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间,顺天府文安县,有一户破落的书香门第,这家里的小主人,名唤王原,跟母亲相依为命。
王原长大之后,再次询问母亲他从小问了无数遍的问题,他的父亲去哪里了。
以前的时候,王原的母亲看他还小,不愿以实情相告,每次都是编个故事,说他的父亲去了哪里哪里。
这一次,王母看王原业已成年,也懂事了,便含着泪水,告之王原实情。
原来,王原的父亲名叫王珣,由于家庭没落,很是穷苦,便没法读书,后王珣娶妻生子,一家人虽说过得很清贫,也算平安和美。
谁知道,这年朝廷再次加收了赋税杂役,王珣不堪重负,为逃避徭役赋税,王珣抛下娇妻和幼子,远走他乡而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王原听后,悲痛欲绝,但他是个孝子,虽然父亲被逼离家出走,可那终究是自己的父亲,王原发誓要找回父亲。
于是,王原在县里最繁忙的大街上,开了一家酒肆,凡是他乡来的客人,一律免费赠送酒水和食物,王原只有一个请求,他把父亲的姓名、年龄、样貌,告诉这些客人,如若有谁听说了他父亲王珣,千万回来给他报个信。
就这么过了几年,王原父亲一点消息也没有,然后王母看王原年过二十,也不小了,便张罗着给他娶得一房妻子。
王原娶妻之后,二人举案齐眉,如胶似漆,谁知才过了一个月,王原却告诉妻子,他要出一趟远门,王妻赶忙询问缘由,王原说道:“既然开酒肆得不到父亲的消息,那就出去找,天南海北,一定要找回父亲。”
之后,王原带着妻子来到母亲房中,含泪禀告了王母他的打算:“母亲,儿子要出去找父亲。”王母一听,掉下泪来。
王母哭着说道:“你父亲已经离家二十年,是生是死,谁都不知,你这么出去,又能到哪里去找呢?再说了,你父亲是个平民老百姓,流落他乡,就算有人见过他,也不会注意他,这岂不是大海捞针吗?我最忧心的还不是你找不到父亲,而是你外出寻父,万一也有个三长两短,我无依无靠的,可怎么过活啊?”
王原听了母亲的话,觉得确实有几分道理,可是他寻父的意志很是坚定,王原抱着母亲腿说道:“幸好母亲给我娶了妻子,我出门之后,就让她来侍候母亲吧。儿子誓要找到父亲,不寻回父亲,儿子绝不回来。”
之后,王原哭着跟母亲和妻子诀别,王母和王妻也哭作一团。
就这样,王原开始了寻父之路,他家住顺天府文安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廊坊文安县,便先在附近几个府县寻找,自然是一无所获,之后王原出了顺天府,跑到辽东去寻找,也是一点消息也无。
王原忽然想起,母亲曾经说,父亲离家时,往东南方向而去,便又来到山东寻找,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花了几年时间,把山东跑了个遍,也没找到父亲王珣。
王原想,也许父亲并不在大陆上,而是到大海上某个海岛藏了起来,于是王原又来到山东沿海,一个岛一个岛的寻找。
这一日,王原渡海至田横岛,日近中午,他便在一座神祠里休息打盹。
这神祠供奉的是秦朝末年的齐国田横,田横本是齐国王族后裔,秦朝末年,他跟着哥哥反抗秦朝,刘邦统一天下之后,田横不愿投降于刘邦,带着手下五百壮士,来到这个小岛上,后人便称这座小岛为田横岛。
话说王原来到神祠里,靠在神像脚下打盹,没多大会,就沉沉睡去,然后他做了一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座寺庙中。
梦里也是日至当午的时候,王原腹中饥饿,在这座寺庙里煮饭吃,他从外面捡来干柴,支好自己的小锅,又从包袱里拿出剩下的肉,还有一些香附子,放在锅里,添上水,煮起了肉汤喝。
正在王原舔着嘴唇,在梦里煮肉汤呢,一个白发白须的老者,突然来到神祠,将他惊醒,王原揉了揉眼睛,站起身来。
王原向这白须老者打了个稽首,见他仙风道骨,便将梦中煮肉汤的事儿,告知了老者,请老者帮他解上一解。
