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可怕的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都害怕他,历史却未曾详细记载
明朝时期,皇帝势力相对单薄,各路官员莫不是党派纷争,你讽刺我一番,我打压你一头,大多为了自己或是各自党派的利益,因此,皇帝虽然大权在手,但是真正心里向着皇帝,为君分忧的没有几个。为了稳定何方斗争,同时打探调查大小事情,明朝发展出许多侦查机构,专为皇帝探查机密。
首先来说的,是朱元璋成立的“锦衣卫”。朱元璋时期有一震惊朝野的事件,就是胡惟庸案,胡惟庸官拜丞相,底下阿谀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攀附,送礼。这也让胡惟庸虚荣心暴涨,最终起了异心,想取而代之。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其子朱棣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朱元璋罢黜胡惟庸,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锦衣卫就在此事时出现。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虽说废了丞相与中书省,朱元璋心里还是不放心,他需要一个绝对服从他的机构。锦衣卫是皇帝亲自建立,只听他一人命令,平日工作就是帮助皇帝监视文官。
过了五年,锦衣卫被废除,至于原因,史官并没有言明,无人可知。之后,朱棣起兵上位,为防止出现父亲执政时的现象,重新启用锦衣卫。但是他又担心锦衣卫一家独大,最终脱离他的掌控,新成立东厂制衡锦衣卫。自此开始,厂卫制度盛行。到了宪宗的时候,锦衣卫与东厂争权夺利,分庭抗礼,皇帝颇为头疼,思虑再三,于是再设立一机构,西厂。三角关系,形成三权制衡。
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明武宗正德初年,以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以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西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西厂的成立令汪直的权力“更上一层楼”,也令他的焰气更高。史书上记载了汪直脚下的党羽奇多,每次出府都横行霸道。此外,之前提到西厂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并不向皇帝奏请,无形之中造成了大量冤案,西厂成员也可借厂中的权力陷害异己,残害忠良。西厂所限定的侦查范围不只是北京城,而是全国各地,任何人也会成为西厂所监视、所害的对象。正如《明通鉴》所说:“(汪直)气焰熏灼,凡西厂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请。”
宪宗朱见深见汪直屡屡揭发奸贼,愈发宠幸汪直。西厂愈发肆无忌惮,屡兴大狱。《明史·汪直传》写道,上自王府下至边镇,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西厂的侦缉校尉,“民间斗詈鸡狗琐事,辄置重法,人情大扰。(汪)直每出,随从甚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项忠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厂上。”
当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有矛盾,又在京师荣府旧仓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例,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内行厂几乎全部厂卫都可以监察,受皇帝直接管辖,有绝对权利,用刑酷烈,审问残忍,一时间,内行厂让人闻风丧胆。锦衣卫的人见了他们吓得瑟瑟发抖,官员见了他们下跪磕头。
内行厂的管事一时间风光无比,除了皇帝,人人都害怕内行厂的人。讨好,送礼,害怕自己一不小心被牵连犯罪,短短两年,内行厂管事刘瑾贪污六千万两白银。皇帝知道后惊诧不已,照这样发展下去,国库被刘瑾搬空也未可知。
有了权势之后,刘瑾和很多贪官一样也开始敛财。他的手法也没有什么创新,索贿、受贿、贪污,都是一般的手法。只不过他的胆子比一般的贪官大了很多,因为他的上边仅是一个皇帝。
作为一个太监,刘瑾的性格和一般的贪官还不一样,如果他向你伸手要钱,你就必须给他,否则太监那种狭窄的心胸,报复起来比一般的贪官更心狠手毒。有一个人刚升迁,刘瑾便向他要“贺印钱”,其实就是索要贿赂,言外之意是:没有我同意,你根本就做不上这个官。那个人不肯给,刘瑾马上就下令让他退休回老家。
刘瑾受起贿来也是来者不拒,有的为了得到高官向他行贿,例如刘宇,刚上任巡抚时,用万金向刘瑾行贿,使刘瑾喜不自胜。后来刘宇又先后给了刘瑾几万两银子,结果一直升迁到兵部尚书的位子上。其他的官员多数是害怕刘瑾对自己打击报复,于是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少的要上千两,多的则五千两,有一年,考察地方官时,竟有贿赂二万两银子的。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送少了还不行,否则要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官位基本上成了刘瑾手中卖钱的商品。
接受别人贿赂之后,刘瑾还枉法行事,直至制造冤狱。
于是他毫不犹豫将刘瑾处死,将他贪污的银两收归国库,内行厂从此也就消失了。明朝发展特点之一就是厂卫制度盛行,跋扈弄权,搅乱朝堂,同是厂卫,锦衣卫与东西厂害怕他们,官员除了跪皇帝还要跪太监,令人匪夷所思。
这些机构从某一方面来讲算是明朝的缺点,许多忠臣良将被内行厂残害,皇帝为什么要废了内行厂?内行厂的发展已经超出他的掌控范围,与建立时候的初衷越来越相悖。总之,内行厂的存在无疑是灾难性的,弊端连连,脱离掌控,都是皇帝在建立时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