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郑成功北伐长江之役全复盘:本来大有希望,为何功亏一篑折戟南京

郑成功北伐长江之役全复盘:本来大有希望,为何功亏一篑折戟南京

1658年(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本来已经蛰居西南的南明永历朝廷更加风雨飘摇了。

原因是在上一年,永历秦王孙可望降清后,清朝已尽知西南防务虚实,顺治抓住机会,从1657年年底到1658年正月,大举向西南用兵,先后派出满汉四路大军,务必要生擒永历。

西南战事,小院之前有专门文章详细说过,这里且按住不表。顺治大举向西南用兵,决心固然坚毅,但从整体战略上来看,却是比较冒险。

因为此时的天下,并非只有云贵川之地不在清手,还有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从未平息。

沿海地区始终是清朝隐痛,要说陆战,清军入关十几年来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但俗话说“北儿马,南儿船”,讲到水战,不论是八旗军还是北方兵员为主的绿营都是眼前一抹黑,坐船都要晕,不要说开船出海。

尤其是,东南沿海还有尊奉永历正朔的明朝水师正规军存在,并且这支军队世代在海上讨生活,放眼世界,那个时代也没几支海军有把握说能击败他们。

这就是郑成功统帅的抗清力量。

郑成功北伐

这一年,顺治调天下清军主力进兵西南,东南防务空虚,这一切逃不过郑成功的耳目。他决定,趁此机会,誓师北伐,集中主力扬帆北上,自长江口进入内地。

八月初九,郑成功集结起近千艘战舰,浩浩荡荡抵达羊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在这里遇到了飓风。大自然的力量无法阻挡,战舰被巨浪打翻很多,将士死伤惨重,连郑成功的六位妃嫔,三个儿子都落水身亡,可见场景之惨烈。

仗还没打先受到如此损失,谁也扛不住,郑成功不得不先返回进行补充休整。

一直花了十个多月,郑成功才再次完成战争准备。1659年(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四月,他再次亲统大军北上,规模比上次还大,舰船达到了三千多艘,兵力超过十万。

郑成功以往作战,出动兵力至多不过两三万,这次他是把全部家底都押上了,为此他下令将士携眷随行。

通常来说,这是行军大忌,再精锐的部队有家眷随行,战斗力也要大打折扣。

郑成功不会不明白这点,他这个命令有两个原因。

一是己方主力全出,后方极度空虚,把家眷留在后方,万一遭到清军突袭,后果极其严重,前线将士也难以放心。

二是对此行把握极大,携带家眷的背后含义,是北伐成功后直接就地安置,以免分离奔波之苦。

看来,郑成功是决心破釜沉舟,不达目的不罢休了。

顺治的应对

郑军两次出击之间间隔了十个月之久,清朝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动向,顺治难道不做点什么来防备吗?

当然也是有的,郑军第一次北伐时,顺治就下旨集中浙江守军到沿海地区,另外又从内地抽调兵马增援沿海,但此时清军主力在云贵激战正酣,除了必须留守京畿一带的兵力外,能调的兵顺治几乎都调到了东南一线。

即使这样,兵力还是非常薄弱,如在重镇南京只有驻防八旗2000人加4000绿营。顺治这样做,一方面是兵力实在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也与他对郑成功的传统印象有关。

郑氏拥有最强大的水军,这毋庸置疑,就算集结起清朝拥有的全部水师,也是肉包子打狗,凭这时清军的水师力量,想在水上击败郑成功完全没有可能。

但陆上就不一样了,郑成功的军队向来是水上无敌,陆上弱鸡。郑成功之前上岸与清军交手不是一次两次,要说战绩,只能说乏善可陈。

1647年七月,郑成功联合郑彩攻打海澄,失败;

八月,郑成功联合郑鸿逵围攻泉州,失败;

1648年五月,再次围攻泉州,失败;

1649年十月,进攻诏安,不克;

1650年六月,围困潮州三月,不克;

1652年九月,与固山额真金砺在漳州交战,大败;

虽然也不乏胜绩,但总体来说即使取胜,郑成功也难以固守住城池。因此顺治对郑军的陆战能力,是颇为嗤之以鼻的,在他看来,只要防守好沿海,清军即使遇到挫折,郑成功也只能进行流寇式的骚扰,占了城也守不住,有这点兵力机动,大差已经不差了。

所以担心个啥呢,等西南平定,再调回大军围剿郑成功不迟。

顺治不知道,郑成功为这次北伐筹备了很久,为此他联络了江南反清力量,获得大量情报,目标直指南京。

势如破竹

四月二十八日,大军抵达定海,两天攻克,清军水师一百多艘战船被毁,守军被全歼。

五月初,郑成功在定海三路分兵,以中提督甘辉为前锋,自统中军,总兵陈文达殿后,点起全部人马,浩浩荡荡杀奔长江口。

沿路清军水师聊胜于无,根本无法抵挡三千多艘战舰的大军。

六月一日过江阴而不攻。

十六日击破清军瓜州防线,击溃满汉守军数千后攻克瓜州。

二十日发动镇江作战,郑军登陆与清军近战肉搏。夜袭银山,击穿提督管效忠银山大营,次日又击败江宁巡抚蒋国柱派来的援兵,清军已无可抵抗兵力,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献城投降。

