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代辽东十六堡之宁东堡,田埂上的隔绝与融合

明代辽东十六堡之宁东堡,田埂上的隔绝与融合

我们沿着汇入鸭绿江的叆河河口上溯,如珍珠链般的明代边堡遗址,有序地分布在河岸左近,距辽东第一堡江沿台堡西北方向九公里,田埂之上便是叆河堡垒线的第二座堡垒——宁东堡。数百年前的明代堡垒,可以清晰用现在的地理名称,分辨出当年的位置和保存特点,江沿台堡所在的村级行政单位为石城,而宁东堡所在的村级单位则被称为土城子,很大程度上这是后人见到它们时的基本概貌。今天的宁东堡可以称为“城”的夯土墙,早已沦为田地的一部分,残垣,却不是荒土,历史如微风细雨一般灌溉了这片曾经让人巍然的土地,描摹着田埂上的隔绝与融合。

按照凤城文物志书的记载: 现在此城只存城基土岗轮廓,可以看出该城为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但按现有城址夯土墙遗迹的测量,宁东堡为方城,东西、南北各200米左右,按照《全辽志》的记载,宁东堡驻兵500员,如果再算上家眷,这样的规制是很难承载的,所以宁东堡最可能兵力是三百至四百员。宁东堡归险山堡的险山参将管辖,其位置处于首堡沿江台堡和险山堡之间,主要为指挥中枢险山堡提供预警和调动时间,同时能够通过交通线支援沿江台堡。

在宁东堡建立之前,在其左近另有一废弃的媳妇山堡,两者隔叆河只一千米不到的距离,嘉靖年间兵部拓边之后,将此处新建堡垒的位置搬到了叆河右岸,从位置上看更方便支援边墙作战,同时屯田耕种面积更大,建城地理位置更加平坦,区别于媳妇山堡以叆河为屏障的建设特点。

这样良好的屯田条件,加之早起叆河沿线堡垒压力较小,宁东堡的兵能打仗吗?这个问题可能是整个明代边军之问了,啃过几部网络小说的历史爱好者们,都会侃侃而谈谁家的家丁最厉害,但以宁东堡为代表的堡垒边军,正处于明中期军制完全败坏的分界线上,且边军所面临的的境况,与内地承平日久的卫所军有所区别。

首先,宁东堡所处位置贴近建州女真传统聚居区,即使万历之前,这一地区冲突相较于贴近海西女真的开原等地冲突较少,但此时的军事主官比较强力,军队素质较之明末稍高。而且宁东堡的兵力来自险山堡的调拨,主要是险山参将所辖的优势兵力。其次,辽东中卫兵马在当时还是较弱于辽西一带的边军,毕竟冲突主线在蒙古、海西等部,而建州诸卫还相对贴服,此时的边军不需要随时登墙厮杀,也就对素质要求不高。

边堡被框在了攻守平衡的框架之内,但被忽略了人和制度的因素,所以宏达的军事设想也难以达到,而更多的是在实力未翻转前,达到震慑作用。宁东堡遗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城址区划还非常完整,内部仍有人家居住,据说当代的小学也曾设置在内,可以想象当面一座的城池立在河岸边,对于越墙而来的部落少民还是具有一定冲击力的。如果他们没有形成优势兵力,那么很难对一个自给自足的堡垒带来威胁,同时也难以承受上下堡垒的快速支援。

但谁有能想到数百之后,这些如宁东堡的堡垒,他们的残砖断瓦,成了后来移民建立家园的天赐之物,他们选择的屯田熟土,在沉寂数百年之后,又成了这些背井离乡者的天堂。正是屯兵的需要,让军堡必须考虑生存要素,因为长城是完整的军事聚落群,而不是单一的墙,单一的城。这些屯田、生存的关键要素,没能防住汹涌而来的部落少民,却间接让数百年后渡海而来的移民们成就了家园梦想,让人不禁唏嘘可谓。

在封建王朝时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充斥着紧张的对峙,生机满满的青苗可能也不回让人对未来有所期望,待到风消雨歇,历史的烟尘滚滚而去,田埂之上早已没了什么隔绝、融合,我们站在先人耕作的土地上,怀想那些困难边军杀敌、耕作的身影,总有一种恍若穿越之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作用,边堡,军事,堡垒,屯田,位置,山堡,兵力,田埂,辽东,观点评论,叆河,宁东堡,堡垒,屯田,辽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作用,边堡,军事,堡垒,屯田,位置,山堡,兵力,田埂,辽东,观点评论,叆河,宁东堡,堡垒,屯田,辽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作用,边堡,军事,堡垒,屯田,位置,山堡,兵力,田埂,辽东,观点评论,叆河,宁东堡,堡垒,屯田,辽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