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夏朝被商朝灭了之后,后裔都去哪儿了

夏朝被商朝灭了之后,后裔都去哪儿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礼仪,都和我们现在的礼仪大不相同,我们最能了解到的莫过于周朝的周礼。

因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们已经养成了记录历史的习惯,而商代遗留下来的文字大多用于占卜。

在周朝,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在当时可能并不存在,诸子百家在各诸侯国之间来回穿梭跳槽,甚至还能帮助其他国家攻打自己的母国,并且还青史留名(伍子胥)。

不得不让我们现在的人感到三观崩塌,除此之外,还有两军交战之时,对方战车坏了,己方派人去帮助维修后再进行打仗的荒唐事。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周礼的框架之下进行的日常操作,毕竟大家虽然分属不同的诸侯国,但始终是属于自家兄弟,打仗时要讲究国际条约。

人才嘛,也都不搞垄断政策,谁爱在哪儿就职就在哪儿就职,就像中原地区的一个小国卫国,就出了商鞅、吕不韦、吴起、子路、聂政等一系列改变历史进程的大名人。

他们几乎都不在卫国任职,而是在其他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其实在周礼之前,还有商朝的殷礼、夏朝的夏礼存在,只不过是周朝当政,这两个朝代的礼仪不再是主流而已。

其中,商朝的殷礼在辽东的箕子朝鲜、中原地区的卫国、以及孔子老家宋国都得以保留,这三个地方,都是商朝遗民的聚居地。

商朝后裔的留存,一是周武王伐纣之后兵力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当时的华夏文明圈有着“亡国不绝祀”的传统。

既然商朝都有后裔留存,那么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不是也没有被商朝断绝祭祀,而留下来了后裔呢?

一、北上称成匈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司马迁认为夏朝灭亡之后,有一支夏朝后裔北上和游牧民族相结合,成为了匈奴人的祖先。

在今天人看来,司马迁的这个观点就和秦将王翦带着秦人到美洲建立了玛雅文明一样荒唐。但实际上,这一观点还是有些论据支撑的。

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夏朝的民族起源,根据历史记载,夏朝是“羌人”建立的王朝。

这里的“羌”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少数民族羌族,而是在先秦时期对西方民族的统称,主要是商朝人对西边民族的称呼,甚至姬姓王朝都可以被称之为羌。

羌人早期是在黄土高原,以及内蒙古高原南部的黄河流域,进行游牧的一个部落群体。

大致在炎帝时期,这个部落活动区域不断南下,进入关中平原乃至华北平原,和黄帝所在的部落范围交融。在短暂冲突之后,两个部落融合,才有了后来的华夏文明。

而大禹所在的羌人部落,大致也就是这支游牧转农耕的部落之一,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古籍,都有着“禹兴于西羌”之类的相似记载。

随着现代基因技术的发展,我们也从基因层面上证明了汉、羌同源。

所以夏人前身就是生活在北边的游牧民族,在建立王朝之后,对自己的老家也多半不会忘却。

商朝人箕子在商朝灭亡之后,就带着自己的族人部曲迁回了自己的老家——东北(辽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

而夏朝人在国破家亡之后,迁回自己的老家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和老家人继续生活在一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就像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创业失败,或者是在外打拼不得志之后也会返回老家一个性质。

但夏朝毕竟是没有留存下来具体的文字记载,商朝的早期甲骨文也大多是巫蛊之事,直到周朝,中国人才开始有了记录历史的习惯。

所以在没有可靠的考古资料发现之前,这些通过古籍记载来进行的推测也只能是一种假设。

即使太史公司马迁距离夏朝要近很多,所能掌握的文字和历史资料也更加丰富,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也要秉持客观的态度,只能将古籍当做参考。

并且匈奴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很多民族部落的统称,不论是后来的契丹、鲜卑、蒙古都是匈奴制下的小民族。

所以我们只能推测说夏人在夏朝灭亡之后和北方游牧民族融合,而不能单独的以华夏为主体,随随便便说我们是谁的祖先。

二、忧天杞人,夹缝生存

相比于看似荒诞不经的北上成匈奴的传说故事,杞国的来源就相当的根正苗红了。

杞国是大禹的直系后裔,在商汤灭夏朝之后,也是没有亡国绝祀,将夏朝王室贵族的遗民迁到如今的河南杞县一代,建立了方国杞国。

但商王朝并不是像周朝那样的分封制度,而是类似现在的邦联一样的方国联盟,各个方国以商王朝为共主,但是又各自保持着各自独立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力。

