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粮食价格的抬高对于本来就身无分文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范仲淹下令抬高粮价这一举措究竟是为了缓解饥荒,还是为了自己谋取私利呢?
忧心国事,一心为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这篇文章中他表示要意味国家为百姓谋幸福为己任,范仲淹不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个有才能、有谋略的军事家、政治家。他26岁,考取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提出多项国家改革政策,惠及百姓。可因为他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曾多次秉公直言,因而遭到奸佞小人的诬陷屡遭贬斥,仕途不顺。
饥荒当前,救济灾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杭州风景秀丽,热闹繁华,但在涌入了大量灾民之后,褪去了颜色变了模样。在这里的许多灾民无家可归,食不饱腹,原本熙熙攘攘,喧闹非凡的大街上坐满了疲惫不堪,虚弱的灾民,灾民的呻吟声压过了小贩的叫卖声。
前期,这些办法确实帮助到了灾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饥荒。但饥荒的人数多,面积广,又有不断灾民的涌入,让原本供求平衡的杭州粮食匮乏,资源不足,大量的资源仍然掌握在少数达官显贵人的手里,他们每日山珍海味,可是普通的百姓最多只能喝白米粥,食不饱腹,许多的灾民甚至饿死街头,朝廷上派来的粮食和银两,经过一个个高官手中,层层克扣,到达杭州后便所剩无几,在严重的灾情面前,实在是杯水车薪。
范仲淹忧心忡忡,能缓解灾情常规办法,他都一一认真尝试了,可这并不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让所有的灾民都能吃上饭,填饱肚子。
范仲淹意识到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根本不能消除饥荒,见效甚微,若达官显贵都能捐出一点粮食,这会不会就能让灾民都能填饱肚子了呢?
于是,他开始下令让杭州的富人每人捐赠粮食和银两,但许多人推三阻四,不愿行动,饥荒当前,人人只想自保,经过一番苦苦思考,范仲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抬高粮价。
很多人可能很不理解范仲淹的做法,他们认为抬高粮价不是会让本来就贫穷的百姓更加买不起粮食,无疑就是雪上加霜,是非常愚蠢的办法。
所以买粮食的人群并不是这些灾民,普通的百姓也很少,最多的还是达官显贵。他们是购买粮食的主力军,手里握着大量财富,粮食价钱的稍稍抬高并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但却会间接的帮助到许多的灾民。
其次,当人们购买后粮食后,多出原本粮食价钱的银两,范仲淹可用来帮助灾民,维持他们正常生活。这样一来,抬高粮价不仅促进了整个杭州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均资源,让很多的灾民能填饱肚子,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缓解了饥荒。
良苦用心,为救底层人民
抬高粮价政策的背后是为了救济最底层的人民,是为了让那些灾民们不至于饿死,并不是很多人意味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同样的不被理解的还有一事,就是在当年,范仲淹大办龙舟节。
就像是和抬高粮价一样,表面上价钱的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了,但从全局来看,带动了杭州整个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均资源,从而能使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和灾民能填饱肚子,当经济发展趋向稳定,百姓慢慢能承担得起粮价的时候,再将粮价降下来。范仲淹所做的这一决策是当时情况下,能很好缓解饥荒的最好办法了。
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不仅有爱国为民的远大抱负,还有清醒睿智的头脑,竭尽所能去解决灾民的温饱问题,他认真履行对百姓的承诺,通过抬高粮价是为了救济最底层人民,不至于更多灾民饿死的有效办法,用心良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