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看上去十分残酷的话语在历史上却一次又一次重演。对于一个王朝的开国功臣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天下太平后受到开国皇帝的猜忌,比如刘邦继位后大肆诛杀异姓王,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屠戮,都是最为明显不过的例子。
而在为朱元璋开创大明江山社稷的诸多功臣中,李善长虽然名声远不如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却在论功行赏时被朱元璋视为头号功臣。然而,这位极受重视的功臣却依旧被朱元璋诛杀了,在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乞求一条活路。谁知朱元璋却冷笑着说,看看金牌背面写了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拿到免死金牌的李善长最终依旧难逃一死?
追随明主,建功立业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反抗蒙古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而正是在这样的乱世当中,李善长找到了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出身于濠州定远的李善长饱读诗书,精通韬略,是一名极具才干的文人知识分子。
朱元璋率领麾下的起义军攻占滁州后,认定朱元璋能够成就大业的李善长主动投奔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才干也略有耳闻,将李善长留下掌管文书工作。朱元璋曾面对战乱频仍的乱世感叹说,不知道何时才能平定乱局。而李善长则劝慰朱元璋说,只要效法汉高祖刘邦做到知人善任,就一定能够平定天下。
自此之后,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倚重,不仅让李善长为自己处理公文、出谋划策,还把军队的后勤统筹工作交给李善长。事实证明,李善长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相当娴熟地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就这样,朱元璋与李善长在乱世当中紧密配合。朱元璋招揽人才的布告、处理军民事务的文书基本由李善长包揽。而每当朱元璋领兵在外出征,李善长总会被授予管理后方的职责,运输粮饷、管理赋税,李善长总能不紧不慢地做好一切。
开国功臣,位列第一
随着朱元璋霸业的逐渐形成,李善长的职务也随之水涨船高。尽管李善长没有立下过随军杀敌的军功,但朱元璋却明白李善长为自己多年以来管理后勤,奠定了自己胜利的基础。于是乎,在朱元璋彻底平定天下建立明朝后,开始对开国功臣们论功行赏时,尤其褒奖了李善长。
朱元璋即位后,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是明朝开国爵位最高的六个人之一。不仅如此,虽然与李善长同时被封为国公的还有徐达、冯胜等人,但朱元璋在册封诏书中特别提到,李善长劳苦功高,堪比汉朝开国时期的萧何,把他列为开国功臣的首位。
此外,朱元璋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后,李善长被封为左丞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而朱元璋为了体现对开国功臣的恩宠,还会赐给他们免死金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李善长不仅得到了两块免死金牌,就连他的儿子也得到了一块,朱元璋对他可谓是荣宠备至。
然而,正所谓“登高易跌重”,在朱元璋厚加封赏的情况下,李善长难免滋生了骄狂的情绪,而这就为他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罪涉谋逆,金牌无用
李善长虽然才能出众,但是暗地里却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李善长逐渐与自己的同乡亲朋沆瀣一气,排挤其他大臣。因此,李善长先后与刘伯温、杨宪等人产生矛盾,陷入对立。
而朱元璋出于对刘伯温的猜忌支持了李善长,这就更加地滋长了李善长骄横跋扈的心理。在刘伯温等人纷纷离开朝堂后,李善长又扶植起胡惟庸等人,妄图把控朝政。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
在朱元璋的压迫和暗示下,李善长总算明白自己做得太过火了,主动提出告老还乡。然而,离开了朝堂的李善长却没有料到,自己依然逃脱不了兔死狗烹的命运。李善长扶植的胡惟庸后来接任丞相却因为暗中图谋不轨被人告发,朱元璋严命要将胡惟庸的党羽一网打尽。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牵涉到了胡惟庸一案当中,惊慌失措的李善长为了营救弟弟,上书请求朱元璋网开一面。尽管朱元璋碍于情面放了李存义一马,但对于李善长的猜忌之心却越发强烈。
果不其然,好景不长,李善长旧时的亲信丁斌因为触犯律法被下狱,李善长又一次上书为丁斌求情。然而丁斌为了活命,主动供出了李善长当年勾结胡惟庸违法乱纪的事情,还透露出李善长也曾经参与了胡惟庸意图谋逆的事情。
如此一来,一心想要剪除开国功臣的朱元璋总算抓住了李善长的把柄。下令将李善长逮捕,最终判处死刑。眼看大难临头,李善长慌忙拿出当年朱元璋恩赐的免死金牌,希望能够免除死罪。然而,朱元璋对此的反应可谓杀人诛心。
当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请求免罪的时候,朱元璋冷笑一声,让李善长看看金牌背面都写了些什么。李善长翻开金牌一看,顿时感到无边的绝望。原来,金牌的背面赫然写着:谋逆不免死!这样一来,牵涉到谋逆的李善长就无法凭借金牌免罪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小结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李善长的人生经历就印证了这一点。这位大明王朝名列第一的开国功臣,一生立下了赫赫功绩,却始终无法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抗衡。或许李善长拿到免死金牌的时候,难免会洋洋得意,却没有料到一旦触及皇帝的底线,多少免死金牌都是无法保全自己的。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