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连喝18碗酒不醉,李白斗酒之后还能诗百篇,古代都是假酒?
自中华大地上建立成系统的文明之后,酒便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伴随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我们国内认为,酒的始祖是杜康,也就是夏代赫赫有名的少康,他开创了我国有色酒的先河。但是酒不仅仅能使用粮食酿造,还可以用花和果实酿造,称之为“花果酒”,而花果酒的始祖,却不是人,而是一群猿猴。
根据《粤西偶记》记载,在广西地区的深山里,有很多的猿猴,它们大多喜欢聚集在山洞里。有一次,一个打柴的樵夫偶然间发现了一个猿猴的巢穴,便进去探险。却闻到其中有一股奇异的香味,香味是一缸还夹杂着花果的深红色液体传出来的。他不由得喝了一口,这液体甘香清冽,酒味和果味交杂在一起,非常好喝,樵夫便将这种酒叫“猿酒”,其实就是花果酒。
但是甭管是花果酒还是粮食酒,制造的工艺都非常低下,度数非常低,基本不超过十度,而且酒里面掺杂着其他的怪味道,就拿高粱酒来说,酒里有一股子的苦涩味,而且里面还有没有过滤干净的残渣,并不像是现在白酒一样烈,一样纯净。
唐朝的酒仙李白,据说能喝一斗。一斗是多少?十升,唐代一升是多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半,也就是零点五升的样子,唐代的一斗也约等于现在的十斤。现代人,顶能喝的也不过白酒六斤,十斤喝完基本直接准备后事了,救都救不回来。
但是李白喝完之后,竟然还能诗百篇,说明什么?难道喝的假酒?其实说明古代酒度数低。唐代的酒,基本和现在的醪糟差不多,大概也就是六七度的样子,喝十斤没什么问题,就是尿多一点。
而在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多处对酒进行了描写,最精彩的,当属武松喝了烈酒“三碗不过岗”之后,上景阳冈打死了老虎。要知道,武松连喝了十八大碗,至少也有七斤了,搁现在的白酒,早就喝醉了,哪里还有力气去打老虎?
我们再回头来看之前出现的《智取生辰纲》,其中写道吴用和杨志两拨人在林子里乘凉,口渴的不行,百胜带着两桶酒上来叫卖,吴用他们便要吃酒解渴。但凡是喝过酒的人都知道,现代的白酒,越喝越渴,怎么可能用来解渴呢?唯一的解释,便是这所谓的酒,只是一种低度数的酒精饮料,而并非酒。而所谓的三碗不过岗其实就是一个噱头,根本狗屁不是,就当灌了一肚子饮料。
而到了元代,另外一种酒出现了,那便是现代酒的雏形——蒸馏酒。这种酒是经过精加工的,度数自然和粮食、花果酿的酒不能比较,基本度数都在四十度上下,高的能到七十多度。若是武松跟李白喝蒸馏酒,估计一碗就得趴下,何来斗酒之说?
其实,酒的发源和变化,既是中华科技文明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的进步。有色酒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还是酿造的工艺不成熟,科技不成熟,高度烧酒的出现,正好是科技进步的表现。
而酒出现的伊始,是专供贵族享用的,平民根本不可能喝,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下层的百姓也可以喝酒了,酒文化进入了全民时代,到现在,酒几乎已经成为饭桌上必备的一样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