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经济、气候优于长安的洛阳,为何沦落为陪都?唐朝如何“定位“洛阳

经济、气候优于长安的洛阳,为何沦落为陪都?唐朝如何“定位“洛阳

洛阳作为陪都,其实际地位第二次超越首都是在唐朝。大业四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在长安接受隋恭帝逊位,建立唐朝。唐因循隋制,仍定都大兴城,但改名为长安城。长安经唐二百多年的营修,成为中外闻名的一代国际大都市。

同时,随着国家的日益昌盛,统治重心逐渐东移,沿用隋东都城为陪都,用以辅佐长安城,实行东西平衡型的两京制都城制度,但其重心也曾发生过摇摆与转移。洛阳能够达到曾经的实力是什么因素形成的呢?

隋代时洛阳作为陪都在某些时间里实际地位超越了首都大兴。而到了唐代,洛阳的地位依然尊崇。尽管唐朝曾实行五都制、三都制等多都制,但在所有陪都中洛阳无疑是最重要的,其地位与国都长安相差无几,两京制是唐朝都城制度的主要体制。

而且,在唐朝,甚至有时长安与洛阳主客倒置,洛阳在唐代达到了它最强的存在感。

唐初期,废东都为洛州,降为洛阳都督府。贞观六年,正式改称洛阳宫,这个是唐开始经营唐东都的第一个阶段。这也是中国古代陪都发展史上一个特殊阶段,非都而宫,只是有行宫,还不是标准的陪都,但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陪都含义,其地位和功能并不同于普通的中心城市。

唐代洛阳正式成为陪都,并且地位渐渐超越都城长安,是从唐高宗开始的。显庆二年,由于战事频繁,高宗下令把洛州升格为东都。龙朔以后,逐渐修缮洛阳宫。并在洛阳增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高宗时与则天皇后往来于长安和洛阳之间,驻跸洛阳的时间累计达十余年。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对洛阳寄托了自己的厚望。公元684 年武则天当时已经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她为了神化自己,也是为了给改朝换代做准备,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到成立武周前,洛阳已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思想中心。

这时的神都虽名义上仍是陪都,但它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越了长安,正所谓“则天大圣”者也。此时习惯上仍称长安为“京师”,但此时所谓的“京师”长安已不是全国政治中枢,实际地位早已低于神都。

洛阳能够拥有与长安比肩的地位绝不是空穴来风,洛阳的地理位置以及怡人的气候是绝佳的优势,这也促成了洛阳成为了陪都的最好选择。

1、四方交汇之处

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发动政变,复辟成功,他排除了武则天的政治干扰,把神都又改回为东都,洛阳恢复为正常意义的陪都。在唐朝以前长安作为了四个朝代的都城,经历了千年的沉淀无疑是政治的中心,但与它不相上下的洛阳也是唐代的经济中心。

唐朝为了维持长安的百万人口的生活所需,每年需要从东部输入大量粮食。

长安的粮食价格远远高于别的城市,之所以有很高的价格是因为运输成本较高。唐朝时每年的粮食至少要400万石才足够,但是粮船在运往长安的路上,却受到了三门峡这道天然屏障的阻拦。

在古代峡谷一直是船运的最大难题,因为黄河流到这里后进入了狭窄的峡谷,水中布满了难以看见的暗礁和巨大漩涡,对船的运行非常不利。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洛阳还位于中心位置,是名副其实的中原地区,不仅陆路水路纵横交错,《史记·货殖列传》中还记载了洛阳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这决定了洛阳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人员聚集地,乃至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开通大运河后,洛阳虽为陪都却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以及丝绸之路的起点,彰显了它不可或缺的地位。

《汉书·孝安帝纪》中说洛阳“当关口,天下咽喉”,洛阳处于平潭的要塞之处,自然不具备防御力,因此当国家快速发展时,洛阳会依据地理优势而快速崛起,成为经济中心;当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若叛军想要向长安进攻,最先受到打击的将会是洛阳。

