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里面记载了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八年的一道上谕:
“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皆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其曹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用银数百万两。至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紫禁城内砌地砖横竖七层,一切工作俱派民间。今则器用朴素,工役皆见钱雇觅。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核心史料是:九千宫女,十万太监,每天都有饿死的。
而且康熙皇帝言之凿凿,是听明朝老太监亲口说的。
第一个疑问:十万之众,从何而来?
明末陈子龙编纂的《皇明经世文编》,里面有一篇《复议节财用疏》:“该司礼监揭帖开称:嘉靖八年六月,内官、长随、内使、小火者、净军,见在一万二千六百三十九员名”。
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晚明宦官的数量不过是一万多人,而且还包括南京故宫的太监,以及编入军籍的“净军”。
第二个疑问:真的没有饭吃么?
这则奏疏接着讲到:“每员名月食米四斗,每年共该米六万六百六十七石二斗,闰月加米五千五十五石六斗,安乐堂养病宫人食米,一百七十八石三斗,禄米等项用米三千九百五十三石八斗,计算一年无闰月,共该米六万四千七百九十九石三斗,有闰月该米六万九千八百五十四石九斗。”
从中可以看出,宫里面太监的饮食都是有定量的,确保不会撑死,也不会饿死。
其实,早在洪武年间,就规定宦官“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本来是要发工资的,朱元璋比较“抠门”,说“内使辈衣食于内,自有定额,彼得俸将焉用之?但月支廪米一石足矣。”意思是“太监们都在我家里吃饭,粮食都有定额保障,还要啥工资啊?”
明朝的内府供用库的一个职能就是发给太监禄米,每人每月四斗米,这在明朝算是中等水平了。太监们没有资格吃御膳房的饭,领到米之后,每天在宫外做好饭,抬进宫,用木炭热热吃。
其中写道:“十月初一日颁历。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纻丝。吃羊肉、羊肚、麻辣兔、虎眼等各样细糖。凡平时所摆玩石榴等花树,俱连盆入窖。吃牛乳、乳饼、奶皮、奶窝、酥糕、鲍螺,直至春二月方止。”
看到了吗,羊肉、羊肚、麻辣兔,喝牛奶,比小编吃的好多了。
当然,刘若愚算是太监里的中层干部,吃的要好一点,但普通的小太监也断然不会饿死的。
那么,第三个疑问来了,康熙为啥这么说?
可能还是一边黑明朝,一边教育身边人,你看看,明朝太监多悲催,所以身为大清国的太监是多么幸福?
参考文献:《明实录》《酌中志》《皇明经世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