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五千年历史中,文人学士一贯扮演的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以诗词歌赋点缀了历史文化长河,因此大部分统治者都对文人很推崇。
然而在一些朝代,文人雅客们却常常因为舞文弄墨惹祸上身,因为一句诗词歌赋的背后,可能就暗藏了一场牢狱之灾。
北宋时期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县令老来得子,为了庆祝爱子出生,他在大门口悬挂了一副对联来表达自己的好心情。
然而一位穷酸书生路过,不禁笑出了声,县令不解问其缘由。
不料书生笃定地说道:“这个对联挂出来,你命不久矣!”
随后书生道出了自己的见解,县令恍然大悟,赶忙命人拆下了对联,并对书生千恩万谢,甚至要将女儿嫁给他。
那么,县令悬挂的对联是什么内容?为何一个穷书生能看出对联背后暗藏的祸端?
其实,当年这个穷书生并不是普通人,而是宋代的著名宰相吕蒙正!
那么,吕蒙正又为何沦落街头呢?
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吕蒙正出生于公元944年,他是河南洛阳人,其父是吕龟图是一名起居郎(一种官职)。
当时的吕家家境优渥,吕龟图更是妻妾成群,吕蒙正的母亲刘氏则是他的正房妻子。
原本正妻诞下男婴是家族值得庆贺的大事,然而吕龟图却宠妾灭妻,对刘氏和吕蒙正一直态度冷淡。
在吕蒙正幼年时期,父亲因听信小妾谗言,直接扬言要将刘氏母子赶出家门。
刘氏出自名门性情刚烈,不愿向昏头的丈夫求饶,一气之下便带着吕蒙正离开了吕家。
然而,在那个年代,嫁出去的女子就是泼出去的水,刘氏娘家虽然富庶,可家庭关系也很复杂。因此她在离开夫家也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娘家的帮衬。
无奈之下,刘氏只好带着儿子在外艰难求生,母子二人的日子过得十分凄苦。
从锦衣玉食的小少爷,到风餐露宿的穷孩子,这对吕蒙正来说简直就是从云端跌到了谷底。
好在在母亲刘氏的悉心教导下,吕蒙正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与母亲相依为命。
为了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一直刻苦读书,发誓以后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经过不解努力,吕蒙正渐渐长成了一个出口成章、满腹经纶的小伙子。
众人看他总是衣衫褴褛,常常嘲笑他吃不饱穿不暖还喜欢摆弄诗词。
然而,吕蒙正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系着那些比他过得还苦的百姓,认为自己的才学日后一定会帮到那些百姓。
救了老县令一命
公元975年的一天,吕蒙正像往常一样在街上行走,却忽然发现县令府宅的门口聚集了很多人,场面非常热闹。
吕蒙正好奇地凑过去,发现原来是县令老来得子,正在为小公子庆生。
县令也是书生出身,一贯喜欢舞文弄墨,于是便召集大家对对联来为孩子庆生。
吕蒙正也喜欢对对联,因此他打算趁此机会学习一番,看看现场这些文人们都能作出怎样精彩的对联。
此时,只见一位男子大笔一挥,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子当承父业,臣必报君恩。
县令和众人一看,这幅对联对得非常工整,又颇具文采,也很契合今天老县令喜得贵子的氛围,于是众人纷纷夸赞这位写出对联的公子文采卓然。
这位公子名叫倪兴官,是当朝工部侍郎的儿子,因此对于县令而言这也是一位贵客。
于是,县令便命人将这幅对联悬挂在门口,来表达自己对于这幅对联的喜爱和对贵客的看重。
然而,远在人群外看热闹的吕蒙正却哈哈大笑起来。
县令和众人循声望去,竟然是一个穷酸书生在嘲笑这幅对联。
人群中的倪兴官瞬间恼怒不已,怒斥道:“你一个穷小子,有什么资格评论我的对联!快滚开!”
不料吕蒙正以对联回应:
“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腰间拔出龙泉剑,斩断穷根永不穷。”
县令一看此人不简单,便穿过人群,虚心请教:
“不知阁下可是对这幅对联有什么意见?”
