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势已经达到了一种十分恐怖的程度,换做任何一个人是李建成或者李渊,都会感到心惊肉跳!
只要李建成不傻,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对付李世民!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这一年(626年),李唐已经基本完成天下一统,李世民也因为平定天下之功,得到了李渊的极高封赏。
此时李世民担任了这样几个官职:尚书令、太尉、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天策上将。
这三个官职,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权力很高。
尚书令,乃宰相之职,位列文官之首,掌握相权。
太尉,乃武将之首,主管全国军事,是除皇帝外的最高军事长官。
天策上将,独一无二的封号,高于三公,有自置官署的权力。
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陕东道是唐朝最核心的军区,拥有唐朝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李世民是最高军政长官。
太尉和尚书令,相信大家都懂这个意思,我来解释一下天策上将和陕东道大行台这俩官职的具体权力和影响。
天策上将,李渊准许其自置官署,这个权力是很大而且很敏感的。
历朝历代,只有太子府才拥有这种权力。
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将来太子登基,需要有自己的文武班底,同时也为了培养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太子府就会设立属官,形成太子府班底。
现在,李世民也拥有了这种权力,这意味着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合法地培养自己的嫡系班底,足以与太子府抗衡。
陕东道大行台,可以理解为一种唐朝的军区,陕东道设置在洛阳,地位在其他各道之上,是唐朝第一大军区。
陕东道管辖着唐朝三成以上的军事力量,洛阳又是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的地方,也是李世民的老巢,他的嫡系军队都在这里。
以上这些官职意味着什么呢?
在古代,所谓的权臣,无非是集相权与兵权于一身,进而架空皇帝。
而李世民不仅一人身兼相权与兵权,还独立掌握了一支唐朝最精锐、兵力最多的军事力量,同时还拥有与太子府分庭抗礼的天策府。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李世民稍加经营,就会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体系,假以时日,分分钟就可以架空李渊和李建成。
李渊和李建成又是否明白这些呢?
首先,李渊并不是一个糊涂蛋,如果看过李渊的成长史就会知道,李渊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不然也混不到那个位置。
李建成也并非傻蛋,事实上,李建成在做太子期间,政务处理得当,百官从未挑出过毛病。
在李唐建立之初中,李建成在初期独立带兵打过一些仗,具备一些军事能力,后期独自带兵攻灭刘黑闼。
虽然刘黑闼已经被李世民打残了,但依然是一个枭雄,不可小觑,李建成能将其攻灭,说明其军事能力还是不错的。
另外,在李唐一统天下的战争中,李建成坐镇后方,处理各类政务,筹措物资、招募新兵,以供应前线,是很复杂的事务,说明李建成并不差。
所以,李唐基本平定天下后,李世民凭借赫赫战功,位极人臣,权势达到巅峰,这显然引起了李建成的恐慌。
因为李世民如此高的权势,而且在军队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威望,这对于李建成来说,是个威胁。
站在李建成的角度,自己是太子,也是嫡长子,而且能力并不差,也没有犯什么错,太子之位当然是自己的。
但是李世民也是嫡子,而且有平定天下之功,威望极高,还同时拥有相权和兵权,只要李世民觊觎太子之位,自己的胜算不高。
所以,必须采取行动,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这李唐大半壁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自己也是嫡子,能力比李建成强。
而且李建成都没上过几回战场,也没啥功劳,凭什么能当太子?
