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汉朝与唐朝的强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曾高居世界前列,拥有当时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的经济实力,西汉和唐朝的首都长安、东汉首都洛阳,都曾是当时名闻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
汉唐之强,第二个方面表现在其武备强盛,拥有强大无匹的国防实力。西汉时的名将卫青霍去病,东汉名将窦宪,唐朝名将李靖、苏定方、高仙芝等等,都曾带领大军千里长征,扬威异域,扫灭敌国,打得周边邻国无不望风披靡,乖乖臣服。
但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局面却为之一变。充满开拓进取精神的汉唐雄风成为遥远的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畏缩保守与苟且偷安。南北两宋十八个皇帝,享国319年,绝大部分时间里,面对与周边游牧部族和邻国的领土争端与军事冲突,宋朝皇帝基本都采取了以“岁币”换取和平的屈辱方式作为解决争端的主要途径,与宋朝天朝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符。
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国骑兵大举南下侵略宋朝,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河对岸的宋都汴梁完全处在辽军兵锋威胁之下。宋真宗仓促上阵御驾亲征,在澶州城下与辽军对峙。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两国订立合约,宋朝以每年向辽国交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岁币作为代价,换来两国之间的和平相处。辽国人南下侵宋本来也不过是为了劫掠钱财,如今不费吹灰之力每年就能获得如此一笔巨额收入,也心满意足,两国之间由此“化干戈为玉帛”,维持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此后,宋朝皇帝从中意识到了金钱的威力原来不次于刀枪,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如法炮制,在“庆历和议”中,又向西夏交纳岁币“每年白银5万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宋金订立海上之盟,宋徽宗又答应每年给金国岁币“银绢合计五十万两匹”。到了南宋,宋高宗在“绍兴和议”中,又向金国每年交纳岁币“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宋朝为什么不像汉唐一样,动用强大武力击败敌国扫平外患?而是非要以这种屈辱的方式乞求和平?答案很简单,“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宋朝皇帝也曾梦想重振汉唐旧日雄风,宋太宗和宋神宗都曾对辽国和西夏组织过大规模的主动出击,但都以惨败告终。事实证明,宋朝军队完全不具备与这些外患敌国抗衡的实力。
宋朝军队为何如此软弱无能?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因为要想与金国、西夏、辽国这些游牧国家争锋疆场,必须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但当时的产马地区都在西北和北方塞外,都处于西夏和辽国、金国控制之下,宋朝很难获得装备骑兵部队所需的大量战马,因此也就始终无法组建起成规模的骑兵,在与敌国较量中很难获得优势。
其次,宋朝历代皇帝,都对唐末和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武将掌权犯上作乱的局面心有余悸,开国之后,采取“重文抑武”的立国方针,从方方面面打压限制武将的地位与自主权,定下各种清规戒律束缚住武将的手脚,也使得武将的作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全面制约,也成为宋朝武备不振的一个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