倪兴官附和道:
“是啊,你说我写得不好,那你倒是说说哪里不好,不然我就送你去见官!”
吕蒙正看了对联一眼,又看了看县令,缓缓说道:“你敢悬挂这幅对联,我看你命不久矣。”
命不久矣?
县令满脸疑惑,今天是他家的大好日子,他不明白这个小伙子为何说出这样的话,于是焦急地追问:
“此话怎讲?”
吕蒙正随即说道:“这幅对联把君臣放到了父子的后面,实乃大逆不道!”
县令一听这话瞬间惊出一身冷汗,再一看这幅对联还真是有这个问题。
宋朝律法严明,若是有人借此事大做文章,那恐怕真是要大祸临头了!
于是,他慌忙将方才的对联摘下来,并请吕蒙正重新写一副对联送给他。
吕蒙正却说:“其实这幅对联文采的确不错,没必要重新写,只要稍微改一下就行。”
“君恩臣必报,子当承父业。如此即可!”
老县令一听豁然开朗,瞬间觉得眼前的小伙子才情可嘉,便突发奇想出了一道上联:未老思阁老。
吕蒙正稍加思索,很快就对出了下联:无才做秀才。
老县令满意地点点头,忍不住夸赞吕蒙正前途不可限量,围观的人也纷纷夸赞,觉得吕蒙正有真才实学。
不料,方才被质疑的倪兴官却不以为然,讥讽道:“牛头焉会生龙角”。
言外之意是吕蒙正一介穷书生,没什么了不起,日后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不料吕蒙正并不生气,反而平静地对出下联:“狗嘴何曾出象牙。”
倪兴官被气得直跺脚,又连出了两个对联想要让吕蒙正出丑,不料吕蒙正一一对答如流。
几番对战下来,倪兴官见斗不过吕蒙正,只好悻悻离开。
吕蒙看倪兴官认输了,也转身准备离开。
在一旁大饱耳福的老县令赶紧追过去,拉住了吕蒙正,表示想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吕蒙正。
还不等吕蒙正反应过来,他便拉着吕蒙正往府里走,而此时府里的千金黛菊早已听丫鬟说起了吕蒙正对对联的事。
不过,她并未亲眼见到吕蒙正的才学,多少还是有点犹豫。
况且当时女子出嫁也讲究个门当户对,而老县令就因为一副对联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给一个穷小伙,家人们也纷纷表示太草率了。
老县令却告诉女儿,吕蒙正虽然如今衣衫褴褛、籍籍无名,但他才情出众,日后一定能通过科考步入仕途,并且前途不可限量。
黛菊听了父亲的话后,决定再试探下吕蒙正,于是她写下了一个上联“因荷而得藕”,让丫鬟送出去给吕蒙正。
吕蒙正接到小姐的考题后,瞬间明白原来县令的女儿也是个才女,这个上联看似普通,实则难度不小。
他略微思索之后,挥笔写下了“有杏不须梅”的下联。
黛菊收到下联后欣喜不已,心想这个吕蒙正果然是位才子,于是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之后,在县令的张罗下,吕蒙正跟黛菊结为了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婚后生活令人艳羡。
不仅如此,在妻子的帮衬下,吕蒙正的学业也突飞猛进。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终于考中了状元,被宋太宗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
对于吕蒙正的才情,宋太宗也是非常欣赏,因此在他上任前,太宗直接嘱咐他,如果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骑驿马前来相告。
吕蒙正亦不负众望,在为官期间兢兢业业,深得百姓爱戴。
不仅如此,他还谨遵孝道,将父亲和母亲接来跟自己一起住,以便照顾二老。
而他考虑到母亲刘氏与父亲关系僵硬,便他们安排了不同的房间,分别给予周到的照顾。这一举动令亲朋好友赞叹不已。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又亲自下旨,升任他为左补阙、知制诰。
之后,吕蒙正又经历了几次升迁和降职,最终官至宰相,并博得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美名。
吕蒙正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时,他器宇轩昂地走在大殿上,然而此时却有人忽然说道:
“呵,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啊?”
