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是"因遭遇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或其他的种种原因,为避难、求生而离乡背井、流向他乡的人。流民历来都是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而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流民的安置。流民问题的严重程度是世之盛衰的晴雨表。而流民问题严重与否,在传统人治为主导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贤能与否。
即便行之得法,也多是发挥短期效应,很少能持之有恒。而且控制模式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偏向,多数控制模式或多或少有失偏颇。
在北宋统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与北宋政府能够较好的安置流民不无关系。
北宋对流民的安置措施,其核心思路是用金钱来解决内部问题,其优点是立竿见影,缺点是执行中常有偏差。
一、安民止"流北宋对流民问题的解决是由一套系统的救助政策组合而成。主要表现形式:一是给钱救助模式,二是减钱、免钱救助模式,三是债务缓期执行救助方式。
1给钱救助模式
主要是要让流民有饭吃,有屋住。开仓放粮。民以食为天,流民发生时,最有效的救济方法莫过于供给粮食。北宋设常平仓、义仓储备粮食。
一旦流民出现,便会调拨粮仓的粮食进行施救,此外,还设有惠民仓、广惠仓等,这些仓储在流民出现时积谷备荒的作用不可估量。
安置住所。流民漂泊在外,居无定所,孤苦无依,这时为流民提供临时安置住所能够稳定人心,遏制流民四处蔓延。
明道年间,吴遵路建茅屋百间安置流离百姓,同时为流民提供食盐和蔬菜。"开封府即京城门外行视寺院官舍以居之,"这些都使流民避免流浪乞讨的漂泊生活。
募流为兵。北宋施行募流民为兵的政策,以缓解流民问题给政府带来的压力,而流民当兵赚取年薪,一名厢兵薪水每年约30贯钱,基本能够维持一个5口之家的最基本生活费用,如果是禁兵薪水还要多20贯钱。
兴办公役。北宋政府常常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流民复业,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堤坝、学校、城池等社会公共工程建设。
2免钱、减钱救助模式
主要体现在免役、免租、免债方面。
免除赋税。百姓在衣食无着的情况下才会演变为流民,在这种情况下征收赋税相当于雪上加霜。北宋统治者为减轻流民负担,免除流民所欠政府财物。
流民返乡之初,百废待兴,减免徭役也是很有必要的一项举措,政府还对流民采取减免租税的政策,这时减免的租税范围很广,既包括流亡之前的也包括返乡之后的。
罢止官籴。所谓官籴是指北宋政府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一定的粮食来满足皇室、军队的需要,每逢灾年,政府便停止征收官籴,以缓和矛盾,惠及广大百姓。
鼓励垦荒。北宋政府鼓励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开垦荒田。"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垦荒可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抗灾能力。
出售度牒。度牒是僧尼的一种身份证明,拥有度牒才能享受免税等特权。流民发生时,很多流民会把出家为僧作为出路之一,政府也会适当放宽对出售度牒的限制,以加强对流民的安置。
通过出售僧牒救济灾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灾害给人民带来的损伤,减轻政府压力。
3缓解债务模式。
主要是实行倚阁制,倚阁的含义是政府延缓灾民所欠钱款,以缓解灾民压力,是北宋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救济制度。
1005年第一次实行,"县民所逋去年赈贷及倚阁东苗盐米",此后得到大规模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1123年,宋徽宗下诏:"京东西路颇多逃移,……可将宣和三年以前拖欠税租并与权行倚阁。以上三种救助模式,基本精神都是围绕流民失去经济能力后,对其"给钱"以保证其有工作生活的能力,"减免赋税"、"延缓收欠"以消解流民的债务负担,使他们能够最终重新站立起来。
二、救济措施的优劣均很突出
北宋的社会救济制度趋于完善,对于救济的对象、项目、标准及费用的来源与支出都已制度化,涉及范围相当广泛,规模较大,不但策略多样,而且有很多创新之处。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徇私舞弊、矫枉过正的现象,违背救灾宗旨,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优点好于缺点。
1救助措施的优点
北宋对流民所采取的安置措施较为完备,建立仓储备荒体系,设立赈济流民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起到挽救生命、防止流民生成的作用。
开仓放粮这种给流民提供粮食的救济措施能在第一时间挽救流民性命,为流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安置住所,则让流民免于风吹雨淋,起到安定人心、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
募流为兵为流民提供一条长久谋生的出路,同时也为北宋政府提供大量兵源,对于这项政策因其巨大的双赢性质在有宋时代一直延续。
兴办公役也是一个双赢方式,流民通过工赈获取报酬,增加自身抗灾能力,政府既有效解决流民问题,又能获得工程建设成果,一举多得,这项政策在后世流传更为久远。
轻徭薄赋则使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既防止其转化为流民,对于流民的良好安置、恢复生产起不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罢止官籴、出售度牒都能起到减免赋税的作用。倚阁施行的优点在于:首先,倚阁的数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纳税数额和户等的高低而定。
下等户纳税数额少,倚阁数额大,中上等户纳税数额高,倚阁数额小,这正是北宋政府公平公正政策的体现,维护了下等户民的利益。
其次,宋哲宗时期还对倚阁的灾伤分数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下,灾伤在七分以上才施行倚阁,救助对象主要为贫民,体现出北宋政府的人文关怀。
北宋的三项救助模式的整体优点是,有助于流民的基本生存需要,能够推动流民恢复生产。使这些遭受侵害的百姓不会放弃农业耕作。
防止田地荒芜、农业萎缩、生产力下降,政府运用上述措施有助于他们尽快安定下来,恢复生产生活。同时,有助于社会稳定。
大多数百姓沦为流民都已倾家荡产,如果得不到救助,流民走投无路便会伴随过激行为出现,历史上很多由流民引发的农民起义都是被逼上绝路,寻衅滋事。
而政府的及时有效救助措施,可以减轻流民压力,缓解燃眉之急,维护社会稳定。
2救助措施的缺点
缺乏有效监督体制。管理混乱,北宋救灾实行起来随意性大,没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实施中对官员管理不善,结党营私,置法令于不顾,致使一些非流民冒充乞丐领取财物,真正穷困者却得不到救助。
而且官员贪污救济钱粮、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实行过程中弊端丛生,无法维持长久。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上述以钱粮为核心的措施的施行,首先就是要求政府减少财政收入、增加支出,而募流为民政策,使得北宋军队一度极为膨大,出现大量"冗兵"。
这些由流民出身的冗兵不但增加军费支出,而且战斗力不强,北宋连年败战,与其有一定关系。
部分地区劳动力短缺。强壮的流民当兵后,留下的多为老弱妇孺,生产能力较低,致使一部分田地荒芜,影响社会生产的进步。
社会矛盾被转移累积。这些灾年减免的赋税,增加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军费的增加部分,是不会凭空消失的,都会转移到还能交得起税的百姓头上,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由于大量百姓转化为僧人,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弊端。
三、小结
北宋的流民救助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统治者对于那些贫困者的态度是限制大于救济、冒充现象严重、官员贪污救济钱、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等因素影响。
以致在实行过程中漏洞百出,使得很多贫民得不到实惠。但是宋太祖开启以金钱解决问题的序幕,被有宋一代统治者很好的贯彻执行在各种内政方面。
宋代一系列社会救济的举措,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宋代的社会救济水平和种类以及救济设施的创设等方面,在我国古代也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社会救济的总体格局。
为后来人解决流民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对流民的救助产生巨大的作用,对于稳定社会,增强国力,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宋洪迈,宋,《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董煟,宋,《救荒活民书》,商务印书馆,1939;
3陈邦瞻,明,《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