李世民显然是不服气的,他对那个位置也是有野心的。
因此,换做任何一个人是李建成,只要不傻,都能看明白这个局势。
李渊和李建成并非庸才,他们当然是明白这些的。
所以,李建成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和李世民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而李渊一开始并不打算打压李世民,而是试图调解这两兄弟的矛盾。
对于李渊在初期采取调解这种做法,给了李世民机会发展自己。
李世民常年征战天下,身边武将众多,却独独缺乏谋士文臣,所以趁机开办文学馆,招揽贤士。
后来的秦王府十八学士就是出自文学馆,其中以房玄龄、杜如晦最为著名,历史上素有“房谋杜断”之称,这俩也是后面贞观之治的功臣。
对于李渊的这种调解的做法,我大胆推测,这应该是一个作为父亲的无奈。
他想一碗水端平,大儿子李建成是太子,也没有犯错,能力也过得去,肯定不能随便给废了。
二儿子李世民,又确实为李唐平定了天下,战功赫赫,如果刻意打压,跟自己的亲儿子玩儿狡兔三窟那一套,他也于心不忍。
所以,李渊试图出面调解这兄弟二人的矛盾,让他们和平相处。
但他失算了,调解并不能解决他们兄弟的问题,因为他们矛盾的核心是权力。
兄弟情义、父子之情这一套,在帝王家并不适合,李渊如果能果断一些,及早削了李世民的权力,也许就没有后面的悲剧了。
调解不成后,李渊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李建成相较于李世民,劣势就是缺少武将团队,所以,李建成在罗艺的帮助下,武将团队得到扩充。
罗艺把手下最骁勇的薛万彻、薛万均等人并300幽州突骑送给了李建成,与此同时,李建成还私自募兵,招募2000人,号称长林兵。
兄弟二人在争斗中,李建成扩充武将团队,李世民扩充文臣团队,他们都在想尽办法弥补自己的劣势。
眼见太子府的武将力量不断扩充,就快和秦王府势均力敌了,到时候秦王府武将团队强大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于是,李世民率先出手!
冲突的爆发点正是杨文干谋反事件。
杨文干是当时唐朝的庆州都督,他是李建成举荐的,也是李建成的心腹,李渊也是知道的。
在庆州任职期间,杨文干负责招募精壮之士,编组成军队,秘密送往长安,为太子提供武力支撑。
有一次,李渊巡幸仁智宫,留下太子李建成在长安坐镇,这就产生了一个敏感期。
此前李建成为了对付李世民,私自招募兵马一事被李渊发现后,把李建成训斥了一顿,还把负责招兵的可达志等人流放。
现在李渊不在长安这个敏感期内,如果传出李建成谋反的消息,李渊必定深信不疑,到时候可一举废掉太子。
这就是李世民心里的算盘,因此,李世民抓住机会给李建成布下了一张大网。
李渊在仁智宫待了几天后,突然有两个人前来拜见,他们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
这俩见到李渊后,声称要举报太子李建成秘密派他们俩给杨文干运送铠甲,试图谋反。
与此同时,李建成也收到了尔朱焕和桥公山叛变并举报自己谋反的消息,十分惊慌,有人干脆劝他直接起兵。
但李建成毕竟还是有头脑的人,他听了太子府詹事主簿赵弘志的建议,决定只身一人前去面见李渊,把事情说清楚。
这一招其实很高明,在这个时候,如果李建成像汉武帝时代的太子刘据一样,举兵占领长安城的话,谋反就坐实了。
孤身一人前往,意在表明自己根本没有谋反之心,去的人越少越能打消李渊的疑虑。
见到李渊后,在事情没有查清楚之前,李渊将李建成软禁起来,同时命令司农卿宇文颖前往庆州召杨文干来仁智宫把事情说清楚。
宇文颖和李元吉私交甚好,他见到杨文干后,把李建成被囚禁的消息也告诉了杨文干,似乎是让他早做准备。
但杨文干的政治才华并不出众,行事过于鲁莽,听到李建成被囚禁的消息后,干脆举兵谋反。
杨文干公开谋反后,李渊为了让李世民挂帅平乱,许诺等李世民平定叛乱后,就立他为太子。
但最大的疑点就在这里!
