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何蒙古人要帮明军,来推翻自己的国家?

朱元璋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何蒙古人要帮明军,来推翻自己的国家?

一、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朝代不少,但像明朝这么奇葩的朝代还真不多。

尤其是明朝的皇帝们,更是把这个朝代的奇葩程度推上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这些皇帝中有迷恋炼丹的,有数十年不上朝的,也有差点被宫女勒死的等等。

不过明朝即便奇葩,但也创造了不少奇迹。

比如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地地道道无背景、无权势、无金钱的草根出身。

比如说明朝的手工业和经济特别发达,根据美国的《白银资本》研究,在明代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白银都流到了中国。

再比如说明朝还是从南向北打下来的天下。

说到这点,那我们就要着重唠叨唠叨了,因为历史上北伐彻底成功的朝代只有明朝。

那么北伐真的很难吗?

当然难,这其中牵扯到的因素很多,我们知道要打一场漂漂亮亮的胜仗,单单人的因素是不够的,其中还得有天时和地利等因素。

首先,北伐在地势上不占优,总体来说,我国地势北高南低,北方多山地高原,并且中间有天险阻隔,所以北伐的队伍基本上需要仰攻天险和强渡江河。

其次,北方军队在战斗力上要强于南方,北方多骑兵,南方多步兵,在火器出现之前,南方的步兵团在北方骑兵面前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

既然北伐如此困难,为何朱元璋却成功了呢?

这是因为他把天时和人和的因素无限扩大化,进而弥补了地理上的不足。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有不少蒙古骑兵都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蒙古人要帮明军,来推翻自己的国家?

二、

在明朝建国之初,蒙古族的士兵数量不在少数,即便是到了明朝要灭亡的时候,战斗力爆棚的8万关宁军,其中蒙古族的士兵有近2万人。

而在投降明朝的蒙古人中,不少都是高级官员,把都帖木儿、纳哈出,把台、吴克忠、李贤、哈铭等等都是。

在这些投降明朝的高级中,还有些人的血统很纯正。

比如说纳哈出,此人是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木华黎的一脉,在元朝时期位高权重,即便元大都被攻破后,元顺帝带着贵族们北逃建立北元之后,此人还被封为了丞相,后来还是头像了明朝。

而他的儿子还成为了太子朱标和大将蓝玉的亲信,如果不是朱标早逝,纳哈出这一脉还得继续享受明朝给予的高官厚禄。

既然蒙古投降的有名有姓的高级官员都很多,那底层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了。

而其中战斗力爆表的“朵颜三卫”更成为了明朝手中对付蒙古的一把尖刀,那么这些投降蒙古人真的没有族别的观念吗?

有,是当然有的,但在性命和气节之间,又有多少人能毫不迟疑地选择气节呢?

毕竟,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实在少得可怜。

三、

元朝统治后期,各种矛盾不断被激化,除了蒙古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外,蒙古族内部矛盾也很尖锐。

其中有三股势力的矛盾最为突出,元顺帝、王保保、李思齐。

元顺帝就不用说了,他代表的是元廷,而王保保和李思齐都属于势力贼强的地方割据势力,尤其是王保保此人在鼎盛时期曾佣兵几十万。

这三方势力彻底把元朝给搅乱了,确切地说是把元朝的战斗力给削弱了。

想想也是,本来枪口一致对外,不管能不能打出子弹,至少会有一定的威慑力,现在倒好了,枪口一致对内,你打我,我打你,谁也不服谁,最终只会被别人看笑话。

而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看笑话的人。

当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朱元璋在南方也没有闲着,那就是在整合南方的势力。

结果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就相继被朱元璋给收拾掉了,而在朱元璋势力极速膨胀的时候,如果元廷可以从中间横插一杠子,那么将够朱元璋吃一壶的。

只是可惜,元廷内部对此很不感冒,任凭朱元璋坐大,他们依然打得不可开交。

等到朱元璋剑指元大都的时候,那就更有意思了,任凭元顺帝多次请求王保保前去救援元大都,王保保愣是不理,眼睁睁看着元大都被朱元璋攻破。

而元顺帝只有玩命地向北跑。

四、

元顺帝跑了,元大都也没有了,王保保割据一方,这下蒙古人就要为自己的去向做出选择了。

他们只有三种选择:

其一,跟着元顺帝北逃。

其二,投靠王保保割据一方。

其三,归顺明朝投靠朱元璋。

纵观这三种选择,相当一大部分蒙古士兵和族民都选择了第三条路,因为这条路是光明的。

蒙古人已经在中原繁衍了两三代人,他们早已习惯了在中原的日子,相比较西北自然条件的恶劣,谁不喜欢中原地区的富饶呢?

再说了,元顺帝他们逃跑了,手里还有财富,那些普通的蒙古人,他们又有什么,跟着逃,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跟着王保保搞割据更不是一条明路,王保保虽然短时间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长久看他两面都不讨好,承受着元顺帝怒火的同时,还要防范朱元璋地打击。

所以,不少蒙古人权衡利弊之后,便会做出投靠朱元璋的选择,这样不仅能继续在中原生活,还能得到明朝的庇护,毕竟元朝已经大势已去,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又有多少蒙古人会为它陪葬呢?

五、

朱元璋对时局看得也很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打天下的软肋是什么,那就是缺少强悍的蒙古骑兵,既然如此,那就需要吸入这股力量。

于是朱元璋颁布了一条檄文: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奉天北伐讨元檄文》

这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民族成分不同,但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归降明朝,我老朱举双手欢迎,而且待遇和中原人没有差别。

既然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蒙古人的归顺自然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成批的蒙古人选择了归顺明朝效忠朱元璋。

而朱元璋这一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既然选择了归顺,那就要表示一下衷心,不能只嘴上说说,再说了像朱元璋这号狠人,只嘴上说说也不行。

于是这些归顺的蒙古人就被编入了明朝的军队里,他们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更加美好的小日子,那也是玩了命上阵杀敌,积攒军功。

所以,他们打起蒙古不肯归降的顽固分子时,那也是绝不含糊的,当然也是不敢含糊的。

六、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确实有不少蒙古骑兵,这些蒙古人帮明军来推翻自己族人的统治,并不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再说了,普通的蒙古人已经在中原大地上生活了那么久,早已经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圈子,把他们再从圈子中剔除,谈何容易?

当然,这些归顺明朝的蒙古人也不全是自始至终都效忠明朝的。

比如说我们上文提到的朵颜三卫,在朱棣统治时期,他们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就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鞑靼部首领阿鲁台反叛明朝,后来朱棣连续三年亲征攻打阿鲁台,并沉重打击了支持阿鲁台的朵颜三卫。

由此可见,无论是蒙古人投靠明朝,还是明朝无偏见地接受蒙古人,都是当时对自身利益最好的选择,一旦有了更加有利于生存的机会,他们也会放弃原先的选择。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战斗力,王保保,士兵,明军,北伐,明朝,朱元璋,势力,蒙古骑兵,观点评论,王保保,明朝,蒙古人,朱元璋,元顺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战斗力,王保保,士兵,明军,北伐,明朝,朱元璋,势力,蒙古骑兵,观点评论,王保保,明朝,蒙古人,朱元璋,元顺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战斗力,王保保,士兵,明军,北伐,明朝,朱元璋,势力,蒙古骑兵,观点评论,王保保,明朝,蒙古人,朱元璋,元顺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