一套操作猛如虎,两个多月势如破竹,郑成功已从海上杀到离南京不足百里的镇江,并且一反常态,主动弃船登陆与清军陆战,攻取城池后都留镇将驻守。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顺治有点慌,这不是他熟悉的郑成功。

这样发展下去,南京很快不保,这里是清朝南北漕运最紧要的地方,江南更是全国财政的主要来源之地,一旦有失,钱袋子就等于破了个大洞,如果没钱支撑战争,崇祯的遭遇还历历在目。

顺治紧急派出达素为安南将军,调拨给他京师八旗的精锐——没办法,这时候南京才是当务之急——南下增援,兵力还是不够,又任命江西提督杨捷为随征江南左路总兵官、宁夏总兵刘芳名为随征江南右路总兵官,各率手下人马由江西、宁夏赶赴江宁。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兵马距南京路途遥远,最快的也要一个月才能抵达。

在这段时间,郑成功的动作更大了。

镇江大捷震动了长江两岸,从六月二十五日到七月五日,明军兵锋所至,无不望而归附,共计收复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城。

甚至,六月二十八日,张煌言已经带着一只小规模舰队进抵到南京城观音门炫耀兵威。

近在眼前的南京

援军还在疯狂赶路,此时南京守军的兵力有多少呢?

驻防八旗喀喀木有两千八旗兵,提督管效忠有四千绿营兵,江南总督郎廷佐有督标五千人。此外还有先前在瓜州和镇江吃了败仗退回南京的残兵,有四千左右。

也就是说,全部加起来,南京城内守军最多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清军在江南并不是只有这点兵,它还有一支一万多人的主力,由苏松提督马逢知统帅,但这支兵不会来增援,因为马逢知已与郑成功暗通款曲,此时他按兵不动保持观望,如果郑成功能攻克南京,马逢知就会倒戈投降。

而此时郑成功吸收了江南的义军和投降的绿营兵,兵力已经又得到了补充。

从出兵到现在,郑成功一路顺风局,就差临门一脚,攻克南京了。南京一取,江南可定,清朝将被南北隔断,天下抗清局面将为之一变。

让南明君臣朝思暮想的南都,近在眼前了。

郑成功此前挥师水陆并进,从策划、准备到发兵、进兵,都表现出当世名将水准,似乎大有明太祖发动北伐时的气魄。

但是以镇江大捷为分水岭,他的表现却如同过山车一般。

六月二十四日,郑军占领镇江。二十五日,郑成功登城大阅三军,在镇江驻军三天修整同时派兵收取附近州县。

这些都没什么问题。

六月二十八日,郑成功召开军事会议,要谈正事了,正事当然是攻取南京。

问题是怎么去。

镇江离南京只有百里,今天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在1659年,如果走陆路,就算慢一点,两天时间无论如何也能到达。此前瓜州、镇江的清军败兵也是在一两天内相继逃回南京。

走陆路显然是最快的,大多数将领也持此意见。

也有不同声音,有一些将领认为,天气太热,陆地难走,不如走水路,正是己方所长,又轻松愉快,将士正好养精蓄锐。

听上去,这个方案也很合理。

事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郑成功此时有北伐之志,并为此专门训练了精锐的陆军“铁人军”,全身覆以鱼鳞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面,手执盾牌、大刀、长矛以为近战之用,负大弓以为远战之用。

铁人军被后世捧得很厉害,事实是在已经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重甲已被淘汰,铁人军其实是逆潮流而行。不过由于清军缺乏准备,且江南清军火绳枪装备率并不高,铁人军投放到战场还是取得了不小战果,是攻打瓜州、镇江的主力。

以铁人军为主力的郑军陆军精锐,打得就是清军一个措手不及,一旦敌人反应过来,集中火枪火炮围攻,身披重铠、行动缓慢的铁人军威力就大打折扣。

显而易见,兵贵神速,抓紧时机火速进军南京,不给清军援兵到达的时间才是上策。

并且,走水路还不算是中策,它其实是个下策。

郑军舰队以海船为主,体型巨大,这种船在海中能抗大风浪,到了江里就有点腾挪不开。并且这时季节又是逆风,逆长江而上

郑成功还是选择了走水路。

就这样,舰队顶着逆风,慢吞吞地逆流而上,甚至需要岸上纤夫帮忙挽纤而行,比没油的汽车好不了多少。

顿兵不进

七月九日,郑军主力终于抵达了南京仪凤门下,花去了10天时间,相比走陆路,至少多出了8天。

进抵南京后,郑成功的操作还是让人看不懂。

简单点说,从兵抵南京到最后撤离的将近半个月时间里,郑成功没有发动过一次进攻。

这些时间里,根据记录,他做了以下这些事:

