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它毕竟不是完全的中原王朝,而是少数民族的外来统治。所有的制度都和原来的中原王朝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的制度不同就是粮食赈济。那么元朝的粮食赈济究竟呈现怎样的特点?与高丽的粮食赈济究竟如何?
元朝与高丽粮食赈济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容?
在粮食缺少情况时,两者粮食赈济的确有利于国内情况的恢复
元朝一直是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包括它的粮食赈济制度也是特殊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元朝和高丽的粮食赈济方面。当时元朝和高丽一致同意在双方粮食短缺的时候,可以进行粮食上的赈济帮助。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少见,不过如此操作出来的社会效果的确很好。《元史》记载:“至元十七年五月,賰以民饥,乞贷粮万石,从之。”,《高丽史》也有记载,“忠烈王六年是月(五月) 旱蝗,元中书省牒加籴米一万石”。从已有的文献上来看,的确两者之间出现粮食赈济的情况是真实的。
其实这样做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尤其是对于高丽来说,高丽的国土面积相较于元朝而言太小了,如果高丽遭遇了一个重大的自然灾害,那么有可能是全国都会受灾,全国没有多余的粮食用来赈灾。这个时候如果元朝出手帮助赈灾,那么高丽受灾后的状况肯定比自己处得要好。
对于元朝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靠近高丽的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那么可以直接从高丽调取粮食,粮食的交通运输费用明显会减少,所以在元朝遭遇自然灾害时,与高丽达成赈灾互助的协议也是对自己有帮助的。
2.两者的互相粮食赈济可以转化为一种战争工具
元朝和高丽保持粮食赈济的关系,虽然有时候这样的关系的确是用来进行粮食赈济,但是有时候这样的关系,是可以成为战争工具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元朝远征日本的事件。
《高丽史》记载:“忠烈王二十年十二月庚寅,元遣中书舍人爱阿赤来,先是为征日本运江南米十万石,在江华岛。今辽沈告饥,帝诏以五万石赈之。”很明显,元朝统治者想要通过让高丽给予一定的战争的准备粮来减少自己的战争成本。
在此过程中由于元朝实力比高丽强,所以即使高丽王对此提出异议,要求减少粮食的输出,也被元朝的统治者给拒绝了。当时元朝统治者制定了第三次远征日本计划,如果把战争所需要的粮食从元朝本土输往战争据点上,交通成本肯定比在高丽向远征日本的战争据点上输出粮食的交通成本肯定要高,在两者的选择中,元朝的统治者肯定会选择成本少的。所以会发现,元朝和高丽之间实行粮食赈济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战争工具。
元代的赈灾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从粮仓设置的角度上来看,元代对于赈灾的粮食供应和粮价控制很严密的
元朝领土面积大,相对应在各个地方建立的粮仓也多,粮仓只要以义仓、常平为主,而且这些粮仓普遍性地规模很大,沿河分布,沿边界线分布的都有。据《元史》记载:“元立义仓于乡社,又置常平仓于路府”。义仓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是在隋朝,是人们自发囤积粮食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
元朝最初的建立是为了一些贫苦老百姓,有时候因为收成不好,吃不起饭,就可以去义仓接受救济。义仓往往会交由一个社长来管,中央很难对这些地方小事进行细致的了解,所以往往义仓的救济大小都是社长说了算,百姓一般都要在社长这受到一层剥削。
而且元朝义仓的设置有点像现在的银行,如果百姓交一定粮食到义仓,那么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这里的利息指的是粮食),一定时期之后,将原交的粮食和“利息”返还给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凡纳例,平年每亩粟率一升,稻率二升。凡大有年,听自相劝督而增数纳之。凡水旱螟蝗,听自相免。凡同社万一丰歉不均,宜免其歉者所当纳之数。凡饥馑不得已之时,出则计排家口数之多寡而散之。”,根据这样的原则得知,义仓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的。