也许是杞国人在后面有了什么不当的举动,又或许单纯是商王恐惧夏朝的残余势力,商王朝曾经多次废除了杞国的国号。

除了敌对之外,商王朝还和夏朝后裔的杞国有过联姻。曾经开创武丁中兴的商王武丁就曾娶了一个杞国的贵族为妃。

值得一提的是,杞国的王室后裔并不像其他的夏朝后人一样姓姒,而是改姓为娄。据查是为了避祸而改姓,就像满清灭亡之后,很多爱新觉罗都改姓为金一样。

后来周朝灭商之后,由于自己也是从西边发家的民族,相比于久居中原的商朝,自己在中原各大势力的眼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夷狄”的意思。

所以就和唐朝的李氏家族追溯老子李耳为先祖类似,周人也想继承夏朝的文化地位,来彰显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周武王在文字上恢复“夏篆”,在礼法上简化殷礼,采用周礼。

并且还到处寻找夏朝的后裔,最终找到了东楼公,帮助其在河南杞县附近重新建立杞国,以继续供奉夏禹的先祖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东楼公的爵位是公爵,是周朝除了王室之外的最高爵位,即使是大功臣姜子牙也不过是个侯爵而已。可见周武王对夏朝后裔的重视。

虽然杞国很受重视,但毕竟是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虽然没有夷狄的侵扰,但周边的诸侯国稍微有个战争,杞国就得遭殃。

尤其是后来的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时代,杞国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先是从河南杞县迁到了山东新泰一带。

后又受到世仇商人的封国宋国打压,又继续东迁到了山东昌乐。最后又因为齐鲁争霸势力扩张,又不得已迁到了潍坊的杞城村。

而正是这种流离失所的经历,让杞国的国民常常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生怕哪一天又要经历战争,国破家亡了。

所以“杞人忧天”地典故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相应的现实基础的。

到了最后,杞国被楚国所灭,杞国人担心的天没有塌下来,但是国祚也就自此而止了,自夏朝开始,多经周转、绝祀后又复国,历时1500多年的时间,也算是相当长寿的一个国家了。

三、夏启之弟,受封汉水

在大禹治水之时,儿子有褒氏就在父亲身旁辅佐父亲治水,后来治水成功之后,夏禹凭借自己所在的羌人部族势力建立了夏朝。

在大禹死后,夏启作为羌人部族的首领,自然是不满父亲将天下共主之位让于一个外人,于是就发动政变杀死益,开启了家天下的世袭制朝代。

掌握了大权以后,自然是要对自己的亲信多加封赏,于是夏启就将自己的弟弟有褒氏分封到了羌人聚居较多的汉中平原附近,建立了褒国。

但由于褒国的地理位置相较于中原文明圈实在是太过偏僻,所以在夏商周三朝都只是安安静静的在汉中平原种地,很少有记载。

在仅有的几次记载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周幽王为博取美人“褒姒”的一笑而烽火戏诸侯了,虽然这故事只是因为王位之争而杜撰出来的,但褒姒是却有其人的。

当年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想废除太子伯服之位,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结果遭到了正牌王后娘家人申侯的反对,勾结犬戎攻破了西周镐京,灭亡了西周。

而这个褒姒就是褒国的公主,褒就是以国为姓,而姒就是夏朝人的国君之姓。这是褒国在历史上少有的几次记载之一,一出场就是闹得个国破家亡。

但是褒国的寿命确是非常长的,从夏朝建国开始,一直到战国时期才被日益强大的秦国所灭,存在了一千多年。

结语:

事到如今,仍然有很多夏朝的后人。在明朝之前,鲁南苏北附近的杞国后人以夏侯(意思是夏朝的侯爵)为姓,到后来的东汉末年追随曹操打天下,也在全国开枝散叶了。

后来由于明太祖一声令下,将复姓改为单姓,夏侯家族很多人都改成了夏,所以现在很多夏姓都是夏朝后代,除此之外还有姒姓、杞、娄、楼等姓氏,都是夏禹的后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进行,民族,匈奴,历史,部落,卫国,老家,后裔,王朝,周朝,观点评论,杞国,夏朝,夏启,后裔,周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行,民族,匈奴,历史,部落,卫国,老家,后裔,王朝,周朝,观点评论,杞国,夏朝,夏启,后裔,周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行,民族,匈奴,历史,部落,卫国,老家,后裔,王朝,周朝,观点评论,杞国,夏朝,夏启,后裔,周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