七月十一,“绕观钟山,采踏地势”。

七月十二,部署众将扎下营垒。

然后,没了。

为什么没动静了,因为他想劝降南京守军,不战而取南京。

进兵以来,进展之顺利让他有些飘飘然,加上截获的清军紧急求援疏,城内郎廷佐、管效忠对劝降信的回复,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南京守不住了。

实际这是清军的缓兵之计,郑成功勒兵不攻,正是补充援军的好机会。

在此期间,守军得到了增援,西南归来沿长江返京的噶褚哈部千名左右八旗兵、游击徐登第领马步兵三百名、参将张国俊领马步兵一千名、守备王大成领马步兵一百五十名、杭州协领牙他里等领兵五百名相继抵达。

最重要的一支援兵来自崇明,是苏淞水师总兵梁化凤率领的4000多人,他们在六月二十八日从崇明出发,一路上轻松通过郑军已经占领的区域而没有遇敌,在七月十五日从丹阳进入南京城。

当然,更多的援兵还在路上。

有了兵就有了底气,守城的清军有了反击的念头,他们为此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相比清军,此时郑军歇兵过久,防守松懈,一些部队甚至开始捕鱼捉虾为乐,这正是守军可以利用的机会,胜负的天平开始逆转。

清军的反击

策划已定,七月二十二日深夜,城内清军打开仪凤门和钟阜门,梁化凤率领骑兵,管效忠率领步兵,同时从城内杀出。

郑军屯驻在两门外的前锋镇和中冲镇毫无准备,大部分士兵在睡梦中,衣甲兵器都来不及披挂,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两镇都被击溃,前锋镇主将余新被生擒。

轻易击溃郑成功前锋,城内清军有了底气,干脆选择了在城外扎营,这个举动并不是狂妄,而是有着更深的意义。

有了第一场胜利垫底,清军确实更加自信了,他们作出部署,第二天再次全力出击,以昂邦章京喀喀木、梅勒章京噶褚哈、玛尔赛、总兵梁化凤等率领主力由陆路出战;提督管效忠等领军由水路配合。

事到如今,郑成功终于被打醒,他连夜调整部署,以观音山为核心布阵,准备与清军决战。

功亏一篑

二十四日一早,决战如期展开,但是局势很快形成一边倒,国姓爷期待的歼灭清军主力于城外没有达成,崩溃的反而是自己军队。

清军以梁化凤为主力,直攻镇守在山上的左先锋镇杨祖,杨祖统率着四镇兵马,郑军一镇在2000人左右,也即是他手下共有8000多人。

虽然有8000多人,但清军集中优势兵力来攻,人数比郑军更多,四镇人马在冲击下直接被击溃,速度快到郑成功发现情况不妙时,再调兵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山顶守军前冲镇蓝衍阵亡,杨祖、杨正、姚国泰领残兵逃窜,山头遂被清军占领。

制高点被占领,清军乘着山势杀下上来,包围了山谷里的中提督甘辉、五军张英部。甘辉和张英是郑军中有名的悍将,他们的表现要强上许多,率部死战不退,最终寡不敌众,甘辉被擒,张英阵亡。山谷中的郑军也宣告全军覆没。

郑成功出兵共有二十六镇兵马,此前在镇江、瓜州等地留守有四镇,又有二镇负责看护家眷船只,还派出张煌言带着罗蕴章、袁起震和水师前镇阮美下芜湖招抚接受,南京城下实际的兵力在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左右,如今短时间内就丧失了六镇兵马,军心已乱。

很快,坏消息再次传来,山下两镇:左虎卫镇陈魁、左武卫镇林胜也全军覆没,这时陆军已全面崩溃,局势已不可扭转。

剩下的事已无需细说,郑军兵败如山倒,混战中后提督万礼又被俘,管效忠乘机从江面率水军进攻,又焚毁了郑军不少船只。

但管效忠的战绩也仅限于此,毕竟要说水战,即使郑军陆军崩溃,水军依旧无敌。水师掩护了不少陆军撤到船上,总算保存了一些实力,这些人将在不久后的厦门海大战再次证明自己。

败局已定,郑成功能做的只有收集残兵,退回金门、厦门。声势浩大的北伐就此功败垂成,反而在南京城下损兵折将,元气大伤,郑成功从此再也无力发动如此规模的战役。

南京之役的疑点

南京之战,留给后世最大的疑点是,之前刚刚取得辉煌大胜的郑军,为何在城内清军出击后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