白须老者沉吟了一会儿,问道:“我看你不像岛上的人,来此所为何事?”王原连忙答道:“寻找离家出走的父亲。”
白须老者言道:“原来如此,照你梦中所说,当时日当正午,正午者,正南位也,你以香附子煮肉汤喝,附子脍也,脍字拆开,即骨肉相会之意,你要到你家的南方去找一找,怎么跑到东边的海岛来了?你去南方找吧,说不定便能找到你的父亲。”
王原听了不觉心中大喜,好似在惊涛骇浪中,终于望到了一叶扁舟,他当即拜谢了老者,也顾不得腹中饥饿,便雇了船,重新回到陆地。
王原回到陆地之后,一路往南而去,从江苏、到安徽、到浙江、到两湖,到四川,最后穿过两广、江西、来到福建漳州,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一点父亲的影子都没找到。
就这么又过了几年,王原想,那个白须老头不会是在信口开河吧?我为了他那句话,跑了几千几万里路了,都是白费功夫。王原又想,可是他解释的那个梦,也确实很有道理。
王原在福建兜兜转转,把福建又找了个遍,仍然是没有父亲的消息,可是王原寻父的决心一点也没有改变,找不到父亲,他就不回家。
这一日,王原突然想,父亲当年逃避徭役离家出走,未必就能跑多远,既然山东没有,河南也是顺天府的南边,说不定父亲就在河南。
于是王原又折而向北,赶赴河南而去。
物换星移,等王原来到河南,已经是隆冬腊月,天寒地冻。
这一日,王原来到河南辉县,这辉县坐落于太行山山麓,县城西五十里有座带山,山里有一座庙,唤作梦觉寺,本是一座千年古刹,唐朝时称作白茅寺。
王原心想,他做梦煮肉汤,就是在一座寺庙里,莫非其中有什么暗示?他便背着行囊,冒着大雪,前往梦觉寺而去。
谁知道山路难行,而且山里比县城要冷得多,王原一直到黄昏时分,才来到梦觉寺门口,他又累又冷,终于支撑不住,卧倒在寺门外。
等到第二天一大早,有僧人打开大门扫雪,才发现外面有人卧倒冻僵,僧人赶紧喊人将王原抬进寺庙,为他解冻驱寒,幸好王原穿的衣服极为厚实,才性命无碍。
僧人等王原神情清醒后,问王原道:“你是什么人,怎么卧倒在我寺门外?”王原回道:“我本是顺天府文安县人士,到此前来寻找父亲。”僧人又问道:“你认得你的父亲吗?”王原道:“我父为逃避徭役而离家出走,其时我年龄尚幼,因此并不识得他。”
僧人听完,对王原又是感佩,又是可怜,便将王原引入禅堂,弄来一碗热粥,给王原喝了。
这时僧人突然想起,他寺庙中僧厨处有一个寺厨,向来跟他很熟,也是文安县人,于是僧人又回到僧厨,找到这个寺厨,他对这个寺厨说,外面有个寻父的年轻人,跟你是同乡,也是顺天府文安县人,不知你认不认识他的父亲。
于是僧人便带着这个寺厨来见王原,二人见面以后,都不认识对方,寺厨便问王原,你的父亲叫什么名字,王原说叫王珣,寺厨一听,不就是自己吗?于是寺厨便试着叫了王原的乳名,王原突然明白,这个寺厨就是自己的父亲王珣。
于是王原和王珣父子,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寺里的僧人莫不感动他们父子的团聚。
父子哭过之后,王原便让王珣跟自己回故乡,王珣却对王原说:“等你回去后,告诉你的母亲,我没脸回这个家了。”
王原一听父亲不跟自己回去,急道:“父亲不跟儿子回去,儿子有死而已。”
寺庙里的僧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劝王珣跟儿子回家,好一家团聚,王珣在众僧人的劝说下,才终于决定跟儿子回家。
后来,王原带着父亲回到故乡,父子夫妻,时隔二三十年后,终于团聚。
王原寻父的壮举,也在家乡慢慢传播开来,有史学家听说了这件事,把王原的事迹记录在了史书的孝子传中。
后来在王原的努力下,他们王家又恢复了书香门第,王原的子孙多人考上了进士,在朝廷里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