虽然这声音不大,但吕蒙正和同僚们都听到了,众人纷纷惊愕,但吕蒙正却一脸淡定地继续走着。
与他关系要好的同僚看不下去了,便说要看看是何人如此大胆,不料却被吕蒙正制止了。
退朝后,同僚们纷纷进言,认为应该追查此人是谁并加以惩罚,以免以后其他人效仿此人侮辱吕蒙正,会有损吕蒙正的威信。
吕蒙正摆摆手说道:“我看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会终身难以忘记,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同僚们听罢,瞬间感慨吕蒙正心胸宽广,对他钦佩不已。
吕蒙正的为官之道
除此之外,吕蒙正人如其名阿正不阿,为国为民,亦是他颇受时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据脱脱《宋史》记载,宋太宗有一次想挑选一位大臣出使契丹,于是便让各位重臣推举人才。
当时,宋太宗非常器重吕蒙正,便在下朝后问他推举何人,吕蒙正坦言相告举荐了一位陈姓官员,却不料遭到了宋太宗的拒绝。
因为宋太宗觉得此人难当大任,便要求吕蒙正重新物色人选。
第二次,宋太宗又差人询问吕蒙正物色的新人选,不料吕蒙正呈上去的人选还是那位陈姓官员,再次遭到了宋太宗的拒绝。
宋太宗有些生气,便在几日把吕蒙正等人叫到跟前询问此事的进度,不料吕蒙正还是坚持举荐陈姓官员。
宋太宗气得把写着推荐人选的文书丢到了地上,怒斥责问吕蒙正:
“卿为何如此执着?”
吕蒙正不卑不亢地答到:
“不是臣固执,是陛下不理解臣的想法啊。
我之所以坚持举荐此人,是因为其他人的能力比不上他,我不愿为了谄媚君王而改口,以免耽误国事,如此而已。”
宋太宗见吕蒙正一片坦诚,也不好过分苛责,只好让他退下了。
下朝后,宋太宗跟另一位大臣感叹道:“论气量,朕恐怕不如吕蒙正啊!”
最终,宋太宗还是任命了吕蒙正推举的陈姓官员出使契丹,好在此人果然能力突出,圆满完成了宋太宗交办的任务。
宋太宗再次感慨,还是吕蒙正知人善用,懂得为国筹谋,此后便更加重用他。
到了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为朝廷奉献了一生的吕蒙正,因为病重辞官,回归洛阳故里颐养天年。
宋真宗赵恒感念这位老宰相一生操劳,先后两次到吕蒙正家中探望。
当他看到吕蒙正被病痛折磨的满脸苍老,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为了宽慰吕蒙正,他便提出要从吕蒙正的儿子里选一个出来重用。
吕蒙正有7个儿子,当时都在朝中当差,如果其中一个能得到宋真宗的亲自提携一定会前途无量,继续延续吕蒙正的仕途荣耀。
然而当宋真宗问他推荐哪个儿子时,吕蒙正却颤颤巍巍地告诉宋真宗:“我的侄儿吕夷简可堪重用。”
宋真宗吃了一惊,随即又豁然开朗,他明白吕蒙正一生为人正直,之所以“举侄不举子”,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们。
而是在他的心中,天下子民才是最重要的,为子民举荐良臣,自然要举荐更有能力的人。
于是,宋真宗便采纳了吕蒙正的建议重用了吕夷简,而吕夷简后来成为了北宋历史上有“廉能”之誉的贤相。
事实证明,吕蒙正在选拔人才方面果然独具慧眼,并且他真正做到了“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纵观吕蒙正的一生,从锦衣玉食的小少爷,到生活落魄的穷小伙,再到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他始终都在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史学家们并没有过多地用为人正直、心胸广阔、为国为民、心系社稷这些褒奖的辞藻形容吕蒙正,但一个个朴实的故事却诠释了他的优秀品格。
古人有云“做官当如吕蒙正”,吕蒙正的确是历朝历代乃至现代社会从政人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