叛乱被平定后,李渊似乎忘记了当初的许诺,不仅没让李世民当太子,而且李建成也没有被治罪,还被放回长安继续当太子了。
而杨文干谋反事件牵扯出的太子谋反一事,最终被定性为:太子受奸人蒙蔽导致“兄弟不睦”。
所以,那些被认为是蒙蔽太子的奸人,比如王珪、韦挺和杜淹,这三个太子府的心腹,被李渊当成替罪羊给流放了。
李渊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明李建成涉嫌谋反,而且有人证,杨文干作为李建成的心腹也确实谋反了,李渊却对李建成毫无处罚?
唯一的解释就是,李渊应该暗中派人去调查了,比如封德彝,此人同时跟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都非常好,两边吃香。
秦王府和太子府的风吹草动,李渊应该从他口中知道不少。
李渊通过调查发现李建成并没有要谋反的心思,而且跑来举报李建成谋反的尔朱焕和桥公山,应该是被李世民收买了的。
李世民将这俩收买后,故意让他们去举报太子谋反,顺便借机将太子赶下台。
李渊显然是看穿了这一切,所以才没有对李建成做出任何实质性处罚。
既然李建成没有问题,而且还有李世民暗中搞鬼,所以当初许诺让李世民当太子的承诺也不想再提了。
李渊在事后的处理,只有这种解释,才能说得通,否则早就把李建成赶下岗,换李世民上位了。
李世民虽然功亏一篑,但并不是没有收获,至少把太子府的心腹给干掉了好几个。
但李渊也从此改变了对李世民的态度。
以前,李渊一心想调解这俩兄弟之间的矛盾,杨文干事件后,李渊认识到了李世民的野心,也知道了李建成的一心想打击李世民的心思。
所以,调解是没有用的,李渊遂换了一种更激进的方式——打压李世民。
杨文干事件之后不久,又曝出李建成毒害李世民的消息,即秦王中毒事件。
话说李建成搞了一个宴会,邀请李世民一起吃饭喝酒,结果李世民喝到一半,突然胸中暴痛,口吐鲜血。
最后被淮安王李神通背回秦王府进行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这事儿,后世有人怀疑李世民可能只是饮酒过量,导致胃出血,并不是中毒,因为症状和胃出血极其相似。
而且李建成又不是傻子,竟然在太子府当众毒杀秦王,这不是找死?
这些疑点其实并不重要。
最关键的是,此事发生后,李渊开始有了新的想法——把李世民打发回洛阳,这样两兄弟就没法争斗了。
但洛阳是李世民的老巢,大唐第一大军区陕东道所在地,一旦李世民回到洛阳,随时可以挥师兵临长安城下,威胁更大。
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极力劝说李渊把李世民留在京城。
李渊最终还是决定把李世民留下,但同时更加头疼了,因为这哥俩的争斗是不会停下的,也是不可调和的。
在苦思日久之后,李渊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削掉李世民的权力!
只要李世民没有了权力,也就没有了威胁,这样太子也安全了,这两兄弟也不用天天去争那个位置了。
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在想着如何削弱李世民,他们和李渊的思路不谋而合。
于是,一场削弱李世民的行动就此展开。
李渊为此做了两件事
其一,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一开始,李元吉和李建成密谋,先除掉李世民的羽翼,削弱其实力,再考虑下一步行动。
于是,李元吉来到皇宫,向李渊进言,声称李世民犯了死罪,要求将其处死。
李渊当然是不肯干的,所以当场拒绝!
这其实是李元吉的计谋,先提一个李渊不可能答应的高要求,再提一个小要求时,对方更容易答应。
所以,李元吉又接着说了很多关于李世民的过错之后,话锋一转,直接要求将李世民身边的奸党除掉。
这下正撞李渊下怀,因为李渊也在苦思如何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于是,李渊立马就来了精神,直接问:奸党为谁?
只见李元吉答道: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秦王府属臣杜如晦。
李元吉离开后没过几天,秦王府就收到了李渊的圣旨:严禁杜如晦、房玄龄再踏入秦王府半步!
