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在自己的豹房之中驾崩,年仅三十一岁,尽管首辅杨廷和联合锦衣卫,张太后等多方势力一举铲除了威胁政局的江彬一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下一任皇帝应该是谁?
朱厚照在豹房里倒是胡作非为,身边也是美女如云,可偏偏这位年轻的皇帝就没有留下一点骨血,以至于死后无人继承皇位。
既然如此,皇室嫡脉已绝,便只能从近支的藩王里面选,杨廷和和张太后深思熟虑之后,定下了兴藩世子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日后嘉靖和杨廷和反目,对张太后也并无感恩戴德之心,有人说是皇帝刻薄寡恩,其实朱厚熜自己明白,按照顺序,他自己本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一,首辅的心机
王朝的兴衰,有时也常由皇子的多寡体现出来,开国太祖朱元璋,虽说戎马半生,可也没有影响生儿子,光儿子就有26个之多,且成活率极高,嘉靖的爷爷明宪宗朱见深也有十几个儿子,不过自此之后,他的后人们都不太争气。
宪宗的儿子里,就有6个亲王因无子撤藩,嘉靖的爹朱祐杬也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和朱祐杬同母的另外两个王爷,都是无子而终。
亲王如此,皇帝也是如此,明孝宗朱祐樘死活不肯听大臣意见纳妃,后宫之中只有张皇后一人独得恩宠,最终也只生下朱厚照一人。
偏偏朱厚照连一个儿子也没有,这样一来,便只能选最近的,其中,作为“长王”的兴王朱祐杬一系便是当之不让的继承者。
此时朱祐杬已经病逝一年多,世子朱厚熜还没有继承王位,杨廷和和张太后选中朱厚熜,一方面上因为朱厚熜与朱厚照血缘最近,适合继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朱厚熜年仅15岁,便于掌控和影响。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按明朝的制度,亲王去世,世子要等三年才能请求继承王爵,可杨廷和早有准备,为了铺平朱厚熜入京继位之路,在朱厚照死前五天,曾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一道特别诏书,说是应兴王妃蒋氏之请(即朱厚熜母亲),命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的时间,承袭兴王之位。
其实这所谓的请求,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杨廷和和张太后为了稳定政局,必须做好安排,而蒋氏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当上皇帝,当然也是毫不犹豫与二人合作。
二,太后的打算
张太后是明孝宗唯一的女人,深得弘治皇帝宠爱,自然,张氏一门也跟着暴贵,然而明孝宗三十六岁便早逝,继位的武宗朱厚照虽然是张太后亲子,也对这位生母并无太多尊重之意。
朱厚照死后,张太后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早做打算,如果未来册立的新君能够听命于自己,那么晚年的生活就有保障,所以她也同意了杨廷和的提议,立朱厚熜为皇帝。
只是这位太后漏了一件事,朱厚熜的生母蒋氏还在人世,以朱厚熜的倔强性格,能一心顺从张太后的意思吗?
对于继位的人选,内阁之中并无异议,朝中大臣大都赞同,但也有人不满。
杨廷和等人已经商议完成后,吏部尚书王琼气呼呼地冲了进来,厉声质问“继位之事难道是小事?竟然不先听听我等九卿的意见?”但各位大学士多次不予理睬,谁不知道这位尚书与朱厚照走得近,此次前来,压根不是兴师问罪,而是也想争一争拥戴之功,王琼见没人理他,只好沮丧离去。
杨廷和以武宗名义写下了遗诏:
朕疾弥留,储嗣未立,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
这份名为武宗遗诏,实则出自杨廷和之手的诏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条《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条款,以此来保证朱厚熜的合法继位。
三,漏洞与轻视
杨廷和自然是知识渊博,然而也正因为他知识渊博,所以他知道,朱厚熜的合法性其实并不正当,因为《皇明祖训》中分明写的是: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应即斩奸臣。
这段话最明确不过地说明了“兄终弟及”的宗法内涵:其一,必须是同母所生兄弟,其二,异母兄弟获堂兄弟不在此列,不得嗣位。
根据这一标准,朱厚熜显然是不具备合法性的,他只是武宗的堂兄弟,而父亲朱祐杬与明孝宗虽然是亲兄弟,却都是妃子所生,而且也不是同母。
杨廷和鉴于形势严峻,不得已而用断章取义的办法,打出“兄终弟及”的旗号,果然镇住了那些读书不多的太监和武臣。
可杨廷和自己却是心知肚明,他当然不愿意背上“奸臣”的罪名,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那就是把朱厚熜过继给孝宗皇帝,那么张太后仍为太后,明武宗便成了皇兄,朱厚熜成为亲弟弟,兄终弟及,名正言顺。
至于兴王一系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熜过继到孝宗名下,兴王岂不绝后?杨廷和等人也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益王第二子过继给朱祐杬,承继兴王。
在杨廷和看来,这个计划简直是完美,不仅为自己圆了场,也让太后非常满意,还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可他忽略了一个人,朱厚熜的意见他们都没有征求过,朱厚熜若是知道根本不会同意这项计划,若是这位少年天子是个软弱之人能由杨廷和拿捏也就罢了,可问题是他极为倔强,因而,这项提议实际上成了日后大礼议之争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