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太平盛世,春风上国繁华。她是皇帝的爱女,依在父母身边窥帘望去,一时多少人杰:他原本是清俊的少年,穿梭于名臣和高士之间,人生拟是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倏忽十年,相误桃源路。这似乎是来自父亲的一意孤行,而这痛苦的父亲虽然富有天下,却也在自己布下的复杂棋局面前别无选择。有娇媚的宠妃相伴,潇洒天子对贤惠睿智的皇后若即若离,在婚姻与政治中彼此斗智斗勇,展开一场十数年的持久战,一个“爱”字却总难说出口。
电视剧《清平乐》以宋仁宗的一生为线索,既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逐渐把控朝政到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故事,也表现了在风起云涌的朝堂背后,仁宗的情感抉择和喜怒哀乐。仁宗少年登基,掌控天下生杀大权,却因心中对百姓的慈悲仁爱,这至高的地位和权利带给他的反而是压力。
他仰惧天变,俯畏办言,治国如执秤,如履薄冰地保持着朝堂与天下的禾种平衡。仁宗朝河清海晏,名臣才子辈出,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经济文化盛世,而这与仁宗一直以来遵循的"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并且广开言路也不无关系。然而同时,他却也牺牲了几乎所有"任性"的可能无可选择地将女儿、妻子、爱妃包括他自己,置于无法逾越的孤城,也让自己在天下苍生与天子之爱,治国理念与骨肉亲情中百般挣扎,在理智与情感间难坊取舍,展现了古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束手无措与抉择,即使生在帝王家,亦需承担起出身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此必须舍弃生而为人的普通情感与喜乐。这其间,个人抉择如同涓涓细流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浬没,而汇成浪潮的也正是这涓涓细流。
接下来,九竹叔将通过影视剧《清平乐》以及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来分析在宋仁宗的治理下的烟火气的太平盛世。
首先说一下衣吧!
一,男性服饰
宋朝官服看三点:颜色、革带、幞头。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穿朱,再下等官员穿绿穿青。朝堂之上,官阶高低,看颜色就清清楚楚。
再来看几个例子:
被王爷称为吕相的吕夷简任职参知政事,穿紫色。晏殊曾任礼部刑部尚书,穿紫色。张茂则任内侍黄门,穿绿色。
在第一集中,入宫进议的吕夷简和散步而来的王爷,两人的幞头就完全不同。宋朝也是幞头花式发展的时代。像这样样式各异的幞头同框,在当时也不罕见。
除了衣服不能乱穿、话不能乱说,腰上的革带也不能胡乱佩戴。
革带是区分官职高下的标志。皇帝及太子的革带用玉配饰。像晏殊这样的大臣只能用金作为配饰。晏殊革带的两端向下以示忠顺。
宋朝还开创了独有的曲领方心,宋仁宗这形似璎珞锁片的配饰除了美观,还能起到压贴衣服的作用。
武将的服饰同样用心。宋朝武将最典型的配饰是“袍肚”。在腰部围着甲衣的部位用布系上,能帮助防止盔甲滑动。
《清平乐》里男性戴的帽子叫什么,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清平乐里男性戴的帽子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幞头。幞头起源于汉朝,一开始的名字叫做幅巾或者帕头。幅巾是用丝帛从额头处向脑后包裹头发,包裹后剩余的丝帛就垂下来到后背。平民庶人多用葛布作幅巾,而文人雅士则用丝帛细绢作幅巾。
后来幅巾流传到南北朝时,受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吸收了鲜卑族的风帽特色。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风帽的基础上将幅巾改良,原本是剩余的大条幅丝帛葛布披在身后,而周武帝将幅巾的四角裁成四条带子,脑后与额前各有的两条带子分别交叉在额前与脑后打结,这也就形成了幞头的雏形。
后来到了隋唐时期,幞头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隋初一般是软头软脚,后来到了唐代才有了幞头初型。经过幞头的不断改良变化,幞头脚的形状也千姿百态起来。五代时期,幞头脚有直脚、交脚、曲脚、翘脚、朝天脚等多种形状,这也就奠定了宋代幞头多种多样的基础。
宋代时幞头已经成了男子的主要首服,从帝王到平民百姓都可佩戴幞头。而此时的幞头已经与隋唐时期的大有不同,材质选择硬质材料,脱离了丝帛巾帕,显得更加正式。
二、现在我们来说说女性服饰。
宋朝女子除了在头发上装饰钗、簪、步摇外,还盛行戴花冠,常用桃、杏、荷、菊等四季花卉样式做在发髻上,称为“一年景”。(太后刘娥的头饰还配以很多珍珠,这也是宋朝贵族女子的典型装扮)更多的女子以高髻为主。
剧中女子服饰基本为对襟,那是一种宋朝女子最常见的褙子款式,一般套在裙子外面。在经历了唐朝的雍容华贵,宋朝褙子更为修长、纤细、质朴,衬托出女子的曼妙身材。
接下来我们说说宋朝人吃什么?
少年时代的宋仁宗去梁家铺子吃点心,就上了一碗七宝擂茶,这碗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出镜率超高的一款高人气饮品,很多观众在看上部剧的时候大概就已经得知,这茶最早诞生于汉朝,在宋朝时很是盛行。
紧接着,配着这款茶的几个蜜饯点心就出现了,伴随着镜头中出现的蒸腾雾气,一笼新鲜出炉的蜜饯李子雪花酥,再等一会儿糖渍梅子馅的千层酥。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糖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但是直到宋代,我国的蔗糖工艺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就得以使得点心工业蓬勃发展。宋时出现了“蜜煎局”,专门制作各种蜜煎糖煎。这些吃食,都曾在宋朝书籍《吴氏中馈录》和《梦梁录》中有过详细记载,甚至在《金瓶梅》中类似的点心也有出现过。
在外面估计是已经吃了个半饱的宋仁宗,回到宫中,小太监像是说相声报菜名的一样,一口气说出了,肘花熏鱼、炙羊肉、鱼蓉粟米羹这些听起来就好吃到流口水的菜肴,但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宋仁宗挥一挥手就说,不要!
这里其实又藏了一个小知识点,尽管现在我国是吃猪大国,每年的猪肉使用量是世界之最,但在宋朝时,很少人吃猪肉,大部分都是吃羊肉,吃得有多夸张呢?据记载,王凯饰演的这位仁宗时宫中每日耗费280只羊。《东轩笔录》记载,仁宗有日晨起,对大臣说,我昨晚睡不着,饿得慌,想吃烧羊。
后面,即将成为曹皇后的曹丹姝,在酒楼中喝了羊羔酒,听起来很残忍的酒,不过这确实流行于宋朝,人用羊肉来酿“羊羔酒”。《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记载过这种羊羔酒,算得上是当时的奢侈品,皇帝常用来赏赐大臣。大吃货们在镜头外都要流口水了好吗,这是什么电视剧,这明明是舌尖上的宋朝。
如果你在宋朝的酒楼吃饭,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在宋朝菜名儿全是唱出来的。《东京梦华录》里有原话:“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店小二记下客人点了哪些菜,走到离厨房近的位置,一道菜一道菜高声唱出来,既让客人听清楚有没有报错,同时又等于给厨师下了单。这样的服务到如今是再难体验了。
接下来,讲一讲宋朝人生活中用的什么?
宋仁宗饮茶的温酒壶,出自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之前,文人写字的承具叫“案”(以案腿缩进为标志)。宋朝开始,“桌”(桌腿顶住四角)逐渐从“案”分离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在宋朝,不管是平民还是文武百官,一律都将皇帝称为“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