至此,李世民辛苦建立起来的文臣谋士团队被李渊解散了,房玄龄和杜如晦更是李世民的首席智囊。
如果说,李世民的文武团队是他的左右臂膀的话,这就相当于断掉一臂。
但事情远未结束,李渊接着又做了第二件事。
第二件:解除李世民的兵权。
不久后,突厥举兵犯境,朝廷需要派兵抵挡,这恰恰给了李渊一个削李世民兵权的机会。
按照以往的惯例,行军打仗都是李世民挂帅出征,但这一次,李渊破天荒地把主帅的位置给了李元吉,让他代替秦王为主帅出征。
不仅如此,李渊顺便还下令让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以及精锐战士全部随军出征,听从李元吉调遣。
之前只是解散了李世民的文臣团队,现在直接把李世民成建制的精兵强将抽调一空。
这两件事发生后,朝廷上下的文武官员,大多都看懂了李渊的意图,这明摆着是要整治李世民,扶植李建成。
所以大臣们不敢再和秦王府有密切来往,唯恐避之不及。
热闹的秦王府顺便变得冷冷清清,除了高士廉和长孙无忌这两个属于亲戚外,秦王府陷入绝对的孤立状态。
李世民如果不采取行动会怎么样呢?
要知道,李渊和李建成都想解除李世民的权力,所以上述的两件事仅仅是第一步而已。
即便文武团队没有了,李世民也还是尚书令,还是天策上将,在洛阳还有嫡系军队,他还是有机会翻盘的。
但是,李渊既然要削他,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李建成也不会给他喘息的时间。
假如李世民采取默不作声的态度,任由事态发展,那么接下来,李渊很可能把李世民的其他权力也给收走。
比如说,解除天策府自置官署的权力,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的职务交给其他人,把李世民彻底变成吉祥物,还是可以做到的。
到了那个时候,李世民将变成一块菜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再进一步分析:
站在李建成的角度,他会这么想:
即便李世民有一天被彻底解除权力,他还有旧部,在军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威望,万一哪天他振臂一呼,必然有不少追随者,照样是威胁,必须除掉。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
他既不愿意放弃既得的权势,更想得到那个位置,手中的权力就是安全感的来源,没了权力,不但不会安全,反而会任人宰割,所以必须争一把。
所以,冲突演变到这一步时,已经达到顶点,如果不采取行动,必将万劫不复。
因此,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趁李元吉还没来得及带兵出征时,向李渊告发说李元吉和李建成秽乱后宫。
这种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行为,李渊早就听过很多了,他并没有当场处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回复说第二天召见他俩问清楚。
这就给了李世民绝佳的机会,经过前几次事件,李世民很清楚,李渊是不会把李建成怎么样的。
所以,趁那一天的时间,在进皇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埋伏,一举将这哥俩送进了地府。
总结
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前的权势已然达到了可以架空皇帝和太子的地步,换做任何一个人在李建成的位置,都会将其视作威胁。
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玄武门事变是一个注定的结局。
对于李建成来说,太子之位是他合法持有的权利,他不会因为李世民威望很高,战功赫赫,就放弃当太子的合法权利。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不服李建成当太子,同时更不愿意放弃手中既得的权力,即使放弃权力,他也不相信李建成会放过他。
既然两方都不会为了兄弟之情放弃手中的权力,那么就只剩下一条路——兵戎相见。
他们之间,必须有一个倒在对方的刀下,才算完。
而这个过程中,最艰难、最无奈的是李渊。
他先是试图调解这俩兄弟的矛盾,调解不成之后,终于认清了事情的本质——权力!
所以着手解除李世民的权力,好让李建成安心,也同时打掉李世民的夺嫡之心,但是他低估了李世民。
最终演变成一场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悲剧,作为父亲,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
当年,李渊和发妻窦氏十分恩爱,李建成三兄弟都是窦氏所生,最后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李渊是既无奈又绝望的。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