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白面无月牙胎记,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样的人?他的结局如何?

白面无月牙胎记,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样的人?他的结局如何?

包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然而他还给我们的形象是一张黝黑的方脸,额上印有月牙记。铁面无私、廉政清洁、秉公办案,这些都是他的人设。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可并不是黑面,那么真实人物故事是怎样的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包拯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其实是一个白面书生,39岁时才当上了县令。这并不是他考取功名甚晚,早在29岁时他就中了进士,因为他是个大孝子,为了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拒绝做官,一直等到十年以后,父母离世时他才为官上任。起初他在广东端州的端砚事件,由于秉公廉明,很受朝廷赏识。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时期是文官社会,那时的皇帝也经常被文官大臣们“群殴”,动不动就是一帮官臣与皇帝大讨政事,就像现代的董事会一样,宋仁宗也很是头疼,尤其对这个包拯,但拿他又没办法,因为人家说的句句在理啊。从此包拯也与朝中几个廉政之人建立起了打贪除污的人资体系和完美形象。

宋仁宗

朝廷中都是存有派系的,范仲庵掀起了新政改革,这使得派系更加的分明,一时间分为保守派和革新派。而这次改革以吏治为目标,范仲淹向各地派出按察使,监视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也因为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力,往往为所欲为,还有人借此胡乱作为。包拯立即上了奏章反对这次革新,而宋仁宗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否定了革新政策。

这下守派的臣官以为包拯就是他们的人了,其实他们想多了。公元1045年范仲庵辞去丞相一职,新革失败。而让保守派的人万万没有想到,包拯又上奏章,支持范仲庵用考试选拔士大夫子弟的政策。

范仲庵

而几年后根据当时的时局,包拯又上奏了《七事》 ,与新政相仿,这下群众才明白过来,原来以为包拯是个“傻人”,其实他是在官场中没有任何派系,只是敢于实话实说、公理分明、只讲实情的一个人。而包拯弹劾宋庠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没有错,是因为你什么事都没干,所以不犯错,但作为国家的要臣,丝毫没有建树,就是尸位素餐。

宋庠

公元1057年,包拯到了开封府任职,那年他59岁。他上任后就改革诉讼制度。起初百姓如果申冤必须通过门牌司来上递案件,这样就使得一些官吏利用职务之便讹诈百姓。包拯上任后撤掉门牌司,老百姓大悦,高呼:开封有个包青天。但包拯只在开封待了两年,被宋仁宗调任三司使,打理一国财政,因为这样一位廉政清官,用他是最放心不过了。

在包拯刚上任三司使时就出现了灾荒,而朝廷收税时只要现银不要实物。老百姓只能将粮食卖给官府变现,官吏却趁机压榨百姓,气愤的包拯连上国折向皇上反应,并提出名折变的政策。这次改革的成效很大,宋仁宗更加依赖包拯,于1061年封他为副宰相。而当时包拯已经63岁了,后生的操劳把他牵倒在病床之上。

开封府

公元1062年,包拯病逝,全国哀悼。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身边并没有武艺高深的七侠五义,他是为皇帝分忧的谏臣,是为国尽忠的良臣,是为百姓办事的清官。在他当职这二十几年时间,为百姓为国家做出了诸多的贡献。他的故事、他的事迹,世世代代被后人颂扬。

参考文献:《宋史》 、《中国通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包拯,因为,宋仁宗,范仲庵,历史,皇帝,百姓,改革,廉政,月牙,八卦爆料,包拯,宋仁宗,范仲庵,开封,开封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包拯,因为,宋仁宗,范仲庵,历史,皇帝,百姓,改革,廉政,月牙,八卦爆料,包拯,宋仁宗,范仲庵,开封,开封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包拯,因为,宋仁宗,范仲庵,历史,皇帝,百姓,改革,廉政,月牙,八卦爆料,包拯,宋仁宗,范仲庵,开封,开封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