一是郑成功的兵力。

在多种史料中,都记载郑成功北伐兵力超过十万,最多的有说十五万。

除去家眷,伙夫等非战斗人员不提,郑成功的兵力可以从番号中计算出来,这次北伐总共出动有26镇番号,各镇兵力并不完全相同,少的1000人,多的3000人,平均一镇在2000人左右。

这样计算,再加上张煌言所部的一万多人,郑成功的陆军兵力应该是在7万人左右,剩下的是水军部队没有登陆,这依然是一支很庞大的陆军。

但南京城下并没有7万人,前文说过,已经分出七镇兵马留守,张煌言也被派出去了。

这样,南京城下的陆军就只剩下了四万多人,其余是水军。

即使如此,清军出城野战的也只有一万五千多人,以四万多对一万五,遭到如此惨败也说不过去。

这要看另一个方面,郑成功的布阵。

郑军十号在仪凤门附近登陆,在狮子山脚下营,这个部署并没有问题。仪凤门距离长江最近,附近又有南京北面的制高点狮子山。只要攻下仪凤门,占领狮子山,南京一览无遗,城内动向尽收眼底。

如此,也可以解释郑成功为什么迟迟不攻城,而选择相信管效忠会投降。如果到达后立即强攻,郑军确实很可能攻下南京,但城内守军也不少,强攻之下必定伤亡惨重,即使拿下南京,部下也将遭受惨重伤亡。管效忠的投降信恰逢其时,正好击中郑成功患得患失的心理:既然能兵不血刃拿下南京,不妨多等几天。

但之后,郑成功出现了昏招,他把集中在仪凤门附近的军队分散了,分布到了南京城北面和西面的广大范围。

南京城很大,四万多人散布在南京城北和城西的两面,完全不足以包围南京。

这个布阵,既不能集中自己优势的兵力,还到处都是筛子,清军援兵能源源不断轻松进入南京。

从南京城西的江东门到郑成功的驻地幕府山大概有十公里,号令传递的时间加上军队行军的时间,城西的军队在城北军队遭到攻击时显然是难以及时提供支援的。

这时候,驻守在仪凤门附近的正是前锋镇和中冲镇,一旦这两镇被击溃,郑军相当于被切成了两端,北西无法互相支援。

清军的方案很完美,攻击仪凤门,就把郑军切断,彼此不能呼应,所以夜袭前锋镇后,干脆就地扎营,防止郑军移营一处。

仪凤门之战后,郑成功意识到了这个大问题,连夜移营,试图在幕府山-观音山一线重新列阵。清军不等郑军调整完毕,第二天就发起进攻。从战后损失来看,江东门附近的五镇兵马损失最小,显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决战中。主战场上相当于是清军的一万五千人对阵郑军二万六千多人。

郑成功在观音山的列阵也有问题,他把最能打的甘辉、张英等人放在了山里,山下大路的兵力并不怎么雄厚。

山上兵力不算少,有七八千人,但战斗力在各镇中不强,并且散布在山腰到山头,又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观音山是个决定战略主动权的地方,守住此山,北面郑军还能互相呼应,观音山失守,郑军被进一步割裂,只能遭到处处被围歼的命运。

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在于仪凤门和观音山,在这两个要点清军都实现了战略意图,先是冲出仪凤门截断北西郑军,然后集中兵力攻下观音山,随后将各镇各个击破,显然要技高一筹。

南京之役,郑成功陆军最惨重的损失就是在北面,那是他亲自统帅的主力,西面明军距离遥远,想救也鞭长莫及,反而损失较小,基本保留了建制。

总结一下,南京之战郑成功犯了三个错误:一是走水路浪费了时间;二是受了诈降的欺骗;三是军队列阵出现严重问题。只要少犯一个错误,大事犹有可为。

虽说郑成功在此前的抗清生涯里也有拥兵自重,拒绝与李定国合作等诸多问题,但这次北伐确实是南明最好的机会了,他也为此做了长时间的准备。

可惜在南京城下,郑成功的一丝傲慢,以及潜意识里仍然有保存实力的想法,让他付出功亏一篑,全盘皆输的代价。

但难道就能为此苛责郑成功吗,这次规模空前的北伐本身就是一次壮举,全师出击更是殊为不易,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相信郑成功是尽力了,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谁又能取得超过他的成就?

总之,南明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长江,北伐,顺治,清朝,西南,清军入关,郑成功,兵力,力量,大军,观点评论,镇江,清军,郑军,郑成功,南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长江,北伐,顺治,清朝,西南,清军入关,郑成功,兵力,力量,大军,观点评论,镇江,清军,郑军,郑成功,南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长江,北伐,顺治,清朝,西南,清军入关,郑成功,兵力,力量,大军,观点评论,镇江,清军,郑军,郑成功,南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