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西晋灭亡后,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其中,就笔者今天要说的祖逖,立志收复中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惜因为朝廷的限制,所以未能扩大功业。
一
具体来说,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人们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太康十年(289年),,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常纵论世事,有时夜深还不能入睡,拥被起坐,相互勉励道:“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两人之间的事迹,得以演变为“闻鸡起舞”这一典故。
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但祖逖适遇母丧,遂守孝不出。八王之乱爆发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崛起,这加快了西晋的灭亡进程。永嘉五年(311年),洛阳陷落,祖逖避乱于淮泗。
到达泗口(治今江苏徐州)后,祖逖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征为军谘祭酒,率部屯驻京口(治今江苏镇江)。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出自中原地区,又饱受战乱的摧残,这坚定了祖逖收复中原的信念。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当时,司马睿正开拓江南,根本无意北伐,也即司马睿已经放弃西晋皇室了。不过,祖逖表达了反对的意见,也即建议司马睿救援西晋皇室。对此,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是,司马睿只授予祖逖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战士,自造兵器。
二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睿的消极态度,并未动摇祖逖的北伐决心。祖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建武元年(317年),祖逖进驻芦洲(治今安徽亳县),在杀死张平等豪强后,祖逖进据太丘。不久之后,祖逖攻占谯城后,终于在豫州站住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是为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祖逖出兵征讨陈川。石虎则率五万大军救援,结果被祖逖击败。太兴三年(320年),祖逖又在汴水设伏,尽夺石勒运给桃豹的军粮,逼得桃豹退守东燕城。祖逖命韩潜进占封丘,压逼桃豹,自己则进屯雍丘(治今河南杞县)。
击退桃豹后,祖逖又多次出兵邀截赵军,使石勒在河南的力量迅速萎缩。由此,在对抗后赵的过程中,祖逖屡次取得胜利。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祖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能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将士稍有微功,便会加以赏赐。他生活俭朴,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带头发展生产,又收葬枯骨,深得民心。
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能获得东晋的全力支持,祖逖显然能收复更多的城池。但是,因为得不到东晋朝廷的信任,祖逖反而连已经取得的成绩都难以保住。
三
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司马睿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司州刺史,出镇合肥。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睿此举,无疑是在限制祖逖,也即给他安排了一个顶头上司。
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且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不久之后,祖逖又听闻权臣王敦嚣张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
祖逖患病之后,依然没有放下收复中原的目标。于是,他抱病营缮虎牢城。众所周知,虎牢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即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壁垒,易被敌军攻破,特意派从子祖济率众修筑壁垒。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壁垒尚未修成,祖逖便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
因为深得人心,所以祖逖死后,豫州百姓如丧父母,谯梁百姓还为他修建祠堂。对此,晋元帝司马睿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并命其弟祖约接掌其部众。
值得注意的是,后赵抓住祖逖发病去世的机会,派遣大军进攻河南,祖逖的弟弟祖约难以抵御,退据淮南寿春。在此背景下,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终又被后赵攻陷。对此,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评价道:诸葛孔明抱膝长啸,祖逖之闻鸡起舞,虽其功业不能大酬其志,而人皆信其始志之不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