冷兵器时代变化无常,危险难以预料。所以对于在长安养尊处优已久的历代统治者而言,往往为了更加的保险,倾向于将洛阳作为陪都。

所以遇到长安粮食不足的时候,隋朝唐代的皇帝们,常常要携宫廷从长安跑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大几千人到洛阳“就食”。到了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就直接迁到洛阳了。所以隋唐时代,与长安隔峡谷相望的洛阳就开始体现出它的优势了。

洛阳的优势在于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不论从哪里都可以由水路向长安输送粮食。但是每当冬季严寒的天气使北方不再利于农业生产,所以大量的人都迁移到了富饶的南方地区,北方农业生产急剧衰退。

而当北方的公民前去江南等地时,带去了先进的农具与生产技术,南方自己就适合很多农作物的种植且又远离政治中心,较为平稳。以至于到了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成为了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地。

1、环境温暖

洛阳倍受重视和它的气候有很大的联系,气候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北方的天气相对复杂很多,作为唐朝政权地点,北方因天气转寒导致的农业生产成长受阻,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国库亏空。国家财务有了危机,导致钱粮加重,统治者治下怨声载道,公民难以维持生计。

甚至出现了节度使发动兵变、农民起义,流民四散,战乱频发。安史之乱之后局势更是无法控制,不光是对西域的掌握,唐朝对治下部门区域的掌握也远不如初期了。

有专家从气候方面分析了中国历史的兴衰,研究表明气候与朝代的兴衰有很明显的关系。比如全球气候达到小冰河期时,北方高山上的游牧民族会频繁向南边 生活的资源,就如同元灭宋。清灭明一样受到了气候的影响。

相反,当全球平均气温高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有所保障就不会到南方来侵占,这一时期就会出现较多的太平盛世,唐朝就是这样的情况。洛阳的好环境是成为陪都的要素之一。

2、物产丰饶

古籍中的很多记载都表明了唐朝存在的三百多年里洛阳遇上大雪的年数极少,甚至冬天时无雪的年数都达十九年,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气候最热的时候,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

唐朝天气和现在比起来是较炎热的,在唐朝时期中原地区不仅盛产竹林和柑橘,就连洛河、渭河都很少有结冰的时候,中原地区的冬天气候温暖常年无雪。

唐朝时的四川眉山以南以及山南涪陵都有荔枝分布,而现在就没有这样的现象了。洛阳位于伊洛盆地的北部,环境适宜,土地富饶肥沃,这是天然的优势。另外洛阳还掌握着发达的桑蚕业和种植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正是气候优渥的证明。

这样的气候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适合人们在此居住,因此唐朝统治者将洛阳定为陪都,方便了来往长安与洛阳的交流,带动了洛阳的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而唐末时气候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温暖了,寒冷的长安和洛阳冬天经常下雪,南方的作物很多已经无法再生长。预示气候变冷,受到寒冷的影响有时春秋两季的庄稼会被霜雪冻坏。逐渐寒冷的气候更是给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等民族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资治通鉴》记载唐末的一次大雨连下了长达六十余日。

反常的气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十分大,为了生存,他们只有南下寻求生机,因此对中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由此可见,洛阳的处境取决于气候的变化。气候温暖之时,洛阳才能高枕无忧的作为陪都发展经济。

虽然在唐朝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经济地位经常变换,但洛阳得天独厚的气候对于唐朝来说如虎添翼,无论是富有的经济还是肥沃的土地都是洛阳能够成为陪都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组成。洛阳作为陪都的特殊存在就是唐朝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的表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陪都,洛阳,唐朝,地位,气候,长安,唐代,东都,武则天,的中心,观点评论,洛阳,唐朝,气候,长安,武则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陪都,洛阳,唐朝,地位,气候,长安,唐代,东都,武则天,的中心,观点评论,洛阳,唐朝,气候,长安,武则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陪都,洛阳,唐朝,地位,气候,长安,唐代,东都,武则天,的中心,观点评论,洛阳,唐朝,气候,长安,武则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