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古代社会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但是在宋朝,商业其实才是朝廷的经济支柱,商人的社会地位在宋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那么在宋朝农业还受到朝廷重视么?宋朝的农业相较于前朝又有什么新变化呢?
一、宋朝农业生产上的变革
1、设立劝农司
宋朝虽然是商品经济占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宋朝对于农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视的。
宋朝的农业管理机构十分庞杂,比如户部、司农寺、地方政府等一些机构都负有管理、监督农业生产的责任。
除此之外宋朝还首先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劝农机构“劝农司”。
宋朝百姓
劝农司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农业法规条文,劝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并且涉及了诸如水利、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的农业活动。这在之前是绝无仅有的。
2、多样化兴农措施
农业生产是依赖于人口而存在的,人口越多耕种的田地也就越多,相对应的产出也就越多。
所以对于人口的管理是古代农业生产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一大前提。
宋朝由于天灾人祸,或是同北方国家的战争,出现了大量的流民。
对于这部分流民,宋朝政府采取提供田产、免除赋役等措施,使流民能够尽快安定下来。
同时由于当时的人口向工商业偏移较为严重,朝廷还在多方面实行惠农政策。诱导更多的人回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来,增加农业产出。
3、提高耕作技术
宋朝由于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各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宋朝的劝农司除了劝导农民进行生产之外,还负有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的责任。
宋朝农民
比如鼓励垦荒,扩大土地面积;兴修水利,保证农业灌溉;推广优质粮种,提高收成等等。
他们还致力于保证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开放官方借款,免去农民的高利贷之苦。
通过免征农器税与耕牛交易税来保证减轻农民的负担。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其实在宋代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宋朝官府对于农业生产还是十分重视的,就连中央政府也设立了劝农司来帮助农民顺利开展生产活动。
这种对于农业上的重视不仅保证了宋朝的粮食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
二、宋朝的农业管理机构
中国古代国家皆以农为本,农业生产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但是对于农业的管理自古以来政府的分工都不是很明确。
好像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能在农业上插一脚,但又没有一个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来管辖农业生产。
其实这是由古人的土地意识决定的,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赵匡胤
皇帝是天下所有人和土地的主人。但是皇帝职责繁杂,无法深入到民间去,所以具体负责地方农业生产的依然是地方官员。
比如早在夏商周时期,便设立了管理农业赋役的啬夫,对此《左传》中就有记载:
“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啬夫在田间巡视农业生产的情景。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管理人员。
到了隋唐时期,农业管理的分工基本上已经很明确了。隋唐时期的农业管理机构主要为户部、工部和都水监。
这三个部门掌管全国的农业生产、水利和劝农之事。而下分到地方又有州刺史、官户曹、县令等地方官员负责具体事务。
到了宋朝农业的管理机构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虽然宋朝承袭唐制,但是宋朝的生产力和经济更甚于唐朝。
所以宋朝的关于农业生产的责任更加细化,并将具体的责任分配到中央和地方的部门上去。
1、宋朝中央农业管理机构
皇帝所领导的政事堂是宋朝的最高行政机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政策大都也是出自政事堂之手。
当然政事堂所管的只是大方向上的决策,至于如何落实则要交到负责管理农业之事的户部手上。
劝农司
当时的户部“掌天下人户、土地、钱谷之政令,贡赋、征役之事”。
不过在元丰改制之前,宋朝的中央的权力主要把管在三司的手上。户部包括整个尚书省都有名无实。
所以三司是当时真正负责管理农业的中央机构。元丰改制之后,朝廷废除了三司,还权于六部。
至此户部才算真正掌握了管理农业的权力。据史料记载宋朝的户部又分左右二曹,两曹下共设十二案,分别管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项问题。
除了户部之外,工部同样也是朝廷管理农业的一个重要机构。
在重新取得实权之后,工部的一大职权就是掌管天下河渠以及屯田之事。
其中水部司负责水利,屯田司负责屯田、官田以及堤坝的修建等事务。
除了户部和工部之外,宋朝的司农寺同样也有掌管农业生产事务的职责。
虽然三司已被废除,司农寺的职责被划给户部,但是司农寺依然保有督领各路提举常平司及其属官的职责。
由此可见宋朝中央对于农业事务的分工还是很明确的,农业事务以户部为主,工部为辅。
宋朝农事
同时司农寺在一旁起到监察作用,为宋朝政令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宋朝地方的农业管理机构
宋朝地方管理机构十分的复杂,主要分为州、县二级。但是根据分工的不同宋朝还有府、军、监等建置。
而且知州、知府、知军、知监都有督查农事的责任。
知州在农政方面的职责主要为劝农。宋朝立国之后,为了消除军阀割据的武力基础,极大的削弱了知州的财权和兵权。
那么相应的,知州在社会生产上面的职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主要也是防止知州无事可做。
在当时,知州的主要政绩都是来自于开垦土地和增加人口,宋太祖也经常诏令知州劝课农桑。
并且在真宗时期,知州还兼任朝廷的劝农使,负责劝导农民从事生产工作。
在州一级的地方机构中,通判同样也有参与农政管理的责任。通判的职责往往是辅佐知州,所以知州要管的,他都可以管。
不过在农政方面,知州主要还是管理赋役钱粮,也就是赋税的征收。防止有民户偷税漏税。此外通判还负责掌管常平仓以及部分水利工程。
宋仁宗
除了州一级,宋朝地方农政事务的主要负责人,还是地方县令。
县令在农政管理方面的职责主要为,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由于县一级官员离农户距离较近,所以他们才是政令的主要落实者。
仁宗时期农政是县官政绩考核的首要标准。在宋朝所制定的有关知县、县令的考核规定中。
户口的增长、赋税的征收、农田水利的兴修与流民的赈济是最重要的标准。农政方面的优秀表现,是地方官员最快的升迁方法。
除了州、县一级的官员,宋朝路一级的官员也有负责农政的职责,比如转运司、提刑司以及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由此可见宋朝官府对于农业是十分重视的,大多数的官员或多或少都有农政上的职责。
而把农政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无疑极大的促使了官员们对于农政的积极性。
三、宋朝劝农法规的制定
劝农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上到皇帝亲自下田耕种,下到官员在春耕之时巡田,都表达了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宋朝在继承了前朝劝农制度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些新的东西。
比如宋朝皇帝十分重视亲自耕种。 在统治者看来:
“王者不以身率下, 则三时怠而生业匮, 故籍田行礼书,躬而称地, 欲海内知王化尚农也。 ”
宋朝皇帝亲自耕种在宋朝已成惯例。
此外宋朝
“国家每下诏书, 必以劝农为先”
,朝廷将劝农的责任细分到每一级地方官员的头上。
水稻
强化了地方官员们的农政上的职责。宋朝还独创性的开设了专门劝农的政府机构,劝农司。 劝农司在地方农政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责任
除了政策上的劝农之外,宋朝官员们还好写劝农诗,由于宋朝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这些诗文流传十分的广。
不仅起到了劝农的作用,同样也促进了宋朝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宋朝文化发展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结语:
宋朝的经济支柱产业虽然是商业,但是宋朝依然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为本的封建国家。
对于农业的重视是必然的。虽然在宋朝由于商业的光芒过于耀眼,农业的发展不广为人知,但是农业在宋朝历史上同样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会要辑稿》
《文献通考》
《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