另外一个在粮食赈济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常平仓,常平仓的最初出现是在汉朝时期,主要是用来保持粮价的稳定以及粮食的正常供应,元朝很好地继承。《元史·食货志》言: “其:年米贱,官为增价籴之,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对于当时的粮食供给,肯定不能仅仅凭借着供给,应该还要在供给的过程中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粮价就是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到了灾害时期,粮食供应稀少,但人们的粮食需求并没有下降,进而造成人们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于是粮价因为物以稀为贵而疯狂涨价,朝廷常平仓的作用就是平时囤积大量的粮食,让这些粮价炒不起来。
2.赈灾联系整个官僚集团,要求官僚集团一起赈灾
元朝除了中央政府在赈灾方面不懈努力以外,还要把整个官僚集团拉进赈灾的范围中。有时候由于灾害或者其他情况实在出乎统治者的预料,使得物质的准备并没有很充足,此时,统治者就会将官僚集团拉入其中,要求捐献其一部分的物质资料来支援赈济。
地方官员肯定不愿意,所以往往会迫使地方豪强地主捐献物资。但是由于元朝制定的捐献物资程序太过于复杂,往往政治批准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百姓往往等不了。元朝政府针对这样的情况,制订了一系列的便利措施。
劝那些官僚集团拿出钱来去赈灾肯定不现实,故元朝一般也会颁布“假米”政策,先让豪强和地主将米拿出来,之后国家再还,在这样的模式下,地方官员变得异常积极,往往在地方积极劝说豪强地主拿出足够的米来支持赈济。
间接体现了中央政府并没有绝对性的权力,因为政府并没有进行暴力性措施来迫使地方豪强地主来捐献粮食,甚至最后自己还用偿还性的方式来弥补物质资料的不足。
之前政府通过大量的赐田,使得土地大面积地流失,政府手中拥有的物资能够长时间供应整个社会的基本运转?很难,或许之前土地制度安排得合理可以做到,但是以元朝的统治风格,应该无法供应。不然也不会从管理人手中获取资源了。
3.赈济的方式多种多样
元朝就赈济的角度上来说,赈济的手段多种多样。在一些山水雨泽上,一般的封建王朝都要对此进行收取一定的税收,因为统治者认为,山林等的一些地区是属于国家的土地,并不属于私人区域,在一般情况下国家是要收取费用的。
当然,在特殊时期,国家可以因为一些情况减免山林的税收(一般都是全免),让百姓能够获得多点的粮食,在山林里面可以打猎、钓鱼等方式获得一定的粮食,对于减少自然灾害等是有帮助的。
另外,元朝还有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就是用一些罚款来进行赈济,这是以往朝代中并没有出现的。很奇特,之前的王朝可能认为这样的行为大多不符合王朝文明的形象,所以多半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不过这样的方式的确是合理的,用一些贪污官僚的钱去赈济灾民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既对于当时的官僚进行了惩罚,也使得灾民获得了一定的物质帮助,缓解了中央筹集物质资料方面的压力,这样的方式往往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为“借官本”。
史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政治生态模式,应该得到采用。“庶几官本不失,民受大惠。公私之际,一举两得”。除了上述两种方式赈济以外,还有一种较为现代化的方式——以工代赈,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使得罗斯福总统可以扬名于美国,其实这样的做法在我国元代就已经产生了。
统治者每逢自然灾害来临时期,便会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军队或者修建一些大型工程,国家不仅可以解决未来的一些可能会产生的民生问题,还可以缓解当下的燃眉之急,让百姓能够有事做,有饭吃,因为这是由强大的中央政府组织的,所以以工代赈往往都会进行得很顺利。
当然,元朝的赈济方式肯定不止这几种,这几种只不过是个例子,并不代表全部,可以看出元朝赈济方式的确是多种多样的。
总结
赈济是每个国家在每个时期都必须准备的社会工程,因为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力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人类目前没有办法控制,更不用说将近一千年的元朝了,所以从各种角度上来说,赈济措施和方式都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元史》《游牧民族的世界》《蒙元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