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画像
提到姚崇首先能想到的,便是"救时宰相"这个称号,他这一生跌宕不平,先后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三任宰相之职。
姚崇曾经历过两次政变,和他一同在朝为官的功臣要么被杀,要么被贬,他到底凭什么躲过"兔死狗烹",而后奠定盛世的呢?这首先要从他一生的经历开始说起。
剧照姚崇
"三次为相"——为江山操劳一生
姚崇少时节操超群、敏捷好学。成年后初入仕途便任职孝挽郎,"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他掌管着地方上的仓储和出纳。武则天很欣赏他的才能,先任命他为兵部侍郎,而后委任他为宰相。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和宰相张柬之等人乘机诛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唐中宗复位,因功被封为梁县侯。
等唐中宗死后,唐睿宗继位,姚崇被第二次委任为宰相。睿宗生性懦弱,他在位期间,先有韦后勾结武三思等人乱政,后有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使得国家政局变得紊乱。姚崇便与吏部尚书宋璟一起帮助唐睿宗铲除了韦后等人,而后又奏请太平公主移居洛阳。可因为太平公主太过势大,他被贬为申州刺史,唐朝的内忧逐渐加重。
唐玄宗画像
到唐玄宗继位时,国家已经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了。这时唐玄宗请回姚崇出任宰相。当时姚崇做了很多改革的措施挽救了这个王朝,也使得开元时期成为唐代的鼎盛时期。
姚崇这一生都致力于辅佐君主,治理好这个国家,为百姓做贡献。他的人生虽然大起大落,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为民请愿、报效国家的想法。这也正是姚崇能逃离"兔死狗烹"命运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原因。一是姚崇刚正直言的执政作风,让君主放心能把事情交给他。二是姚崇励精图治、改革朝政的举动,以及不拘泥与封建思想,善于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帝王离不开他。
剧照武则天
刚正直言的作风——为臣之道
史书上记载了很多关于姚崇直言进谏的故事。
武则天登基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任用来俊臣、周兴等人实施酷吏,导致很多无辜的官员百姓深受其害,因为恩怨被诬告的人数不胜数。
一次,武则天同左右大臣闲谈:"当年来俊臣、周兴多次兴狱,许多朝臣被指控谋反。我也觉得他们可能是被陷害的,于是就派人前去复查,但是得到了他们亲手写的认罪书,然后才将他们处死。而且处死他们以后,朝臣也没有再造反,那么,当年处死的朝臣中到底有没有被冤枉的呢?"
姚崇画像
姚崇直言说道:"当时有很多大臣都是在严刑逼供的情况下被迫认罪的,陛下虽然派近臣去复查,但近臣们怕自己被牵扯进去,怎么敢违背酷吏的意愿呢?再说但凡喊冤的官员,一律都遭受到生不如死的酷刑,怎么敢不认罪呢?不过现在陛下想清楚这件事后,我愿意以自己一门百口性命担保朝中没有官员再造反,如果以后有人告密,并且是事实,我愿意承担罪责。"
也正是因为姚崇这番陈词和刚正直言的作风,让武则天在晚年时期不再那么多疑和残暴。国家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剧照唐玄宗
到了开元时期,姚崇更是多次直言进谏,要求玄宗秉公执法。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曾自称王仙童,"祸害百姓",让百姓不得安稳。当时"仙童"遭受到了御史的弹劾,而玄宗却企图袒护,姚崇道:"仙童的罪行属实,不能再纵容下去了。"他坚定的态度让玄宗惩罚了王仙童。
剧照姚崇
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姚崇刚正直言的办事态度。他不畏强权,当觉得帝王行为有失公允或者有失德行的时候,他会及时将他们拉回来,不让帝王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这样的官员是朝堂上所缺少的,这正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自古君王皆多疑,这也是姚崇能够在三任君王下安稳度过的原因,他让素来以"残暴"著称的武则天、以"护短"出名的唐玄宗看到了他刚正直言的执政作风。让他们知道:姚崇只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并没有私心,不会篡权夺位。颇具才能且对皇帝没有威胁的人,自然能够得以重用。
姚崇剧照
不可取代的价值——能力
此外,姚崇被重用后作出的一系列政绩,也是他自身能够一直活下来的底气。正所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姚崇的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唐玄宗继位初期,整个王朝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玄宗任用姚崇后,姚崇提出了"政先仁怒"、"不辛边功"、"法行自近"、"租赋外绝一切贡献"、"宦贤不预政"、"戚属不任台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了国家的境地。其中节约民财最为重要。
姚崇画像
由于唐朝早年大兴土木,农民赋税加重,各地的农民纷纷开始逃亡,甚至有些走不掉的农民开始起义。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家内部的稳定。面对这种情况,姚崇提出:"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并且还限制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高利贷活动,这让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他在没有动军队的情况下,稳定了国内政局。
这对姚崇来说,不仅让他获得的极高的民意,而且让帝王认可了他的能力。毕竟这样可以扭转劣势的力量不是每个臣子都有的。
任何时代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在面对问题时,姚崇从来没有被封建思想所束缚,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问题,做出合理决定。史书曾称赞他:"善应务"、"吏事明敏"便是这个意思。在后来解决蝗虫一事当中就能看出,姚崇区别于其他官员的独到见解和恢弘的气度。
剧照姚崇
公元715年,山东蝗虫灾害严重,不少百姓视蝗虫为圣物,不但不捕杀,反而对它们顶礼膜拜。当时姚崇派人到各地督促灭蝗虫。有不少官吏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杀蝗虫会伤和气。而姚崇的态度是十分坚决,也是因他极力促使玄宗灭蝗,最终才没发生大饥荒。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姚崇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处理问题是有一套自己的准则的,而在这个准则中,百姓和国家是第一位。在推进改革、治理国家、报效百姓的途中,即使遇到什么问题,他也能坚定的走下去。这样有能力的人,皇帝怎么可能不留下?
姚崇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以"善应变成天下务",勇于直言、秉公执法、改革朝政,深受百姓爱戴,这些都让他区别于其他官员,也是他能善终的根本原因。他曾受命于危难之间,但却没有逃避,励精图治,使得国家能欣欣向荣,不愧是"救时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