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有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这几位在我们文学史上都有卓越的成就,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诗人,就是远离朝廷纠纷,选择去田野生活,游山玩水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的东坡居士---苏轼。
出身背景
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他的父亲是苏洵,即在《三字经》提到的“二十七,苏洵因为早年丧父,一直闭门苦读,把自己的知识都传授给苏轼和苏辙。苏轼性格豁达,待人坦诚,颇有道家风范。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喜欢美食,也爱游山玩水。嘉祐元年,苏轼第一次进京赶考,参加了科举考试,欧阳修是当时的考官,梅尧臣则是小试官。两人正欣赏着考生们的作品,突然看到苏轼的文笔清新脱俗,把他们都震惊到了,其所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也是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误认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所作,为了避嫌,苏轼只得到了第二名。
1079年,当时已经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到知州。刚就任之时,他即给神宗写了《湖州谢表》,这本来是公事公办,但是苏轼为人比较直率,文笔带有私人情感,即使有大家使用的模板,也还是加了点自己的个人见解,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而朝廷的小人正是利用他这些话,说他是骄傲自大,嘲讽朝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实在是鲁莽无礼,就是对皇上的不忠,这些加起来足以处死苏轼。他们还从苏轼以前的诗集中翻找一些具有隐喻暗讽朝廷的诗句,从而想置苏轼于死地,当时,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吏卒所逮捕,压往京城,因此事受牵连的人也是达到了数十人。
朝廷保守一派复辟后,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新坐上丞相之位,此前推崇的新法都被废除。虽说苏轼也是身为保守派,却也绝对不能全盘否定新派,应该尚存优良,也正是因此跟司马光产生了激烈冲突,然后再度被贬到瓜州。身处瓜州的苏轼,虽然一生信奉佛教,却看不起佛教的和尚,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和尚不过是一些只会打理寺庙,收百姓香火钱的草包罢了,也正是当时,在瓜州的金山寺中,有一位名气极大,法号为佛印的和尚。
结语:历史上大多数诗人最后的结局可能大多一样,在官场上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最终也无太大的成就,还要提防着一些官场小人!在这种环境下,苏轼仍然可以放下心结,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的向往,这也是他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您对苏轼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