遇到王化贞时,竟然直接告诉王化贞,辽西已无救了。于是明帝国军队不战而退400里,一口气退到了山海关,更打着坚壁清野的旗号,把沿途的物资毁之殆尽。
整个战争期间,王化贞固然没有见过敌人的影子,熊廷弼其实也没有见到敌人的影子。两个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放弃了整个辽西地区。
许多人喜欢说,宁锦是战略要地。更喜欢说什么,如果宁锦一失,明帝国就会如何如之何。其实这完全缺乏可信度。
事实上,如果宁锦(或是宁远)真有人们所说的这样重要。皇帝再枪毙熊廷弼十回,也不冤枉他。因为这种战略要地,熊廷弼竟然没有做任何努力,就把它放弃了。
虽然说,宁锦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战略要地。但是熊廷弼在战争开始三四天后,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见过,就率军从锦州狂奔400多里,一口气跑到山海关,也是让皇帝无法接受。
更离谱的事还在于,熊廷弼在1月26日就已率人逃到了山海关。
兵民陆续至山海关,守关将吏唯恐有后金“奸细”混入,“闭关不纳者三日”。二十六日,熊廷弼抵关,说明情况后,才将他们放入关。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摘自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努尔哈赤此时在哪里呢?又是在干什么呢?
努尔合赤此时还在广宁城,大吃大喝着呢!广宁城距山海关有多远呢?足足有五六百里!距锦州还有近二百里呢!
事实上,努尔哈赤直到2月初,才开始率军到达锦州。
努尔哈赤为得到广宁而允许八旗将士休整十天,打算继续向西进兵。大军行至中左所(辽宁锦县县境),距广宁城有百余里,沿途所见,满目荒凉,人烟断绝,途经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镇,几无所得,就返回了锦州。《满文老档.太祖朝》。(摘自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面对这种战果,我实在奇怪,怎么会有人相信,熊廷弼是第一流的统帅呢?当然了,我们可以把熊廷弼的失败,归于各种客观原因。问题是,作为一个统帅,如果一生就打过一场大仗,却是连敌人的面也没有看到,就拱手让出四十多座城池,也实在没有资格称之为一流统帅吧!
诚然,熊廷弼的失败,是众多原因造成的。但是熊廷弼在广宁之战时的表现,也实在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关键是,你说宁锦是一块什么地方?
如果真是传说中的战略要地,熊廷弼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幸好,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宁锦绝非战略要地。
事实上,当时的兵部尚书王在晋就旗帜鲜明的认为,明帝国应该退守山海关。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熊廷弼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